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五

  

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5

  

  时间:2009年06月20日

  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主讲:智崇上师

  纪录:张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汪满妹

  

  第二十二节:

  

  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」「如是如是!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
  因为前面说过「得,就是没有得」;所以这一段须菩提就对佛说:「世尊,佛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没有得到啰?」他来确认一下。佛就回答:对了、对了!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得;也没有什么法可以得。──不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使其它的法也没有得。这样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果有所得的话,就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。

  

  这里大家大概都懂了,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。不过还是再重复说明一下:如果可以被你得的东西,那它就一定是被知的对象;在被知的对象这一边,都是相,是没有本质的。本质在哪里啊?本质在能知这一边;能知这一边,你就是不能得。祂能得,但是祂不可被得。

  

  菩提心一定是在能知这一边,所以祂是不可被得的。只要被你得到了,它就一定是被知,它就不会是能知。这个菩提心─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祂是能知、不可被得;只要一被得,就不是真的。所以佛说不可得,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在经文里一再地讲这件事,从头到尾都在讲同一件事。

  

  第二十三节:

  

  「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

  

  佛陀又再说了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的。为什么会这样说?因为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,是无法分辨、不可分别的;既然是不可分别的,怎么能够分辨出高下呢!如果可以分辨出高下,它就是可分别的;而如果是可被分别的时候,那就是被知了。所以祂一定是平等的、是不可分别的,当然也就没有高下,这就是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

  

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是无相的。所谓无相,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都没有了。没有这四相,意思就是祂不是可以被知的。凡所有的相都是可以被知的,祂是以没有这四相的状态来修善法。

  

  凡是能与人为善、帮助别人,就是修一切善法。但是你修一切善法,是要以无四相的基础去修的,是无相的、离四相的状况去修。善法还是相,修善法,就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祂又再提醒须菩提:「善法,就是不是善法」──「不是善法」是什么?是恶法!善法就等于恶法,这样才是真的善法。如来希望大家不要执着在善法的相上!

  

  关于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。通常在什么时候,祂会特别来提一下呢?就是当祂讲「修一切善法」的时候,须菩提心里想:「啊!那我要去做很多好事……」须菩提有这样的意念时,祂就会来补充;若须菩提没有这样的意念,祂就不会补充。这样补充的意思,就是要做善的本质,而不是去做善事的相。什么是善事的本质?就是把善事的外相剥掉了以后,里面真正的内容才是祂的本质,本质是没有相的。

  

  我们念这个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「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」──在句型上,祂是这样子用;但是若真要达到「是名善法」,要从善法里面去追寻它的本质。当你体验到这个善法的本质的时候,你才能够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你才能说:「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如果你没有体验到善法的本质,来念这个《金刚经》的句型:「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你不会因为这样念,就达到本质。你只会达到什么呢?你只会达到「咦?善法是什么东西啊?──心空了」,也就是善法的相,在你的心中,一下子空了,不知道了,只能做到这样。这样并不能跟善法的本质完全相应,但是,稍有一点离相的帮助而已;离了善的相,但是还没有到善的本质。所以,这个句子是你真的体验到善的本质时才能说;说出来才有份量,念那个句子才有份量。

  

  这是我最近才知道,祂们的要求是这么的严。上一回,我在讲座里提出来,说大家可以在小范围里面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来修。后来知道,因为这件事情我没有做,我只是设想一个,一般大家可以做的状况,才理出这个方法来。但是这个方法我没有做,我就这样说了,那就会被祖师修理:「你没有做就这样说,这样不算!」哦!原来是这样。每一件说出来的事理,都是要你做到的;光是了解,帮别人设想一下,这样讲都会被修理。不过这样,倒是让我学到:哦!原来是要这样子的。所以,「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祂这样说的时候,当然如来是做到的,祂才这么说。而且祂为什么要这样说,因为祂已经看出,须菩提这个地方有缺了,有lost掉了,所以立刻给他补一下。

  

  第二十四节:

  

  「须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、为他人说,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
  

  须弥山是什么?用天眼来看,宇宙间有很多、很多世界,每一个世界的结构都差不多:中间是须弥山,日、月绕着须弥山转;须弥山外有香水海,香水海外是咸水海;咸水海中有四大部洲,分布在须弥山的东南西北方。这四大部洲都有人道,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是在南方的南赡部洲。咸水海的外围就是铁围山了。

  

  这样的结构不是我们现在天文科学所观察到的天象。有些人就猜想须弥山是不是就是喜马拉雅山?不是,完全不是。因为喜马拉雅山是在南赡部洲的上面嘛,怎么会是那个须弥山呢?这整个结构完全是用天眼看见的,而且还要境界很高的天眼,普通的天眼是看不到的。

  

  我曾经试图把科学所观察到的天文现象,跟佛经所说的世界结构关连起来。后来知道这是行不通的,怎么做都很难啦!我虽然自以为很聪明地想出一些招数,但是这些招数都是错的,所以就放弃了,不再试着去想办法把这两个不同的系统,怎么样经过一个transformation,转换过来或转换过去了。

  

  这个须弥山啊,是非常、非常的大,完全不是现在科学的天文观能够想象的。这么大的须弥山,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天眼修出来了,就会看到。当你还受到肉眼制约的时候,是没有办法看到的;只有把你的心,从肉体的限制超脱出来,才有机会打开天眼,看到这般宏伟的景观。

  

  这是完全不同的基础,这样完全不同的基础很难对比。虽然我们用肉眼也看到了祂说的月亮和太阳,但是据说我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,只是天眼所能看到的太阳的一条光线而已。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条光线就来想象整个天眼所看见的太阳是什么,那是无法对比的,落差太大了。

  

  「须弥山王」指的就是须弥山。三千大千世界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一个个小世界,每一个小世界里都有一座须弥山;所以有好多的须弥山。若有人用聚起来如须弥山这么大、这么多的七宝来布施,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当然很多了;但是假如有人拿《金刚经》,甚至只是四个句子来受持读诵、为他人解说,所得到的福德,比前者所得到的福德多一百倍。也就是前面那个人得到的福德,百分不及一,乃至千万亿分之一都没有;甚至于你找不到一个算数的譬喻能够说,那就是少之又少了。意思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这里告诉我们,你如果能够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,又为他人解说;只要四句就好了,得到的福德就那么多了。这时须菩提应该没有想:「那我只要讲四句就好了……」所以祂没有补充「《金刚经》即非《金刚经》,是名《金刚经》」。

  

  第二十五节:

  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;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;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。须菩提!如来说:有我者,则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须菩提!凡夫者,如来说则非凡夫。」

  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;」祂说:须菩提啊!你怎么想呢?你们不要以为如来有这个想法,说我要度众生。咦?我们平常不是这样讲:如来、佛都要度众生吗?这里,祂告诉你不要这样想。

  

  为什么?实际上啊,如来没有度众生;如果真的有众生被如来度了,那么这个如来就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这四相了。如来说,我相就不是我相;如来说,人相即非人相;如来说,众生相即非众生相;如来说,寿者相即非寿者相;所以如来说的任何话都是在是名状态。即使祂只说前面一个我相,祂指的也是是名我相,祂全部都在「是名状态」。所以如来说有我,就是非有我,意思就是是名有我。祂说的,都是在是名状态。一般的人,他有四相呀,所以他说有我,就是真的有我;他没有像如来,是在是名状态。接下来,祂又说:就算如来说凡夫,这个凡夫,还是是名状态的凡夫。

  

  这里,祂一再地展示:如来说任何一句话,都是在是名状态。

  

  第二十六节:

  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」须菩提言:「如是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佛言:「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则是如来。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