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为法,就是会没有。当然,它如果是这么长,那就早已经比我们的命还要长了,那就算它不会坏吧,我们就会这样想;但是佛法所看的宇宙、所看的空间的大小和时间的长远,不是有限的,是无限的,所以他们在看的时候,就会知道,这一切有为法、有相的法都是会消失的。所以要我们把它当成是一个梦、一个幻、一个泡、一个影、一个露、一个电,因为这几个消失得比较快一点。所以我们来体验,就能够知道它是会消失的。
「应作如是观」,你就应该这样子来看;你若能这样子看呢,就可以不取于相。所以这四句偈子,当你能够这样子看待一切有为法、一切有相的对象时,你就会知道那些都是会消失的,你就不会着相了;如果你把那些相都当成是永恒的,那你就会着相、就会取相。
如何做到演说《金刚经》,跟人家讲,心里能不着相?要怎么能够不着相呢?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常常念,这样子就可以做到了。但是这样子做,还做不到如如不动;你在讲的时候,心就在那里乱动啊;心不动,你怎么演说?又要演说,心已经动了;又要不动,怎么做到?
「一切无为法,如虚亦如空,如如心不动,万法在其中」,这样就做到了。一切的无为法,就像虚空;心也像虚空的时候,它就如如不动。当你的心像虚空一样,如如心不动的时候,万法就在这个虚空里面、在这如如不动的心里面生来生去。
生来生去就是云雾啊、闪电啊、狂风暴雨啊,都在里面,但是虚空不动。所以我可以为人演说《金刚经》,讲得头头是道──我可以刮起狂风暴雨;我也可以生起彩虹;我也可以扬起云雾缥缈,好像入了仙境……全都可以。可是,我心一如虚空不动。唯有这样,在演说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才能够做到不取相,如如不动;而能够做到这样,其实就是已经发了菩提心,菩提心已经起动了。
佛把这部经典说完了以后,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(男居士)、优婆夷(女居士),优婆塞是居士。这部经文里特别把居士清楚的标明出来,表示这个经就是要给居士们用的。
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好,到这里,我们就把这个经文讲完了。下个月我们还要继续讲,到年底还有三个月,我们还可以讲三次。但是我们接下来,就不讲《金刚经》的经文了,但是讲跟《金刚经》相关的事情。下个月会讲《金刚经》与六祖慧能、禅宗的关系,现在先预告。那么下下个月要讲什么呢?我想下个月再预告。那我们的经文就讲到这里。谢谢各位。
【现场问答】
问:持诵《金刚经》真言,算不算实践《金刚经》?
师:可以算实践,但是也可以不算;主要是看你怎么持。如果你持《金刚经》真言,能够把菩提心启发出来,那就算;如果并不能够的话,那就只算持诵《金刚经》真言,还不算实践。
问:眼见色,心中无色,算不算做到《金刚经》?如果说做到的话,算看破世间的一切人事物终究是空,最后都会消失,算不算实践《金刚经》?
师:原则上算,实际上要看他看破的到底是到什么层次。怎么说呢,比如说,他说:「我看破世间的人事物终究都是空。」可是对于最近他损失了几百万的财产,被人偷了、被人抢了,他非常的愤恨、非常的痛苦。但是他说我都看破了,可是东西被偷、被抢的时候,还是非常的愤恨、痛苦,这样子就不算。他说,只是观念上,他可能自以为做到了,但实际上没做到。所以这边呢,是不是算实践《金刚经》?我们应该讲,是实践,但是没有实践成功,所以还不能算。这个问题是程度上的问题。
问:「相即非相,是名相」,若将「即非」意解为「即不是」的话,可不可以加上一个字,成为「即不只是相」套入句型中,成为「相即不只是相,是名相」,如此才能了义?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的法性,心像虚空含摄一切,应做如是观的自性。
师:我认为这是不通的,整个问题本身不通。
问:最近有个争议性颇大的新闻人物,为何这人负债累累,面对镜头还能不恐惧,且泰然自若?如何解决情欲的贪着,或者亲情的执着?亲情本身是自然,抑或执着心?
师:第一个问题,应该去问那个人嘛,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泰然自若;你想要知道,你去问他嘛,不过他可能不会理你。
如何解决情欲的贪着,或者亲情的执着?这个是要修的呀,不容易的。亲情本身是自然?抑或是执着心?亲情对我们人而言,可以说是自然的;那么这个自然,从什么地方来的?亲情它是从我们的识心、无明生出来的。那我们的无明又从哪里生出来的?我们的无明就是从菩提心生出来的,所以要算源头的话,它还是从菩提心生出来的,不过它已经隔开了。
当我们的菩提心变成无明的时候,它跟菩提心已经隔开了;虽然它是从那里生出来的,但是这个无明已经与菩提心隔开了。所以只要从无明生出来的东西,对我们人而言,我们的感觉都是自然的,都是自然生出来的。至于这算不算是一种执着?算是一种执着;但是这样的执着太深了,你没有办法自我察觉到那是执着。
那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察觉?当你的菩提心被启发了、启动了,你从菩提心的角度看,喔,知道了那是一种执着,那个时候才看得见。不然你会认为那是自然而生的。这样的话,我们要怎么解决我们的亲情?其实我们也不必去解决它,我们只是要看到亲情里面隐藏的菩提心就好了。
因为无明就是从菩提心生出来的,当它从菩提心生出来后,虽然它已经被隔开了,但是它还是有菩提心的性质在。我们就是要从亲情这里,去把菩提心的性质提炼出来;只要把亲情里面那个菩提心提炼出来,我们就解决了执着的部分。也就是把它有相的部分剥掉了,它的本质算到后来还是菩提心──只要这样就可以把它解决掉了。
问:如何用《金刚经》处理广度上的问题?譬如人际关系、亲子关系,或者如何教育下一代这一类的问题,什么样的观念和态度比较适合?
师:你举的例子,还不算是广度上的问题。我们可以用的广度上的问题,有更宽广的含意在,这样还不是广度上的问题,还是怎么实践《金刚经》,怎么运用《金刚经》来处理人际关系、亲子关系、或者教育下一代,这一类的问题。
这样子的问题,我们怎么用《金刚经》,其实很容易用。比如说教育问题好了,我们第一个就要问: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你就用《金刚经》去体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。那你说亲子关系,也就是亲情的关系,你可以问亲情的本质是什么?什么是那个「是名亲情」?
人类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,常常会抓不到问题的核心;因为抓不到,被模糊、乱搞一通,所以都在表面上做事。因为他要计算他的成绩如何?他要计算这样做效果如何?如果你要讲求效果,你就是有为法,那么你是不能真正解问题的。
我们知道,现在的教育也好、工商企业的经营问题也好,都在要求效率,都是要有效的,于是他们就会有一个办法来检查你是有效的、还是没效的?就是用计量的方法,什么都要计量。企业的经营,有一整套的财务系统可以计算出来是赚钱还是不赚钱,是可以计算的。这是已经行之有年,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。
工商业用这一套系统还算有效,但是我们现在做教育的,也在那里计量,看你的教学效果到底好不好?但是他们整个计量系统是残破不堪、不完整的,没有像工商企业的会计系统那么清楚。我听说,为了这样的计量,大家都变成没有在做教育,而把时间花在满足那个计量的要求。实质的教育已经被忽略,老师把精神都放在怎么符合计量的标准,做很多表面工作;也不是表面工作,那个对他来讲也很实在。他们就是这样子,看你教的好不好;既然你是看这个,我就拿这个给你看,那么真正的教育就没人做了。
这个都是有为法的问题!这样的问题问我的话,这个观念、态度,要把《金刚经》的精神用下来的话,这个世界要翻过来的。
现在的做法都是相反的,真要用下去,这个世界就要翻过来,完全变成另一个模式。但是,我们也不可能这样做,所以,你问到这样的问题时,那我就教你一个:我们现实一点,现在这个世间,大家所作所为,这些制度、方法、规则其实都是颠倒的,那我们只要在我可以管的范围里不颠倒就好了;至于我管不到的范围,要颠倒还只好跟他们一起颠倒啊,那没办法呀!但是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里面,我让它不颠倒,只能这样做了。
你自己本来可能也是颠倒的,怎么知道要怎么做才是不颠倒的呢?所以现在你们真正所面临的问题,应该还不到真正要去实践,真正要做什么呢?先看清楚,比如教育问题,你自己问:什么是教育的本质?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?教育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?你先要问这个问题,要问得非常的彻底。当你把它问清楚了,你就会知道。
你那个时候才会知道。如果你是老师,你才会知道:「哦,现在这个教育体系的那些做法、那些规则,都要大家照着做;原来那些规则都是错的、都是颠倒的。」那这个时候你怎么办?因为你已经看清楚了、看到了,那么你就在你那个小范围里面,让它不颠倒。你能做的就是这样。
我也没有要我们修行人,看到这个世间都是颠倒的,然后就想把这个世界翻过来,变成天堂。翻不过来的啦,不是那么容易翻的。比如说,我们已经在地狱了,我们还是要顺着这个地狱的规则,虽然它都是颠倒的、都是错的,但是我还是要顺它。我在我可以管的范围里面,让它不颠倒,这样就够了。
问:菩萨所作福德不贪着,是如来随顺觉性吗?
师:是。
问:《圆觉经》上:「得念、失念,无非解脱」,也就是无得无失,是吗?
师:是。
问:《心经》:「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」,就是菩萨所作福德不贪着,是吗?
师:是。
问:所谓无为法,可以用「无为即非无为,是名无为」?是否无为等于有为?
师:可以。
问:只是菩萨如如心不动,就是菩萨不贪着、不执着;也可以说是做了等于没做,是吗?
师:是。
问:《了凡四训》里,了凡每做一件事便记录下来,很多人劝人读《了凡四训》,并且仿照此做法行善改运。请问在修行的方式上…?
师:这样的做法是不究竟的,从《金刚经》观点的标准来要求的话,因为菩萨不受福德,这样的做法是不究竟的;但是以《了凡四训》的水准来看的话,这个是合格的。
那么大家就会想,我们到底要做《了凡四训》的这种标准呢,还是要选《金刚经》这样子的标准?那就是你自己决定。你自己觉得,我需要《了凡四训》这样子的水准,我要的就是这样,那就照这样子做,因为你觉得合适。《金刚经》的水准,是另外一个水准,它是给比较特别一点的修行者用的。我不想说这个是比较高的水准,我不想用这样子的说法;我是说,他们比较特别一点。给这样特别一点的修行者,他需要这样,他才满足,不这样他会觉得不满足的;这样的话,他可以选《金刚经》的标准来做。我不愿意说这里面有高下,我只觉得适合不适合,所以没有高下,适合就好了。
问:物理学〈测不准原理〉所要显示的,是不是就是「物质即非物质,是名物质」?
师:应该不是,他要显示的应该说是「测量即非测量,是名测量」而不是物质。
问:希望讲《金刚经》广度的用法。
师:广度上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,就是你在所有你知道的事情上面都这么用,而不是限定在某些问题上,就是把它朝广度上去运用。
我们常常在用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会特别选某一标的来实践,而且把它深入做下去,那就是往深度上做。还有一种广度上的做法,就是我普遍的做,没有特别选什么标的,所有的标的、所有的事情都拿《金刚经》去面对,没有特别限定某一种标的,那就是广度上的实践。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六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