..续本文上一页这样,实际上它就是一个穴道。有天眼的人,他自己感觉心中有一个屏幕,那个屏幕就是天眼。所以开启天眼的锻炼,开头都是先看到一个屏幕;那个屏幕一打开以后,就是天眼。
那慧眼是不是还再开一个位置?没有啊,就是天眼这个位置。天眼会看到东西,但是无法解释背后的意义。慧眼不但能看到情况,而且能正确的理解里面的意义。有些天眼也会说看到意义,会做一些解释,但是那个意义不正确,那就不算是慧眼。如果能够看到天眼所看见的景象,又会得到正确的意义,那就是慧眼。法眼又比慧眼再高一级,他会看到诸法实相,就是看到那个景象背后的本质;也可以说,可以看到是名状态。
佛眼跟天眼、慧眼、法眼又不同了。佛眼是什么呢?佛眼无见,佛眼什么都看不见。因为看不见就是无相嘛!如果还看东看西,那不是佛眼!佛眼就是无见。那么它干什么?你修到的时候,自己就知道了。有佛眼是不是就是佛了?还不是,但快了,快要是佛了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」要注意哦!这边说的都没有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哦,对不对?但是,这里每一个都在是名状态。因为须菩提已经很懂了,所以不必立刻说一个相反的相来对销。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宁为多不?」恒河里面的沙,每一个恒河里面的沙又是一条恒河,这么多恒河沙数的恒河,里面所有的沙,每一个沙就是一个佛世界;这样的话,多不多?那当然多了。要注意哦!这个多是在是名状态哦,已经不再加那个句型了,这里都没有加了。
佛告须菩提:「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」刚才说的那么多佛世界里面的众生,哇!那又不知道多少众生了,是不是?一个佛世界里面就有好多众生,那么多佛世界里面的所有众生,每一个众生又有好多心,如来全都知道。那如来的脑袋会炸掉吗?为什么?如来说:那么多的心都不是心,这样才是心。说了半天,又是在是名状态。那个很多、很多,都是在有相的状态;而在是名状态的话,就离了相,所以不会受到很多、很多那些东西的限制──根本就超越了那些限制!
为什么这么说呢?「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所有的心都可分成三种:不是过去的,就是现在;不是现在,就是未来;这三种心没有一个心可以得到,也就是说这三个心都没有,等于都是在是名状态。它不可得,意思就是你没有;你没有,就是没有相啊!所以所有的心,都已经离相了。
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可得呢?过去心,它已经过去了,当然你得不到;未来心,还没有来啊,你怎么得到?那么现在心呢?现在它会走掉啊,立刻就变成过去啦,所以你还是得不到。所谓得不到,是指这个心你想要把它留下来,是留不下来的。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心留不下来呢?你去入定,当你的定力已经到达能够观察自己的心念的时候,一个心念起来了,你说你要让这个起来的心念停在那边不准走,你做做看,它一定走掉,留不住它的。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些心是不可得的。
「(19)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」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」「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」
佛陀说: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,拿来布施,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?当然多啦。这么回答过以后,佛又告诉须菩提:须菩提啊!如果这个福德是真有的话,那我就不会说福德多啦!为什么说这个福德多呢?因为这个福德是没有的,所以才说福德多。当我们听到福德多,这个就是有啊!因为有,我们才会说多嘛,对不对?祂不是,祂是因为它无,才说它多;如果它真的是有的话,祂就不会说福德多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福德是有的话,它就不会多;怎么都多不起来,一定是有限的。只有这个福德是无,它的本质是无的时候,那么它就不会受有限量的限制,那样才是多。如果有多有少的多,不算多;要超越了有多有少,已经是无数量的、不可衡量的多,才是真的多!
「(20)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;何以故?如来说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;何以故?如来说: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」
祂说啊,我们要找如来,怎么找呢?哦!祂有三十二圣相,八十种随形好,这些相都具足了,我们就说:啊!这个就是如来。那就像我们看东西,要看它是不是有正字标志,哦!有正字标志,这个就是好东西。这里也一样,这个人是不是诸相具足了?若每一个相都具足了,哦!这个就是佛。可不可以这样?
不可以!当然也有人说,那是不是要找一个不具足的相?当然更不可以!具足不可以,不具足更不可以了。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如来说:具足色身,就不是具足色身,这样才是名具足色身。祂是在「是名具足色身」的状态,这个状态是离相的,只有本质,只有具足色身的本质,而没有具足色身的相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」这个也是差不多的意思。具足诸相,各种相都具足了,来鉴别祂是不是如来吗?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」不可以,不应该以这样来见如来。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?「如来说: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」所以祂真正的意思是「是名诸相具足」──这个状态已经没有相了,只有本质。
「(21)须菩提!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;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」佛言:「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;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」
佛陀说:须菩提,你不要认为如来会这么想:我应该说法;你不要这样想!你不要想如来会认为自己在说法!为什么?如果有人说:「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!」好严重哦!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,就是谤佛!因为这样说,就是不了解我说的东西。说法者,无法可说,说法就等于没有说法;说法就等于没有说法,这样才是说法。所以如来做的任何一件事情,说的任何一件事情,做出来的任何一个举动,都是在是名状态。
「慧命须菩提」,就是须菩提。因为须菩提的慧眼已经开了,所以他可以看到法,并且分辨正邪,知道什么是正法,什么不是正法,会了解这些法的意义,所以称他为慧命须菩提。慧命须菩提听到「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」的说词时,他就跟世尊说:「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」他说:世尊啊!,在未来世的那些众生啊,他们听到这样的说法,会相信吗?他是真的担心啦!他说,我听了这样的话,都很震惊了;那以后的人听到的话能接受吗?能相信吗?
佛言:「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;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」你说众生,什么是众生?那也是在是名状态的众生。如果在是名状态的众生,那就没有生不生信心的问题。不过我觉得,佛这样回答,应该只是把须菩提的嘴巴堵住啦,他心里面的疑问可能还没有解,只是把他的嘴堵起来罢了。
读到这里,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问题:《金刚经》这样的无住、无住生心,离相、离四相这样的是名状态;我们现在的人能做吗?能够去实践吗?我想有困难。还是只能听听而已?那听一听呢……你看,现在来听的人数愈来愈少,听了都觉得,离开我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很遥远,有一点高攀不上,有这样子的状况。关于《金刚经》的内容,大家若没有听到我的解释,反正也不懂,不知道祂在干什么,所以不会产生问题;现在听懂了,「哦,原来是这样讲的,是这样一个状况。」那么我们现在能够做吗?能够用吗?能够去实践吗?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。
我想这个问题,恐怕是目前大家最需要听的;现在我就来解这个问题。我们现在是什么状态?绝对不是离相的状态,而是着相的状态。我们一定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四相全都着啦!而《金刚经》是在离相的状态。我们不但是在着相的状态,而且是在有住的、有为的状态;那么《金刚经》呢?它讲无所住而生其心,是无住的、无为的状态。
我们实际的状态是在着相的、有住的、有为的;而《金刚经》是讲离相的、无住的、无为的。那我们能做吗?我们直接做到《金刚经》是不可能的!那么我们要怎么做?我们要在着相中去做离相,有住中去做无住,有为中去做无为。这样我们就可以做了,因为我们实际的状况,就是在着相的状况;我们在着相的状况,去达到离相。而不是说我们就直接去做到离相,不是。
我们现有的状况是什么?就是着相啊!着什么相?着四相,四个相都着。最明显的就是,一定是我执深重嘛,对不对?我们就是在着相的状况下,努力的去达到离相;当然只能离一点点,完全的离,是做不到的。能够离一点点,我们就已经很辛苦,已经受用很多了。比如说,我执很重,若能稍微轻一点,就离了一点了,那就已经受用啦!有住也一样,我们就是在有住的状况嘛,《金刚经》讲,你若有住,就好像人关在暗房里面,什么都看不见;如果你能够无住的话,哦,就好像有眼睛的人,在大太阳下,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。我们就是有住啊,我们就是在暗房里面啊!我们在暗房里面呢,找个萤火虫,有一点萤光,让…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