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五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道,不能见如来。

  

  这一段比较严肃一点,祂就问须菩提,可以用三十二相来看如来吗?所谓看如来、观察如来,就是来看「咦,这个人有没有三十二相?啊,他有,他是如来。」就这个意思。这一件事情啊,三十二相是如来说的呀,佛经说:修行成佛了,就有三十二相啊!这三十二相大部分都集中在头部,就是祂那些圆光啊、毫光啊等等。

  

  所以祂就来考须菩提,须菩提中毒了,他以前都听佛经、听佛这么讲了,所以当然说:「对啊!对啊!用三十二相来看这个是不是如来。」所以由此可见,以前佛讲的,跟祂在讲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是有很大出入的。

  

  当然,这个须菩提还没有警觉到,三十二相就是相,祂在讲《金刚经》这里,就是要离相,所有的相都要离掉。所以祂就来考他,看他现在是不是真的听懂了。这一考就不及格了,一考就垮掉了。所以呢,佛说:「须菩提!如果要用三十二相来看这个是不是如来呢,那你就会把转轮圣王通通看成是如来了,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。

  

  哦,听佛这么一讲,他就赶快再修改了。须菩提:「咦,您这样讲,意思就是不应该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啰?」这个时候,世尊就用这个偈来回答他:「若你以色相来看我如来,以声音来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

  

  这一回答啊,这下惨了,我们不是要观佛像吗?没有相也要画一个相啊!我们不都是要念佛号吗?都是在求祂啊!或者是念咒语啊!那我们不都是在行邪道了吗?而且,还不能见如来。意思就是,求也求不到、见也见不到。这下子严重了,是吧?所以我说,这一段比较严肃一点。

  

  那么,怎么样才就可以呢?就不是行邪道。怎么样做,才不是行邪道呢?哦,原来我们在见三十二相的时候,要在是名状态;我们在念佛号的时候,求佛的时候,也要在是名状态──那就是正道,不是邪道了。如果你念的时候,没有离相,不是在佛号的本质上面,那就是行邪道。如果我们看佛相、观如来,或者我们在观想,不是去观祂的本质,而是观祂的相,那还是行邪道。所以你在观的时候,是观祂的本质,有相无相没关系,这样就是正道。

  

  所以,正邪的关键,只是一个离相的问题而已。离相了,就正;着相了,就邪。如果说离相了,但还不够清楚,那就尚未进入本质;离相、又进入本质,那就万事OK了。

  

  关于这个偈子,在其他的经典里面,还有四句:「应观法界性,即诸佛法身,法性非识境,故彼不能了。」

  

  「法界性」,就是法界的本质;「即诸佛法身」,这个法界性就是佛的法身。所以法界相不是佛的法身,法界的本质才是佛的法身。「法性非识境」,法性,就是法界的本质、法界性;法性不是识心能够观察到的境界;「故彼不能了」,所以一般人不能了解;因为一般人都是用识心在观事情、在想事情、在做事情;而如来的话,祂是以自性、以本来面目、以佛性,来做四相、来感受四相;是这个地方不一样。所以一般人如果用识心来观的话,就不能了解了。别的《金刚经》译本里有这四句,所以把它补充进来,鸠摩罗什的版本没有这一段。

  

  第二十七节:

  

  「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: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相;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」

  

  这一段也是比较深刻的。因为前面讲不应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,哦,那就不要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啦;那么如来就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我猜想大概须菩提有这样想,所以祂就在教他:须菩提啊!你不要这样想哦,如来可以不需要三十二相的,祂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  我们一般的人大概都会产生这样的反应:用三十二相观如来,哦,这个不对,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;好,那就不需要具备三十二相,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我想,须菩提当时也这样想了,虽然没有讲出来,可是如来知道他这么想了,所以祂就要把它指出来。

  

 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,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,你所说的法都是断灭相。为什么不可以做这样的念头呢?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是不会说断灭相的。

  

  断灭相是什么?断灭相,说起来相当的深。像这里的不需要用具足的三十二相,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就是断灭相。不需要具备什么相,就可以得到什么,这是源自一个断灭的心,所产生的断灭相。断灭心不只于此,还有很多,譬如:我把事情做完了、完成了、了断了、结束了……这就是断灭相。所以,我们其实很习惯断灭的想法、断灭相。如来是没有断灭的,所以祂所有的事情都是没完没了,没有得到、也没有失去。你说:啊,这个东西被我抓到了、得到了,那就是断灭!这样一审查,你就会知道,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追求断灭,要有一个了断。真正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,是没有断灭相的。所以他也不会说出断灭的法。所以才会是得了、又没有得;失了、也没有失;什么事情都没完没了,没有完成,也没有结束;既无生、也无死,这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!

  

  所以,这个和我们识心的运作模式是极端的不同。我们要修、要学的话,就是修这样的东西、学这样的东西。当我们能够了解了以后,时时都要很警惕的,因为我们的生灭心、分别心本身就是断灭的!我们会把这个东西分别、剖析嘛,那个都用切的啊,不切的话怎么剖析,怎么分别呀?而这都是断灭啊!那个不断灭,就是不剖析的呀,根本剖不开的、无法剖的。所以祂是无分别心嘛,根本都没有分别,怎么剖啊?

  

  西医要了解人体,就必须解剖它,把它剖开;科学要了解万象,也是把事情分析条理得清清楚楚,然后他才觉得了解,对吧?而佛法、菩提心的了解是整体的,没有剖析。所以菩提心和识心的模式是极端的不同。

  

  重点是什么呢?菩提心,我们每个人都有,可是外面罩了识心,都被它所控制;所以祂的性质都不能发挥,发挥出来的都是识心的作用。因此你所看的世界,甚至看见的天文现象都不一样。《金刚经》就是指出这一点,要我们把这个断灭的、识心的性质转过来;转成了菩提心,就恢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性质了。我们现在修行,就是从四相着手,把识心的作用剥掉,让菩提心的特质恢复。

  

  关于这一点,我可以再多说两句,我们真正的生命在哪里呢?是在菩提心这里!菩提心这里才有生命,才是真正的生命。所以,当你能够把菩提心启动了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出来了,你才有佛性,你的命才真的活了。至于那个识心、那些相的部分是没有命的啊!

  

  我们现在糟糕的是什么?我们是很爱命的呀!可是爱错地方了,专门爱那个没有命的地方。我们对相很爱啊,对识也很爱呀,可是那里没有你的命,命不在哪里。什么地方有命?菩提心这里才有命,你的命就在菩提心这里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严格讲起来,是还大家一个命!大家已经是「亡命之徒」──很爱命啦,但是那个命已经都丢掉了,都爱到没有命的地方去了。

  

 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这么苦口婆心要讲《金刚经》,要讲这个佛法。但是问题就在这里,人啊,已经是亡命之徒了,这部佛经就算拿到这些亡命之徒的手上,他还是会把它弄成没有命。所以重点不是佛经的问题,而是你的菩提心是不是醒过来、活过来?是不是菩提心被启发了?启发了,你的命才活过来,你才有真正的命。这一点,《中庸》说:「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」天命之谓性,反过来说,性就是天命,也就是本质、菩提心、自性、佛性就是命啊!率性之谓道,顺着菩提心走就是道。

  

  《中庸》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典,早就懂这个道理了;这个道理,跟佛法是完全一致的,用的名词不同而已。而且佛经里面有讲菩提心,没有讲命;但是我们中国古书里面是有讲命的,特别讲命就是菩提心。这一段我引用了我们古书里面的内容。因为我们人啊,很爱命的,爱命爱得要死;如果让大家知道,菩提心就是你的命,这样大家对菩提心就比较有兴趣了。

  

  这一点是在中国古书里面就特别讲了,是我们古书很好的优点。如果明白菩提心就是命,佛法就会受到大家的重视。以前我们没有把这两个连起来,好像菩提心跟命没有关系,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就差很远。尤其中国人,最爱命了,也是最爱算命的,只要和命有关就很喜欢;可是都喜欢错了,都去喜欢那个没有命的东西上面。真正的命就在菩提心这里,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命啊!

  

  

  【现场问答】

  

  问:何谓三十二相?

  

  师:如果要知道详情的话,可以看《华严经》。相有三十二种,比如说我们看那个佛像,头上都有圆光,那个圆光就是三十二相之一。佛经里面都会讲,佛的额头有毫光,这也是三十二相之一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呢?因为它分得很细,中间还有许多变化,那些都是算三十二相之一,所以总共有三十二种。

  

  问:何谓是名状态?

  师:所谓是名状态,指的就是《金刚经》的主要句型:「X即非X,是名X」,讲的这个状态。

  

  问:尽其在我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是否趋近离相?

  师:趋近一点,但还没有离哦。

  

  问:努力耕耘,是否着相?有所住?

  

  师:嗯,可以是着相,但是你若可以做到是名状态──「努力耕耘即非努力耕耘」,那么它就不着相。所以是不是,完全看你下的功夫了。

  

  问:请问老师,《金刚经》中提及:为他人解说四句偈,有相当福德;但现在有很多人,也在为他人解说《金刚经》,如果解错了,会怎样?会有很多野狐吗?

  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