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六

  

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六

  

  时间:2009年09月19日

  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主讲:智崇上师

  纪录:张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汪满妹

  

  第二十八节:

  

  「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;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」

  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」「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着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」

  

  释迦牟尼佛说:须菩提啊!若有一个菩萨,在恒河沙数这么多世界中装满了七种宝贝,用它来布施──当然这样做是很大的布施了。如果另外还有一个人,或者另外还有一位菩萨,祂没有这样做;但是祂是另一个做法,祂知道所有的一切法没有我──在所有的法里面,这个我不是实有的、不是真实的;「得成于忍」,祂能够接受、能够忍受、能够承受。很多人是,如果没有我,他就觉得这怎么可以呢?会坐立不安,这就是忍不住。如果说「这个是无我的」,他能够很坦然的承受、接受,这就是所谓的「得成于忍」。

  

  这一位菩萨,祂只是这样做,祂所得到的功德,比前面那位菩萨的功德还要多。我们知道,要布施这么多七宝,那是很庞大的一个工作;另外一位菩萨,祂只知一切法无我,这不需要负担那么庞大的工作;但是祂所得到的功德,比前面那一位要多。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菩萨,功德还比较多呢?因为「菩萨不受福德」,祂不会去拿这些福德,所以才说这个菩萨比前面那位菩萨的功德还要多。

  

  这个时候须菩提就问:为什么这个菩萨不受福德呢?佛就告诉须菩提:「菩萨所作的福德,不应该贪着。」因为不贪着,所以说不受福德。

  

  这一段就说了一件事情:因为不受福德,所以我们这样子做,「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与忍。」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布施那么多七宝的还要多。因为不受福德才这么说的,如果受福德的话就不能这么说了。从受福德的观点看的话,你没有做多少啊,你做的比他少,怎么可以得到比较多;但是以不受福德的观点来看的话,他所得到的福德就是比较多。

  

  为什么要不受福德呢?我做了好事,难道不应该得到一点回报吗?这个回报不是也很合乎因果律?所谓好心有好报,做好事就有好报,种善因就得善果。为什么不受呢?所以须菩提就要问这个问题的原因。佛就回答祂:「是因为菩萨对于祂所作的功德、福德,不应该贪着。」什么样子叫贪着?我做了多少好事,我应该得到什么、多少福报,这样算计就是在贪着。你如果不贪着,怎么会去算计。何况还要去验证,我做了这些善事,有没有得到回报啊?如果得不到回报,好像做好事没好报啊,那做好事干什么?就证明因果律好像不灵验。这样的反应、这样的做法,都是贪着。

  

  祂说不应贪着,意思是这些菩萨做了以后,刚才讲的那些反应,祂一概没有,压根儿都没有,想都没有想,这样才是「不受福德」。问题就在这里,当祂根本没有受这个福德,也没有福德这件事情的时候,祂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得了。

  

  当你还在计较:我做了多少好事、我用装满一个世界的七宝来布施,下一次我再加一个世界的宝贝……。这样计算我做了多少多少功德,这样的计算本身就是一个贪着。这边所说「没有贪着」,那就是根本没有这个计算。因为你根本没有这个计算,那你才是「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」,你得到的功德就是很大。

  

  这里就呈现了一件事情:我们人呢,做一点好事,自己都在计算,我做了多少、做了多少,当你这么一计算的时候,你的功德不会多。当然它会合乎因果律,你做多少就给你多少,但是不会多到无量;原因是你的出发点就有贪着。当你在布施的时候,完全没有贪着、没有计算,那么你所得到的福德是无可限量的。虽然你可能做的不多,因为你没有计算、完全不计算,这样子的话,所得到的福德就多得不得了。

  

  第二十九节:

  

  「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、若坐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;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

  

  这个时候,佛又继续告诉须菩提:须菩提!如果有一个人说,如来就是又来又去、又坐又卧,来来去去、坐坐卧卧,这一个人就完全不知道我说如来的意思。为什么说他不懂呢?如来的意思就是,不知道从哪里来、没有来处,也没有去到哪里,这样子才称为如来。

  

  你不知道祂从哪里来的,祂没有说从哪里来,也没有说祂要去到哪里。这句话,我师父也有另外的说法:「如来者,来如不来,不来如来。」如来是什么呢?来又好像没来,走呢又好像没走;那就是没有来、也没有走。两个意思差不多啦。

  

  关于这个部分,如果说如来又来又去的话,那当然说错了,祂不是这个意思。祂说:「来呢,没有来的来源;去呢,也没有去的目的地。」我师父的那个说法就是:「来呢,就像不来、没有来;去呢,也像没有去。」这样子的表示、这样子的状况,才是如来。这样的状况,是我们的识心搞不懂的地方,但是我们的觉性搞得懂。

  

  所以当你觉得不懂的时候,表示你的识心已经发现这样的说法你不会懂;当你觉得有意思,但是还是不懂,那就是你的觉性已经有感觉了。已经有感觉了,那才是它真正的意思。我们的识心,都会要把它抓出一个明确的解释,你说一个来没有来处,去没有去处,在说什么啊?说来又如不来、不来又如来,那又是什么?就开始觉得难以理解。

  

  我们要特别声明:佛法要讲的东西,就不是给你理解的。祂是超越理解,是思议所不及、理解所不及。也就是你要去理解,是没有办法理解;祂不是一个要理解的东西。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可以理解的东西的话,那你就是不懂。

  

  就像这里说的「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」,他不知道我说的意思。所以这里是超越理解的。问题在这里,当有人一超越理解的时候,他就觉得他不明白、不清楚,那就是不懂;而我们佛法是什么呢?当祂超越理解的时候,祂是清楚明白的,这个才是懂。佛法的要点,是用我们心灵的功能,要把你觉性这个层次的心灵功能发挥出来;是要发挥觉性的功能,不是要发挥理解的功能。想要用理解来懂《金刚经》是不行的,《金刚经》是没有办法用理解的。

  

  这部经典一再地呈现「离相显性」的功能,所谓「显性」就是显你的觉性,要把你的觉性唤醒──这个就是这部经典的目的。祂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把我们的识心──用理解的方式去认知的识心的功能,把它停下来,把它息掉;启发你的觉性的功能,这一启发就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就是把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启动了。这个经典的重点是这样子。

  

  第三十节〈显相用品第六〉:

  

  「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」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则不说是微尘众;所以者何?佛说:微尘众,则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则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则是一合相;如来说:一合相,则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「须菩提!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,贪着其事。」

  

  刚刚我们这么念过,大家就知道这一段里面祂一再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连续用了三次。

  

  祂说:须菩提!如果有一个先生或女士,他把三千大千世界──就是你心目中的宇宙。把你心目中的宇宙碎为微尘,我们用超级果汁机把它全部打碎了、打成粉,像微尘一样。祂就问须菩提:你觉得怎么样啊?这样子的微尘众、这么多的粉,多不多啊?须菩提说:很多啊!为什么呢?这么多粉如果是真实有的话,那佛就不会说它是很多粉。为什么这样?佛如果说这个是微尘众的话,这就不是微尘众,这样才是微尘众。这个句型,微尘众要等于不是微尘众,一等于了以后,才是真的微尘众。

  

  这样的意思,跟前面是一样的。「若微尘众实有者,则佛不说是微尘众。」这个微尘众是虚幻的,为什么是虚幻的?凡所有相都是虚幻的,微尘众全都磨成粉了,这不是相吗!这就是一个相嘛!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幻」它是虚的,不是真的;因为它是虚的,所以佛才会说它是微尘众。

  

  这样子说,好像大家又搞不懂啦。所以须菩提就套这个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再说明一次。其实不套的话还晓得一点,比较清楚一点;套上去更糊涂了。当然你对《金刚经》清楚的话,祂一套上去你就知道,因为祂所说的,是「是名微尘众」。佛没有说「是名微尘众」,祂只是说「微尘众」,但是祂说的时候,指的就是「是名微尘众」。

  

  「是名微尘众」不是有相的微尘众,它指的是什么?是微尘众的本质、本性,不是它的相。为什么不是它的相呢?因为在前面已经把微尘众和非微尘众两个相等了,两个一相等,这两个相反的相就互相对消了。所以就相上而言,没有相了、离相了。这个相被剥掉了以后,剩下的就是微尘众的本质。

  

  当剩下的是微尘众的本质时,我们就称「是名微尘众」。所以「是名微尘众」指的是离相之后的本质、离相之后的本性。这个本性,因为指的是微尘,所以你真正体验到的不是自性,而是法性。所以这个部分已经在演法性了。

  

  「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则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前面因为祂讲的有两个部分:「三千大千世界」和「微尘」,祂先针对微尘解了一次,这边又再来剥三千大千世界的相──「三千大千世界」是一个相,「非三千大千世界」是一个相反的相。祂就说,如来说的三千大千世界,就不是三千大千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