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看到一点;就是从有住往无住推进了一点点,那我们就已经很happy了。我们要修的,就是修这个状况。

  

  我们也在有为中,我们都习惯鼓励人:「你要做个有为的青年。」对不对?就是要有为嘛,是不是?如果说,有的时候你要做一个无为的青年,那你干什么?是不是?我们一定是有为的嘛,要有所作为、要有目标、要有成就,是吧?那么我们在有为当中,怎么去修呢?就是在有为中,去达到一点无为──有一点向无为靠近。这是我们能够修的,这才是我们能够做的。

  

  举个实际的例子:以前我讲这个爱啊,是要「无条件的爱」。那就是「无住的爱」啦!那个怎么能做?我们所有人的爱都是有住的,都是着相的。譬如:你为什么会爱对方啊?就是对方长得漂亮啊,长得帅啊,又有才气、聪明才志、又潇洒,才会爱啊!哪有人会说,他不潇洒,我不管他的形象是什么,美丑都不管,就爱起来了。有人会有离相的爱吗?没有啊!一定是着相的爱呀!

  

  所以谈恋爱的爱,一定是着相的爱,绝对不会是离相的爱。如果说我们的爱,一开始就是离相的爱,大家都没有什么美丑,什么都没有了,我就不知道他们在爱什么东西了。是不是?所以大家在爱的时候,一定是着相的爱;而且这个恋爱,不能有第三者。若有人在恋爱的时候,他要博爱,天下人他都要去跟他恋爱;那他的对象一定早就气昏了。所以,这个爱一定只能限制在两人的小小范围,只有我们两个,第三个都不行!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状况。

  

  这样的爱是着相的、有住的、有限制范围的。在这样的爱中,学到两个人之间彼此的无分别;爱到后来,什么你侬我侬、你就是我、我就是你,你的心中有我,我的心中有你,不分彼此──这样是不是跟无相、无分别靠近一点了?当两人真的达到不二、无分别了,那他们是真的很相爱。在两人的小范围中,彼此的我相都可以离开,能够有一点点的成就,所以我说,这样子的《金刚经》、这样子的离相是我们可以修,是我们可以做的。

  

  如果说,让我们做的是超过的范围,再放个第三者进来,也跟他不分彼此的相爱,行吗?不行。所以我说,我们可以实践的,是小范围的;从中去体验一下那个无分别的、离相的滋味是什么。很多事情,一定是从有住的状况开始;而且是在一个小范围里面起步,只在这个小范围里面达到无住,超出这个范围,不可以,不能做到。

  

  这样子的修练,是我们现在的人可以做的。事实上,你体验到这样子的时候,对那个无分别、无住的滋味,是知道的;但是你的实践是限制在这个小范围里。──这个状况比较像《维摩诘经》的「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」的内容。事实上那一段内容就是我刚才讲的,在某一个小范围的有住的状况,把它达到无住状况。这个对人来讲,是最美的、最向往的、最喜欢的;这个状况就是所谓的「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」──不是完全的有为,也不住在完全的无为,是在有为中,达到了无为的状态。在小范围里面达到了无住的、无为的状态,那个无住、无为的滋味,跟大范围的无为、无住的滋味,是一样的。

  

  这个对人来讲,是最美的状态,又是我们人可以实践、可以做的。至于像《金刚经》、像菩萨们他们那种大范围的,唉呀,我们人玩不起这么大格局的东西。我讲《金刚经》,一直都觉得有一个问题,就是很难做。我知道大家很难做;但是我是可以做到的,但是当我做到的时候,人家都认为我不是人,说:「你都不像人啦,你都不像我们一般人。」会觉得你这个人太特殊了。我也知道各位的那种习惯、那种困难,我知道的。

  

  所以,我就想出一个实践《金刚经》的方法,要让现在的人能够真正的享受《金刚经》而不被它所困──做不到啊,反而变成一个困难。像我现在这样的说法,你们就会晓得可行了,这个是我今天补充给大家的东西。

  

  

  【现场问答】

  

  问:佛说没有一个法可以定义菩萨,那《华严经》〈十地菩萨品〉不就是定义菩萨吗?是否有矛盾之处?

  

  师:没有矛盾之处,定义即非定义,是名定义。

  

  问:佛教讲的爱,强调是大爱、慈悲,要把对夫妻、子女的小爱,化为大爱,那修行人如何维持夫妻关系?如果爱太深,又怕来世再度结为夫妻,无法解脱生死轮回;如果爱的太平淡,又恐怕会引起另一半不满,尤其另一半非修行人,或许会导致外遇、离婚。夫妻之爱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是适中?如果一方用无分别的爱,另一方却无法做到无分别,则又该如何?

  

  师:佛教讲的爱是大爱、是慈悲,要把对夫妻、子女的小爱化为大爱。这个是可以化的;恐怕大家还不要急着先化成大爱,先把夫妻、子女之间的怨恨,化成小爱就不错了。一些抱怨啊、一些纠葛啊,能够化为小爱就已经很有本事了。至于要化成大爱呢,那么就像我刚才所建议的,就算你做到无住、无相、无分别了,那也是在你那个小范围里面去无分别就好了;你要扩大,不是不可以,只要你的本事够,你有多少本事,你就扩大到多少,这个不用勉强的。

  

  我们修《金刚经》,是要拿来好好享用的,不是要给自己找麻烦的。它有很多好处的,你不要把那些你做不到的部分,要强说好像一定要那样;我现在已经告诉你,你就在小范围里去玩就好了,你就很享受了。尤其是把你们心中的那些夫妻之间的疙疙瘩瘩,能把它化成小爱啊,很好了啦,很赚了啦。

  

  再来,他说修行人如何维持夫妻关系,如果爱太深,又怕来世结为夫妻,无法解脱生死轮回;如果爱的太平淡,是否引起另一半不满,尤其另一半又是非修行人的时候,而导致外遇、离婚,那夫妻之爱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是适中?第一个爱太深,还怕来世结为夫妻──不用怕啊,来世就结为夫妻嘛、再来爱一次嘛,有什么不好呢?佛教徒有个说法,什么无法解脱生死轮回,我们现在的人太怕这个了。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,我们在生死轮回里面才能修行呀,所以不要害怕生死轮回。生死轮回就是给你一个修行的机会──之所以会生死轮回,是因为你不懂得在小范围里面去实践《金刚经》啊!你不会用啊!如果你会用的话,生死轮回的这个世界,就是佛世界啊!

  

  啊!生死轮回即非生死轮回,是名生死轮回。记得啊,不要怕这个东西。我们佛教徒常常会被这个生死轮回吓住了,吓住了就叫做着相;能够到是名生死轮回,才是离相。所以,根本没什么爱得深一点、平淡一点的问题;没有关系啊,你可以爱得既平淡、又很深,不是很好吗?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深就是平淡,平淡就是深,那就是「是名深」。你在是名深没问题了,在是名平淡也没有问题,所以你在你那个小范围里头维持在是名状态就好了。

  

  《金刚经》讲的那个状态,太大了,大到吓死人。现在我也不要大家在大范围里面去实践是名状态;就在你的小圈圈里面,在你的爱的小窝里面,很享受的。

  

  如果一方用无分别的爱,但另一方却无法做到无分别,则该如何?这个是两个人的事情,要两个人都做到才算;你一个人做到无分别,另外一边如果不会,这个无分别也不算无分别。所以根本没有你这个问题,如果另外一方不会,你就是不会,你怎么算会啊?没有这个东西的。

  

  问:如来在是名的状态中说法,请问是名状态是否是入定的状态?

  

  师:对,是在入定的状态。那么大家又会讲,入定的状态是什么?我告诉你,入定的状态,就是即非入定状态,是名入定状态。所以,所有的问题,《金刚经》都能答的。

  

  问:因佛菩萨都在入诸定中说法,而人要如何入诸定中过生活?

  师:一样呀,还是在是名状态呀,这个没问题啦。

  

  问:说法者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在所知世界中,是否有提醒众生,莫陷于好为人师的毛病(牢笼)中?而人师的本质,是否是在皈依自性师?

  

  师:对。

  

  问:五眼和眼根皈元有关吗?它是眼根皈元的指标吗?

  师:可以这么说,对。

  

  问:请问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有次第性吗?还是可以在天眼未开时,可以先开慧眼?

  师:可以,是可以跳的,不见得一定要有次第。

  

  问:老师,您曾在《往生要诀》上说过临终成就的办法,请老师解释何谓临终成就的办法?

  师:哦,那个要来上课才会讲到,讲《金刚经》没有时间讲这种法。

  

  问:老师,请问如何念诵经文?是不是像老师现在念经文的方式?

  师:念诵经文也是要在是名状态。不,像我一样的念的方式,即不像我一样的方式。

  

  问:庄严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是名庄严,是否是无所住而生的心?

  师:对。

  

  问:无穷多的状态,是否像有了神灯、聚宝盆般,可不断生出来,永远也用不完的状态,才是无穷多的意思?说出来、有相的,总有尽头、有限制的,只有不断生出、无中生有的能力,才是是名状态吗?何期自性能生万法,就是达到是名状态吗?

  

  师:是,六祖那个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祂就是达到了这个状态,在这个状态才有。但是前面说的,只有不断生出、无中生有的能力,才是是名状态,这个不见得正确。这个问题问得就不正确,因为这样子的叙述不是是名状态。是名状态,不能说它是只有不断生出,无中生有的能力;它也不是这个,它就是什么都不是。你只要说它是什么的时候,就不对了,就不是它了。

  

  问:须菩提的担心,未来众生无法了解佛的说法;未来心不可得,此种心念是否就是未来心有染呢?

  

  师:不是,须菩提的这个担心,是觉得以后的人可能会听不懂,是担这个心。就算听懂,像我们现在,也知道就算听懂,也做不到,不能做。祂担的应该是这个心。那我呢,现在知道大家做不到,所以就变一个戏法,变一下、调整一下,你们就可以做到了。

  

  问:修行的目标就是要朝向离相、无住、无为吗?

  师:是。

  

  问:在生活中,往离相、无住、无为的过程,就是修行吗?

  师:是。

  

  问:佛世界才是做到无限制的,而世人做的,就是有限制的,是限制版的吗?

  师:是。我们人世间,一来到人世间就已经被限制了;一入世、一成为人,就已经有限制了。

  

  问:请问佛的本质是什么?众生的本质是什么?

  师:都是那个不可说的菩提心,一样的。

  

  问:老师,我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无为之心去做,《金刚经》与《老子道德经》都是这样的精神,一致的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以无为之心去做有为之事,包括谈恋爱、赚钱、辩论、各种竞赛、选举等等。

  

  师:如果你能够做到,用无为的心去做有为的事,那是不错,因为你一开始就是无为的。但是我认为这个很难,因为大部分人,一开始就是有为,所以实际的状况,都是在有为之中,做无为的事,朝向无为在努力,是这个部分。想要容易成功呢,就是把这个我要做无为的范围圈得小一点,那就比较容易成功。

  

  问:在工作上,需要目标、绩效,如何做到无为?

  

  师:有目标、有绩效,是有为;要在这个有为的目标绩效之下,去达到无为。你不要太斤斤计较绩效、目标──是否只差了一分啦,只多了一分啦,就不要太计较了嘛,这样子就算有一点无为啦。

  

  问:这是实际发生在现今社会的事,有五女共事一夫,和谐相处而无分别;五女从不争执,他们要示现世人爱可以不占有,共有是可以做到的;等于六人合一了,心量可大到如此。

  

  师:这个也没有很大呀,只有六个人而已。OK,是会有这样的事情;当然,对人来讲是不容易的,他们能做到也不简单啦!但是你要说大,才六个人算什么大?

  

  问:众生喜欢搞小圈圈,在企业里各搞小圈圈、派系;小圈圈内相处融洽,对其他派系外的人就排挤,对其他派系圈圈就排斥、陷害、对立,最后造成企业不合、公司瓦解,这就是小范围的无分别,渐渐走向整体的瓦解、破灭是吗?

  

  师:如果小圈圈走好了,那么再来把小圈圈之间做好,那就进步了。当然小圈圈之间要做好,那是整个大圈圈的那些负责人要去处理的;至于小圈圈里的人,他们只要管小圈圈就好了。所以甲、乙小圈圈之间的问题,应该是甲乙之上的,那个大圈圈的负责人要去努力做的事情。所以还是可以一层一层做的啦!当然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做好,彼此攻来攻去,那就散掉了。我们是可以从小范围先做好;小范围做好后,我们再扩大范围一点,这样一步一步来,可以有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
  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