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七

  

圓覺講座/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七

  

  時間:2009年10月17日

  地點:臺北科技大學

  主講:智崇上師

  紀錄:張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汪滿妹

  

  《金剛經》的經文,我們上次已經講完了;今天要講禅宗跟《金剛經》的關系。《六祖壇經》裏有一段故事:六祖慧能向五祖學禅的時候,有一天半夜,五祖在自己的房間裏面,用袈裟圍起來,不讓人家看到,秘密的教他《金剛經》。

  

  當時整部經還沒講完,大概只講到四分之一吧,那裏提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講到這裏,六祖就大徹大悟了。他就體會到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他已經真正懂得所謂的自性了。他所以能夠懂,都是從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裏體會到的。

  

  也可以說,《金剛經》對六祖來講是最重要的經典,他是依《金剛經》才印證了他自己的體驗。所以六祖以後的禅宗都是以《金剛經》爲最重要的經典。在六祖以前,並不是以《金剛經》爲主的,而是以《楞伽經》爲主。

  

  六祖以後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,那些公案都是修行達到突破,有了新體驗的時候,所留下來的紀錄。那些公案常常讓我們看不懂,留下來的文字都是不知所雲的;但是那些不知所雲的公案,我們每次讀到的時候,都是很開心的。比如說什麼空手把鋤頭、橋流水不流,聽起來有點莫名其妙,但是你光是聽他們這樣講,不知所以的,就覺得很開心。

  

  尤其有一個公案,大概大家都聽過的,就是有一位禅師,他先是說: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」修了一段時間以後,就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,再修到最後的時候,「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」,這就代表了他整個修行的曆程。你看看這幾句話,是不是就是我們《金剛經》的句型:「X即非X,是名X」?所以他們其實都是在演《金剛經》,而他們的《金剛經》呢,不是說的,他們是做的;實踐、做到了,那就是他留下的公案。

  

  所以那些公案不是像我們做文章;他是真正的實踐,做成功了,然後留下了記錄。如果他根本沒有做,只是寫出這麼有點像公案的文句,那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。所以重點是要能夠真的實踐、真的做到了。

  

  有個故事是說:有一個學禅的人,他先到一個禅師那邊去學;學的時候,他就問師父:「佛是什麼?」或者是問:「本來面目是什麼?」他每次這樣一問,就被他的師父打,或者罵。後來他就不敢問,也不曉得該不該問,都不敢問了。旁邊的人就鼓勵他:「你如果不懂的話,你在學,就應該要問啊!」所以他又去問,這次他又被師父打,並且推出門外,然後把那個門「碰」這麼一關;他的腳還沒來得及走出去,一只腳就被他打瘸了。

  

  這時候他很難過,旁邊的人看到這樣,就再去問他的師父,他怎麼辦。他師父就說,要他到另外的禅師那邊去學,不要教他了。那他更難過了,所以就跑到另外的禅師那邊去,再去請教。那個禅師就問:「你學到了什麼啊?」他說:「沒學到什麼啊,每次問就被打,最後一次還被推出去,把腳弄瘸了。」結果禅師聽了以後說:「你的師父好慈悲哦!」當然我們聽起來:「什麼?被打成這個樣還叫慈悲?」這倒也沒有什麼特別,更特別的是,那個徒弟聽到這句話就開悟了,就修成了。

  

  整個故事就是實際的演「殘暴等于慈悲」,就是在演《金剛經》。「殘暴即慈悲,是名殘暴」,或是「慈悲即殘暴,是名慈悲」──管它是名什麼,都沒有關系啦,反正他就此開悟了。從這一個事情我們就知道,「慈悲即殘暴,是名慈悲」這《金剛經》的句型,我們會這樣念、會製造這樣的句子;但是光這樣製造是沒有意義的,人家是真的實踐呀!實踐到什麼程度呢?實踐到他真的體悟了。他爲什麼會從此就開悟了呢?因爲他真的體會到「殘暴就是慈悲」,真的體會到了才會開悟。

  

  所以整個禅宗演的戲碼就是在實踐《金剛經》,而不是在說《金剛經》。本來《金剛經》就是要實踐的、是要做的,不是拿來說的。所以當你沒有體驗到《金剛經》的那個句型,比如說「佛法即非佛法」你沒有體會到,說是毫無意義的。你要真的體驗到了「佛法真的是外道耶」、真的覺得佛法和外道完全相等的時候,你才可以說:「佛法即非佛法」;沒有體驗到,說是沒有意義的。

  

  我們再來看《金剛經》在《六祖壇經》裏的特別呈現。《六祖壇經》最後一品〈付囑品第十〉,特別講了叁十六對。因爲六祖已經准備要圓寂了,所以他特別教導他的弟子:法海、志誠、法達、神會等人。他把他們叫來後,告訴他們爲什麼要把他們找來,因爲這些被叫來的人將來都是要做禅師,要去傳法、教人的。所以六祖就把教人的訣竅教給他們。

  

  汝等不同余人,吾滅度後,各爲一方師,吾今教汝說法,不失本宗。先須舉叁科法門,動用叁十六對,出沒即離兩邊;說一切法,莫離自性。忽有人問汝法,出語盡雙,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;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。

  

  他說:你們跟其他人不一樣,我圓寂以後,你們都是一方的大師,我要教你們怎麼說法,才不會偏離禅宗的宗旨。「先須舉叁科法門,動用叁十六對,出沒即離兩邊;說一切法,莫離自性。」你說所有的法都不要離開自性。

  

  自性,禅宗也叫本來面目。就是你不要離開你的本來面目。「忽有人問汝法,出語盡雙,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;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」這邊差不多已經把重點講了,人家來問你的時候,你怎麼辦?就是用對法。對法就是《金剛經》,人家說長、你就說短;人家說天、你就說地;人家說好、你就說壞……這樣跟人家對,就是對法。這麼一對,你要真的能夠對、真的會實踐《金剛經》,就消融了;若只是嘴巴對,心裏沒有對,就沒有消融。

  

  《金剛經》不就是「X即非X」嗎?我們就要把X和非X的相剝掉、對消掉;留下祂的本性、本質。如果沒有把相對消掉,那就沒有做到,就不太有用,也沒什麼意義。這裏他就告訴你,要用對法。這段經文就是在教《金剛經》要怎麼用、怎麼做的事情。

  

  叁科法門者,「陰、界、入」也。陰是五陰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是也。入是十二入:外六塵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;內六門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是也。界是十八界:「六塵、六門、六識」是也。

  

  叁科法門也沒有特別,就是「陰、界、入」 叁個。所謂陰就是五蘊:「色受想行識」;入就是十二入:「外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;內六門,眼耳鼻舌身意」;界就是十八界:「六塵、六門、六識」。所謂的十八界,就是生出六識,然後六識出六入,六入見六塵;叁六一十八就這樣子。這一個程序其實就是本明緣著十二因緣的程序,這樣子出來的。這裏就說明了一件事情:這個自性、本明,緣著十八界出來,或者緣著十二因緣出來;就這麼一件事情而已。祂也強調了一點,就是自性是源頭;生出十八界的過程,就是自性起用。

  

  自性能含萬法,名含藏識。若起思量,即是轉識。生六識,出六門,見六塵,如是一十八界,皆從自性起用。

  

  自性怎麼起用呢?自性裏面是含有萬法的。藏識其實就是阿賴耶識,就是種子識,祂含了所有的種子在裏面,由祂起用的話,就生出萬法了。十八界這樣的萬法,就從自性這裏生出來了。

  

  我們在講自性的時候,若特別提到自性能含萬法,又名含藏識;這樣講的話,這個自性已經被看成是阿賴耶識了。我們對于阿賴耶識本來就有這樣的認識──阿賴耶識就是種子識;跟自性的關系,可以說阿賴耶識裏面的清淨部分就是第九識庵摩羅識。其實庵摩羅識就是自性。所以把自性看成是阿賴耶識、含藏識的說法是可以的、一致的。

  

  這邊開始就是祂的意義了,自性若起思量,自性就轉成識心、轉成六識了。所以就生六識,六識一生出來,就出六門──就是六入;出了六門,下來就見六塵,如是十八界,皆從自性起用。就說明了這個事情:怎麼用自性?其實就是順著十二因緣,一下來,就是在用自性。我們能夠思想、思考問題,就是自性已經在起用了、已經出來了。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自性若正,起十八正。含惡用即衆生用,善用即佛用。用由何等?由自性有對法。

  

  自性起用的時候,如果用的不好、歪了、偏了,那麼十八界就是偏差的、錯謬的;用的正,那十八界都變成正的。換一句話說,如果把自性拿來做不好的用途的話,這是衆生的用法。所以衆生也是在用自性,只是把自性用壞了、用的不好了。如果把它用的正、用的好的話,那就算是佛在用了。

  

  「用由何等?」你要怎麼用?祂下面這句話就告訴你:「由自性有對法。」你要用的話,祂是有一個對法可以用的,意思就是我們在用自性的時候,要用對法,就是用《金剛經》;也就是用《金剛經》的句型,我們就可以用的善、用的正。這一段,他就是對他的幾位重要弟子這麼交代。

  

  外境無情五對:天與地對、日與月對、明與暗對、陰與陽對、水與火對,此是五對也。

  

  這裏,他總共分成叁十六對,第一類是「外境無情」,無情指的就是物質,就是沒有生命的。這樣子的有五對:天與地對、日與月對、明與暗對、陰與陽對、水與火對。意思就是,如果天是X的話,非X就是地。所謂對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「X即非X」,就是讓X和非X相等;讓它相等,就把它的相剝掉了,剩下了本質、性質。這邊他就沒有再把「是名」標出來,因爲真的對成功的話,就是是名狀態,所以不用再寫出來。

  

  法相語言十二對:語與法對、有與無對、有色與無色對、有相與無相對、有漏與無漏對、色與空對、動與靜對、清與濁對、凡與聖對、僧與俗對、老與少對、大與小對,此是…
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