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七
时间:2009年10月17日
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主讲:智崇上师
纪录:张春美
整理:周雅容、汪满妹
《金刚经》的经文,我们上次已经讲完了;今天要讲禅宗跟《金刚经》的关系。《六祖坛经》里有一段故事:六祖慧能向五祖学禅的时候,有一天半夜,五祖在自己的房间里面,用袈裟围起来,不让人家看到,秘密的教他《金刚经》。
当时整部经还没讲完,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吧,那里提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讲到这里,六祖就大彻大悟了。他就体会到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他已经真正懂得所谓的自性了。他所以能够懂,都是从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这里体会到的。
也可以说,《金刚经》对六祖来讲是最重要的经典,他是依《金刚经》才印证了他自己的体验。所以六祖以后的禅宗都是以《金刚经》为最重要的经典。在六祖以前,并不是以《金刚经》为主的,而是以《楞伽经》为主。
六祖以后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,那些公案都是修行达到突破,有了新体验的时候,所留下来的纪录。那些公案常常让我们看不懂,留下来的文字都是不知所云的;但是那些不知所云的公案,我们每次读到的时候,都是很开心的。比如说什么空手把锄头、桥流水不流,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,但是你光是听他们这样讲,不知所以的,就觉得很开心。
尤其有一个公案,大概大家都听过的,就是有一位禅师,他先是说:「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」修了一段时间以后,就「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」,再修到最后的时候,「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」,这就代表了他整个修行的历程。你看看这几句话,是不是就是我们《金刚经》的句型:「X即非X,是名X」?所以他们其实都是在演《金刚经》,而他们的《金刚经》呢,不是说的,他们是做的;实践、做到了,那就是他留下的公案。
所以那些公案不是像我们做文章;他是真正的实践,做成功了,然后留下了记录。如果他根本没有做,只是写出这么有点像公案的文句,那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。所以重点是要能够真的实践、真的做到了。
有个故事是说:有一个学禅的人,他先到一个禅师那边去学;学的时候,他就问师父:「佛是什么?」或者是问:「本来面目是什么?」他每次这样一问,就被他的师父打,或者骂。后来他就不敢问,也不晓得该不该问,都不敢问了。旁边的人就鼓励他:「你如果不懂的话,你在学,就应该要问啊!」所以他又去问,这次他又被师父打,并且推出门外,然后把那个门「碰」这么一关;他的脚还没来得及走出去,一只脚就被他打瘸了。
这时候他很难过,旁边的人看到这样,就再去问他的师父,他怎么办。他师父就说,要他到另外的禅师那边去学,不要教他了。那他更难过了,所以就跑到另外的禅师那边去,再去请教。那个禅师就问:「你学到了什么啊?」他说:「没学到什么啊,每次问就被打,最后一次还被推出去,把脚弄瘸了。」结果禅师听了以后说:「你的师父好慈悲哦!」当然我们听起来:「什么?被打成这个样还叫慈悲?」这倒也没有什么特别,更特别的是,那个徒弟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,就修成了。
整个故事就是实际的演「残暴等于慈悲」,就是在演《金刚经》。「残暴即慈悲,是名残暴」,或是「慈悲即残暴,是名慈悲」──管它是名什么,都没有关系啦,反正他就此开悟了。从这一个事情我们就知道,「慈悲即残暴,是名慈悲」这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我们会这样念、会制造这样的句子;但是光这样制造是没有意义的,人家是真的实践呀!实践到什么程度呢?实践到他真的体悟了。他为什么会从此就开悟了呢?因为他真的体会到「残暴就是慈悲」,真的体会到了才会开悟。
所以整个禅宗演的戏码就是在实践《金刚经》,而不是在说《金刚经》。本来《金刚经》就是要实践的、是要做的,不是拿来说的。所以当你没有体验到《金刚经》的那个句型,比如说「佛法即非佛法」你没有体会到,说是毫无意义的。你要真的体验到了「佛法真的是外道耶」、真的觉得佛法和外道完全相等的时候,你才可以说:「佛法即非佛法」;没有体验到,说是没有意义的。
我们再来看《金刚经》在《六祖坛经》里的特别呈现。《六祖坛经》最后一品〈付嘱品第十〉,特别讲了三十六对。因为六祖已经准备要圆寂了,所以他特别教导他的弟子:法海、志诚、法达、神会等人。他把他们叫来后,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找来,因为这些被叫来的人将来都是要做禅师,要去传法、教人的。所以六祖就把教人的诀窍教给他们。
汝等不同余人,吾灭度后,各为一方师,吾今教汝说法,不失本宗。先须举三科法门,动用三十六对,出没即离两边;说一切法,莫离自性。忽有人问汝法,出语尽双,皆取对法,来去相因;究竟二法尽除,更无去处。
他说:你们跟其他人不一样,我圆寂以后,你们都是一方的大师,我要教你们怎么说法,才不会偏离禅宗的宗旨。「先须举三科法门,动用三十六对,出没即离两边;说一切法,莫离自性。」你说所有的法都不要离开自性。
自性,禅宗也叫本来面目。就是你不要离开你的本来面目。「忽有人问汝法,出语尽双,皆取对法,来去相因;究竟二法尽除,更无去处」这边差不多已经把重点讲了,人家来问你的时候,你怎么办?就是用对法。对法就是《金刚经》,人家说长、你就说短;人家说天、你就说地;人家说好、你就说坏……这样跟人家对,就是对法。这么一对,你要真的能够对、真的会实践《金刚经》,就消融了;若只是嘴巴对,心里没有对,就没有消融。
《金刚经》不就是「X即非X」吗?我们就要把X和非X的相剥掉、对消掉;留下祂的本性、本质。如果没有把相对消掉,那就没有做到,就不太有用,也没什么意义。这里他就告诉你,要用对法。这段经文就是在教《金刚经》要怎么用、怎么做的事情。
三科法门者,「阴、界、入」也。阴是五阴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是也。入是十二入:外六尘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」;内六门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是也。界是十八界:「六尘、六门、六识」是也。
三科法门也没有特别,就是「阴、界、入」 三个。所谓阴就是五蕴:「色受想行识」;入就是十二入:「外六尘,色声香味触法;内六门,眼耳鼻舌身意」;界就是十八界:「六尘、六门、六识」。所谓的十八界,就是生出六识,然后六识出六入,六入见六尘;三六一十八就这样子。这一个程序其实就是本明缘着十二因缘的程序,这样子出来的。这里就说明了一件事情:这个自性、本明,缘着十八界出来,或者缘着十二因缘出来;就这么一件事情而已。祂也强调了一点,就是自性是源头;生出十八界的过程,就是自性起用。
自性能含万法,名含藏识。若起思量,即是转识。生六识,出六门,见六尘,如是一十八界,皆从自性起用。
自性怎么起用呢?自性里面是含有万法的。藏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,就是种子识,祂含了所有的种子在里面,由祂起用的话,就生出万法了。十八界这样的万法,就从自性这里生出来了。
我们在讲自性的时候,若特别提到自性能含万法,又名含藏识;这样讲的话,这个自性已经被看成是阿赖耶识了。我们对于阿赖耶识本来就有这样的认识──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;跟自性的关系,可以说阿赖耶识里面的清净部分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。其实庵摩罗识就是自性。所以把自性看成是阿赖耶识、含藏识的说法是可以的、一致的。
这边开始就是祂的意义了,自性若起思量,自性就转成识心、转成六识了。所以就生六识,六识一生出来,就出六门──就是六入;出了六门,下来就见六尘,如是十八界,皆从自性起用。就说明了这个事情:怎么用自性?其实就是顺着十二因缘,一下来,就是在用自性。我们能够思想、思考问题,就是自性已经在起用了、已经出来了。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。
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自性若正,起十八正。含恶用即众生用,善用即佛用。用由何等?由自性有对法。
自性起用的时候,如果用的不好、歪了、偏了,那么十八界就是偏差的、错谬的;用的正,那十八界都变成正的。换一句话说,如果把自性拿来做不好的用途的话,这是众生的用法。所以众生也是在用自性,只是把自性用坏了、用的不好了。如果把它用的正、用的好的话,那就算是佛在用了。
「用由何等?」你要怎么用?祂下面这句话就告诉你:「由自性有对法。」你要用的话,祂是有一个对法可以用的,意思就是我们在用自性的时候,要用对法,就是用《金刚经》;也就是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我们就可以用的善、用的正。这一段,他就是对他的几位重要弟子这么交代。
外境无情五对:天与地对、日与月对、明与暗对、阴与阳对、水与火对,此是五对也。
这里,他总共分成三十六对,第一类是「外境无情」,无情指的就是物质,就是没有生命的。这样子的有五对:天与地对、日与月对、明与暗对、阴与阳对、水与火对。意思就是,如果天是X的话,非X就是地。所谓对,就是《金刚经》的「X即非X」,就是让X和非X相等;让它相等,就把它的相剥掉了,剩下了本质、性质。这边他就没有再把「是名」标出来,因为真的对成功的话,就是是名状态,所以不用再写出来。
法相语言十二对:语与法对、有与无对、有色与无色对、有相与无相对、有漏与无漏对、色与空对、动与静对、清与浊对、凡与圣对、僧与俗对、老与少对、大与小对,此是…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