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十二对也。
法相是观念、道理;语,就是我们说的语言,言语和道理相对。语与法对、有与无对、有色与无色对、有相与无相对、有漏与无漏对、色与空对、动与静对、清与浊对、凡与圣对、僧与俗对、老与少对、大与小对,共是十二对。这是在语言上的,他把它归类为法相语言的对法。
自性起用十九对:长与短对、邪与正对、痴与慧对、愚与智对、乱与定对、慈与毒对、戒与非对、直与曲对、实与虚对、险与平对、烦恼与菩提对、常与无常对、悲与害对、喜与嗔对、舍与悭对、进与退对、生与灭对、法身与色身对、化身与报身对,此是十九对也。
再来这十九对是自性起用的,总共加起来是三十六对。看到这里,我们可以知道,其实不只三十六,对不对?根本就是无量无边对,多得不得了。不过这是他特别教他的弟子的对法。这样的对法,本身就是《金刚经》,而且他在教这三十六对的时候,就是教他们怎么用《金刚经》。怎么去用?就是这样子来用的。这三十六对的对法,其实应该就是以《金刚经》,举了三十六个例子就是了。
此三十六对法,若解用,即道贯一切经法,出入即离两边。
这三十六对法如果你会用的话,你就贯通了所有的佛经,你就能够离两边、离开二分法,那么就达到不二了。
自性动用,共人言语,外于相离相,内于空离空。若全着相,即长邪见;若全执空,即长无明。
自性起用的时候,你虽然在跟人家讲话、交谈,一样可以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;内不着空,外也不着相。只要着相,就会生出邪见;执空,就会长无明。
执空之人有谤经,直言不用文字。既云不用文字,人亦不合言语;只此语言,便是文字之相。又云直道不立文字,即此「不立」两字,亦是文字。见人所说,便即谤他言着文字;汝等须知,自迷犹可,又谤佛经。不要谤经,罪障无数。
为什么执空就谤经?执空的话,就是什么都没有嘛,你认为空才好,经典是有文字的,那个经就不好啦!所以那就是谤经!「既云不用文字,人亦不合言语;只此语言,便是文字之相。」你还在跟人家讲话,其实你还是用到文字啊!所以这是不通的。这个执空的人又会说:「直道不立文字。」我们是禅宗,真正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,光是「不立」这两个字,就是文字啊!所以你说不立文字,自己就在立呀。「见人所说,便即谤他言着文字;汝等须知,自迷犹可,又谤佛经。不要谤经,罪障无数。」他就是在说,你自己说的空,你还好啦;但是你这样就是在谤经,因为佛经就是有立文字啊!这样罪就很大啦!
若着相于外,而作法求真,或广立道场,说有无之过患,如是之人,累劫不得见性。
这是他告诫弟子,说:「你们如果着相的话……」他前面讲执空的,现在又在讲着相的。你们如果在用的时候是着相的话,你着相作法,想要求真,然后又设很多道场在那里讲,有啊无啊这个好不好;但是你本身就是着相的,这样的人就不得见性了。
但听依法修行,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
我们再看,又有一种状况,只是在听法,听了以后就依法来修行;可是在依法修行的时候,就什么都不想,就做「我什么都不想」这样的事情;这样子的话,「于道性窒碍」,不行!所以我们以为依法修行,要一念都不生,那就是百物不思,什么都不想;这样子的话,对于这个自性、这个佛性、这个道性,是妨碍的。为什么妨碍?因为你自性不能起用啊!你把它停住不用,所以是妨碍。
若听说不修,令人反生邪念。但依法修行,无住相法施。汝等若悟,依此说,依此用,依此行,依此作,即不失本宗。
光听,但是不修,这样子呢,你就会生出邪见、邪念来。那要怎么做?听了法,依法来修,重点在不住相;你只要不住相,做什么事都OK了。「汝等若悟,依此说,依此用,依此行,依此作,即不失本宗。」只要无住相法施,或者无住相,做任何事就OK了。问题来了,怎么样做到无住相呢?
他前面已经讲了,就是用对法啊,人家说一个相,你就用一个相反的相跟他对,一对成功了,达到是名状态,就是没有相、无住相啦!所以这边所说的,我们这样子做,就是要用《金刚经》达到是名状态。只要你用《金刚经》达到是名状态,你思量也可以、起用也可以,都OK,那个都正的。
那如果你着相,当然就不行!那我就什么都不想,我的自性就不起用,不思量了、什么都不做,行吗?也不行。你不起用,就让你的自性阻塞了。所以他就是告诉我们,要这样子来用,我们才能够达到无住相法施、无住相布施、无住相做任何事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不是让我们变成呆呆痴痴的,不是这样子的;而是让你很灵活、可以用、可以活动、可以做事、可以……什么都可以做,而且这样做才对。而不是什么都不做,停滞在那里,不是这样。
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,将无对;问无,将有对;问凡,以圣对;问圣,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。如一问一对,余问一依此作,即不失理也。
人家来问你问题的时候,问有,你就跟他说无;问无,你就跟他说有……就是这样子。这个太简单了,我们什么人都会。不过他应该不只是这个意思,祂应该是要教我们,当他问有的时候,你就用无;你的心就要立刻拿「无」跟「有」来对销掉,把那个相对销掉。能够对销,就达到是名状态;对不了,只是语言上斗嘴,对修行是没有帮助的。
但是斗嘴会斗赢的,人家怎么说都说不过你,会有这个功效。所以有人就只是在文字语言上来斗嘴,那个不算是《金刚经》!那应该算黑格尔的辩证法,他们玩的矛盾统一、正反合。他们玩这个,这样子也很有威力的,玩这样子的话,斗嘴都不会输的。甚至有人专门拿这样的东西做权力斗争,那也是很厉害的。但是这样子,对修行没有帮助,只会造业啊!
所以这个东西,要用的时候,虽然我们是可以这样子用;像《六祖坛经》里,祂就教他的弟子,人家这样子问你,你就这样来对。已经在经典里面这样讲了,但是他们真正要用呢,是真的要做到,把相剥离了;所以真正的差别,就是在这里。
唯物辩证法就是正、反,然后就合,但这个合是有相的;而《金刚经》的是名状态,是离相的、无相的。这个地方差别很大。
不过世间的人,要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很快,一下就学会了;但是要学会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则是很难的。所以我们在讲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千万要小心警惕,不要落到,以为自己玩的就是唯物辩证法。如果以为是这样子,造成的后遗症很大,因为每次都会赢人家,所以很多人就很有兴趣;但是这样的胜利、这样的赢,是在造业,那个业报是要还的。不是以为你赢了、你都赚了,你只得到好处,不是!表面上你得到好处,后果不堪设想,你要还的!所造的业都是一定要还的。这一点,我想我们要了解。
设有人问,何名为暗?答云:明是因,暗是缘,明没则暗;以明显暗,以暗显明,来去相因,成中道义。余问悉皆如此。汝等于后传法,依此转相教授,勿失宗旨。
我们再看下面,「设有人问,何名为暗?」你就怎么回答呢?「明是因,暗是缘,明没则暗;以明显暗,以暗显明,」明没有了就是暗,以明来显示这个暗,也以这个暗来显示明。「来去相因,成中道义。」就反反复复,又明又暗、又暗又明,把你弄昏了,离相以后,就成中道义了。就是又不明也不闇了。
如果是正反合的话,明是正,反是暗,合是什么呢?就是灰啦。但是是名状态就不是啊!它无相的、要离相的,所以这是不一样的。如果要成中道义的话,那就要到是名状态才是。所以他就教他们「余问悉皆如此。汝等于后传法,依此转相教授,勿失宗旨。」
不过这样子的教法,如果没有办法真正懂《金刚经》的话,会弄成唯物辩证法;玩来玩去,就玩到矛盾统一,这样子的话,是有危险的。《六祖坛经》显示,禅宗整个的修行,其实就是在实践《金刚经》。但是要实行《金刚经》的话,必须要实行真正的《金刚经》,不能把它变成了唯物辩证法。
我知道,也有人认为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「X即非X,是名X」是正反合。我要说明,这样子的看法对不对呢?我不能讲对或错,至少我会讲,那个是危险的、不好的。对修行而言是很危险,而且是不好的。
以上,我就是把《金刚经》跟禅宗之间的关系,介绍到这边。刚才引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正反合,我现在接下来,再把唯物辩证法的正反合,跟《金刚经》之间的关系,再加以说明。
《金刚经》就是「X即非X,是名X」;唯物辩证法呢,我们都知道,就是正、反和合。用另外一个说法,就叫做矛盾、统一。何谓矛盾?正和反就是矛盾,合起来了以后就是统一,这个是他们所说的。要举例的话,如果我们说正是白色,反呢,就是黑色;那么这两个是相反矛盾的,把它合起来,白和黑合起来就变成灰的;灰的,就是所谓的统一。
那我们的《金刚经》呢,祂也可以是白的即是黑的,白即是黑,是名白。是名白是什么东西呀?既不是白、也不是黑、也不是灰,它是无色无相的。所以这个地方跟正反合,是可以清楚的对比出来它们的不同。
这个确实是不同。我们在《六祖坛经》里面,他那样子的对法,有些时候是在正反合的状态,所以他并没有全部都在是名状况。我现在的了解,这个代表正反合也是《金刚经》,只不过是《金刚经》的有相部分。《金刚经》还有一个部分,是是名状态,是无相的部分,也可以说是离相的部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有一部份是有相的,还有一部份是离相的,祂有这两个部分。所以我们可以把正反合,视为也是《金刚经》;但是它是有相部分的《金刚经》…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