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五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道,不能見如來。

  

  這一段比較嚴肅一點,祂就問須菩提,可以用叁十二相來看如來嗎?所謂看如來、觀察如來,就是來看「咦,這個人有沒有叁十二相?啊,他有,他是如來。」就這個意思。這一件事情啊,叁十二相是如來說的呀,佛經說:修行成佛了,就有叁十二相啊!這叁十二相大部分都集中在頭部,就是祂那些圓光啊、毫光啊等等。

  

  所以祂就來考須菩提,須菩提中毒了,他以前都聽佛經、聽佛這麼講了,所以當然說:「對啊!對啊!用叁十二相來看這個是不是如來。」所以由此可見,以前佛講的,跟祂在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是有很大出入的。

  

  當然,這個須菩提還沒有警覺到,叁十二相就是相,祂在講《金剛經》這裏,就是要離相,所有的相都要離掉。所以祂就來考他,看他現在是不是真的聽懂了。這一考就不及格了,一考就垮掉了。所以呢,佛說:「須菩提!如果要用叁十二相來看這個是不是如來呢,那你就會把轉輪聖王通通看成是如來了,因爲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。

  

  哦,聽佛這麼一講,他就趕快再修改了。須菩提:「咦,您這樣講,意思就是不應該用叁十二相來觀如來啰?」這個時候,世尊就用這個偈來回答他:「若你以色相來看我如來,以聲音來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  

  這一回答啊,這下慘了,我們不是要觀佛像嗎?沒有相也要畫一個相啊!我們不都是要念佛號嗎?都是在求祂啊!或者是念咒語啊!那我們不都是在行邪道了嗎?而且,還不能見如來。意思就是,求也求不到、見也見不到。這下子嚴重了,是吧?所以我說,這一段比較嚴肅一點。

  

  那麼,怎麼樣才就可以呢?就不是行邪道。怎麼樣做,才不是行邪道呢?哦,原來我們在見叁十二相的時候,要在是名狀態;我們在念佛號的時候,求佛的時候,也要在是名狀態──那就是正道,不是邪道了。如果你念的時候,沒有離相,不是在佛號的本質上面,那就是行邪道。如果我們看佛相、觀如來,或者我們在觀想,不是去觀祂的本質,而是觀祂的相,那還是行邪道。所以你在觀的時候,是觀祂的本質,有相無相沒關系,這樣就是正道。

  

  所以,正邪的關鍵,只是一個離相的問題而已。離相了,就正;著相了,就邪。如果說離相了,但還不夠清楚,那就尚未進入本質;離相、又進入本質,那就萬事OK了。

  

  關于這個偈子,在其他的經典裏面,還有四句:「應觀法界性,即諸佛法身,法性非識境,故彼不能了。」

  

  「法界性」,就是法界的本質;「即諸佛法身」,這個法界性就是佛的法身。所以法界相不是佛的法身,法界的本質才是佛的法身。「法性非識境」,法性,就是法界的本質、法界性;法性不是識心能夠觀察到的境界;「故彼不能了」,所以一般人不能了解;因爲一般人都是用識心在觀事情、在想事情、在做事情;而如來的話,祂是以自性、以本來面目、以佛性,來做四相、來感受四相;是這個地方不一樣。所以一般人如果用識心來觀的話,就不能了解了。別的《金剛經》譯本裏有這四句,所以把它補充進來,鸠摩羅什的版本沒有這一段。

  

  第二十七節:

  

  「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: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相;莫作是念!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法不說斷滅相。」

  

  這一段也是比較深刻的。因爲前面講不應該用叁十二相觀如來,哦,那就不要用叁十二相來觀如來啦;那麼如來就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我猜想大概須菩提有這樣想,所以祂就在教他:須菩提啊!你不要這樣想哦,如來可以不需要叁十二相的,祂就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我們一般的人大概都會産生這樣的反應:用叁十二相觀如來,哦,這個不對,不應該以叁十二相來觀如來;好,那就不需要具備叁十二相,就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我想,須菩提當時也這樣想了,雖然沒有講出來,可是如來知道他這麼想了,所以祂就要把它指出來。

  

 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,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話,你所說的法都是斷滅相。爲什麼不可以做這樣的念頭呢?因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是不會說斷滅相的。

  

  斷滅相是什麼?斷滅相,說起來相當的深。像這裏的不需要用具足的叁十二相,就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就是斷滅相。不需要具備什麼相,就可以得到什麼,這是源自一個斷滅的心,所産生的斷滅相。斷滅心不只于此,還有很多,譬如:我把事情做完了、完成了、了斷了、結束了……這就是斷滅相。所以,我們其實很習慣斷滅的想法、斷滅相。如來是沒有斷滅的,所以祂所有的事情都是沒完沒了,沒有得到、也沒有失去。你說:啊,這個東西被我抓到了、得到了,那就是斷滅!這樣一審查,你就會知道,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追求斷滅,要有一個了斷。真正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,是沒有斷滅相的。所以他也不會說出斷滅的法。所以才會是得了、又沒有得;失了、也沒有失;什麼事情都沒完沒了,沒有完成,也沒有結束;既無生、也無死,這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!

  

  所以,這個和我們識心的運作模式是極端的不同。我們要修、要學的話,就是修這樣的東西、學這樣的東西。當我們能夠了解了以後,時時都要很警惕的,因爲我們的生滅心、分別心本身就是斷滅的!我們會把這個東西分別、剖析嘛,那個都用切的啊,不切的話怎麼剖析,怎麼分別呀?而這都是斷滅啊!那個不斷滅,就是不剖析的呀,根本剖不開的、無法剖的。所以祂是無分別心嘛,根本都沒有分別,怎麼剖啊?

  

  西醫要了解人體,就必須解剖它,把它剖開;科學要了解萬象,也是把事情分析條理得清清楚楚,然後他才覺得了解,對吧?而佛法、菩提心的了解是整體的,沒有剖析。所以菩提心和識心的模式是極端的不同。

  

  重點是什麼呢?菩提心,我們每個人都有,可是外面罩了識心,都被它所控製;所以祂的性質都不能發揮,發揮出來的都是識心的作用。因此你所看的世界,甚至看見的天文現象都不一樣。《金剛經》就是指出這一點,要我們把這個斷滅的、識心的性質轉過來;轉成了菩提心,就恢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性質了。我們現在修行,就是從四相著手,把識心的作用剝掉,讓菩提心的特質恢複。

  

  關于這一點,我可以再多說兩句,我們真正的生命在哪裏呢?是在菩提心這裏!菩提心這裏才有生命,才是真正的生命。所以,當你能夠把菩提心啓動了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出來了,你才有佛性,你的命才真的活了。至于那個識心、那些相的部分是沒有命的啊!

  

  我們現在糟糕的是什麼?我們是很愛命的呀!可是愛錯地方了,專門愛那個沒有命的地方。我們對相很愛啊,對識也很愛呀,可是那裏沒有你的命,命不在哪裏。什麼地方有命?菩提心這裏才有命,你的命就在菩提心這裏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嚴格講起來,是還大家一個命!大家已經是「亡命之徒」──很愛命啦,但是那個命已經都丟掉了,都愛到沒有命的地方去了。

  

  這也就是爲什麼佛陀這麼苦口婆心要講《金剛經》,要講這個佛法。但是問題就在這裏,人啊,已經是亡命之徒了,這部佛經就算拿到這些亡命之徒的手上,他還是會把它弄成沒有命。所以重點不是佛經的問題,而是你的菩提心是不是醒過來、活過來?是不是菩提心被啓發了?啓發了,你的命才活過來,你才有真正的命。這一點,《中庸》說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。」天命之謂性,反過來說,性就是天命,也就是本質、菩提心、自性、佛性就是命啊!率性之謂道,順著菩提心走就是道。

  

  《中庸》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經典,早就懂這個道理了;這個道理,跟佛法是完全一致的,用的名詞不同而已。而且佛經裏面有講菩提心,沒有講命;但是我們中國古書裏面是有講命的,特別講命就是菩提心。這一段我引用了我們古書裏面的內容。因爲我們人啊,很愛命的,愛命愛得要死;如果讓大家知道,菩提心就是你的命,這樣大家對菩提心就比較有興趣了。

  

  這一點是在中國古書裏面就特別講了,是我們古書很好的優點。如果明白菩提心就是命,佛法就會受到大家的重視。以前我們沒有把這兩個連起來,好像菩提心跟命沒有關系,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就差很遠。尤其中國人,最愛命了,也是最愛算命的,只要和命有關就很喜歡;可是都喜歡錯了,都去喜歡那個沒有命的東西上面。真正的命就在菩提心這裏,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命啊!

  

  

  【現場問答】

  

  問:何謂叁十二相?

  

  師:如果要知道詳情的話,可以看《華嚴經》。相有叁十二種,比如說我們看那個佛像,頭上都有圓光,那個圓光就是叁十二相之一。佛經裏面都會講,佛的額頭有毫光,這也是叁十二相之一。爲什麼會有那麼多呢?因爲它分得很細,中間還有許多變化,那些都是算叁十二相之一,所以總共有叁十二種。

  

  問:何謂是名狀態?

  師:所謂是名狀態,指的就是《金剛經》的主要句型:「X即非X,是名X」,講的這個狀態。

  

  問:盡其在我,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,是否趨近離相?

  師:趨近一點,但還沒有離哦。

  

  問:努力耕耘,是否著相?有所住?

  

  師:嗯,可以是著相,但是你若可以做到是名狀態──「努力耕耘即非努力耕耘」,那麼它就不著相。所以是不是,完全看你下的功夫了。

  

  問:請問老師,《金剛經》中提及:爲他人解說四句偈,有相當福德;但現在有很多人,也在爲他人解說《金剛經》,如果解錯了,會怎樣?會有很多野狐嗎?

  …
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