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世界,这样才是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」,才是佛要说的真正的三千大千世界。这样就是把三千大千世界的相剥掉了,留下三千大千世界的本性、本质,这就是「是名世界」。
这一段啊,用了三次《金刚经》。「若世界实有者,则是一合相;」如果我们说世界是真有的话,这个世界是一个综合的代号,是五花八门、各式各样的东西合在一起的。如果我们讲这个世界、这个相的时候,它就是一合相。为什么是一合相?本来就是,我们讲一个世界,就是把那一堆东西都合在一块嘛,就不细数了,综合起来称为世界。
我们用世界这个词的时候,就是这样用的,是吧?如果真的有这个世界,那这个世界就是一合相,就是把各式各样的相合在一起,成为这个世界。「一合相」,又是一个相出来,又要把这一合相的相剥掉,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「一合相,则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把它剥掉;留下这一合相的本质、本性。
这一段就这样一再地告诉你,祂前面只是用了一句话,提了一个问题:「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这样子的微尘多不多?」就这么一句话、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里面,你看有多少相?微尘众的相先解决了,再解三千大千世界的这种相,三千大千世界的相解决了,祂接着又要解世界的相。
世界是什么东西?是怎么一个相?这个世界,哦,它是一合相,那祂又要把一合相解决掉。只要有相,就不断地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把它解决了。解决到最后是什么呢,就是要得到本质、本性。当中任何一个部分、任何一个层次,还留有相,祂都不会放过,都会把它解决掉。
接着祂又说:「但凡夫之人,贪着其事。」祂说,一般人不会把这个相解决掉,因为他贪着这个相,他喜欢这些相,他就是要这个相啊!怎么会把它解决掉呢?而佛、菩萨就会用《金刚经》这样不断地、不断地、一层一层的解决掉,不让它留下一点点相,就把它解了,因为祂对相不贪着;但凡夫之人,当然是对相很贪着的。我们不要说贪着,好像不太好听;我们说喜欢,对相很喜欢的。但是对哪一种相喜欢呢?就是美好的相喜欢;那个不美好的相,又不喜欢。他对不美好的相不喜欢的时候,也不晓得把它解决掉;他不知道要怎么解决,因为他也不会解决。
从这一段里,我们就可以看出来,祂怎么把相处理掉,处理得干干净净的,丝毫不留,很彻底。
第三十一节:
「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」「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;何以故?如来说: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」「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」
佛又继续问须菩提:须菩提!如果有人说,佛在解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你觉得如何呢?这个人了解我说的意思吗?须菩提回答:世尊!这个人不懂如来说的意思。为什么呢?世尊!如来说: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就不是如来所说的。佛说的我见就不是我见,说的人见就不是人见。
我们再解释一下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指的是什么呢?凡是我的看法、我的见解、我的意见,都是我见;人见就是别人的看法、别人的意见;众生见就是某一个团体、某一个组织,他们的见解,他们的发言人所说的话,如行政院发言人、总统府发言人,他们说的就是众生见;寿者见就是站在生命的立场所看到的,所发出来的意见、见解。当然,所有的见都是相,也就是四相。这里说,佛说的我见就不是我见,这样才是是名我见;所说的人见就不是人见,这样才是是名人见……以此类推,这里又用了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。
须菩提!已经把菩提心启发了的人,「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」要怎么见呢?怎么如是知、如是见呢?就是要达到「是名状态」──离了相,留下本质、本性,祂的菩提心就是这样子。就是没有相,剩下的不是本质、就是本性;不是自性,就是法性。祂就剩下这些,就离了相、没有相。
须菩提!所说的法相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哦,这个法相,一搞出来的时候又是一个相啊!所以,只要这个相生出来了,就把它泯掉。怎么泯?用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就把它泯掉了。这就是这一段的意思。
这一段,祂是连续在用《金刚经》的,《金刚经》不是只用一次,不是只针对一个问题。这么一提出来,用一次,解了一个层次;又有相出来了,再用一次……一直用到没有相。这就是〈显相用品〉。
我们怎么去用?实际上我们要用的时候,是怎么用法?不要以为《金刚经》用一次就够了,不是。从深度上面来讲,这里都是从深度上来讲的,用得彻底,一层、一层……,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这样子下去,把它用干净,这是针对一个问题深入下去,彻底达到离相的一种用法。
另外还有一种用法,这边还没有讲的,是朝广度上的。所以《金刚经》在用的时候,是无时无刻、所有处所都可以用,所有时间都可以用的。事实上,祂就是要做到,让菩提心醒过来,而让这个识心息掉。真正的作用是这样。
我一讲菩提心呢,又有一个相了,对不对?我们就要用一次:「菩提心即非菩提心,是名菩提心。」如果没有出相,就不需要用;如果生了相出来,你抓到一个菩提心,以后就朗朗上口,一天到晚菩提心来、菩提心去──不行了,那时候就要再用。因为我们一讲到菩提心,开始讲的时候是解的;但是讲多了,或者讲出来了以后,就会落入相中;只要一落入相中,马上用。
第三十二节:
「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;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萨心者,持于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: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;何以故?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这一段,我们有一段经文要加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的后面,别的版本还有四句偈:「一切无为法,如虚亦如空,如如心不动,万法在其中。」鸠摩罗什的这个版本没有,我们把它加上去比较好一点。
我们就来看这一段经文:须菩提!如果有人以无量阿僧祇,阿僧祇本身就无量了,大得不得,还要无量的阿僧祇,那就是无量的无量,多得不得了,数量比我们前面讲的「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」这个数量还要多了。这么多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发了菩萨的心、大乘菩萨的心,来修持《金刚经》,甚至只是修当中四个句子,自己修──受持、读诵这个经典,或为别人讲解这个《金刚经》,这样的人呢,他所得到的福,比前面布施那么多七宝的人还要多。
我们要如何来为人演说,又不取于相,又如如不动呢?也可以说,要做到这样,他的福才会胜前面那一个;如果做不到这样的话,也没有办法「其福胜彼」了。那怎么样才可以做到呢?我在演说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一定有相,文字相一定要有啊!在演说的时候,这个心一直在动,讲那么多话,说了那么多含意,发表了那么多意见,就是心在动啊!怎么能够在演说的时候,可以不取于相,还可以心不动?
祂怎么做到呢?就是这样子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把它一切有为法,所谓有为法,就是有相的法;只要有相,一定是有为法。就是把一切有相法都看成像是一场梦、像是一个幻影、像是水泡、像是影子、像是露珠、像是闪电,这样就可以了。
那我们来看看「梦」的意思是什么?我们在讲梦的时候,意思就是它不真实;跟现实来对比,它不真实。可是我们很多人偏偏把那个梦看得比现实还要真实,那是错误的啊!「幻」,就是做一个幻象;「泡」,就像一个水泡,水泡有没有?有啊,可是一戳就破了,是很容易灭掉的。「影」,那只是影像啊,像我们现在的电视萤幕上所出现的影像,也是影,跟真实的东西当然有距离,就不够真实。或是「露」水,是有的啊,可是存在的时间很短;闪「电」,一闪也很亮啊,可是一闪就没了,存在的时间很短,消失得很快。这里当然就代表了一个意思:它们都是会消失的。
是不是有些东西存在的很久,其实还是会消失?是啊,我们都知道,这个地球也有寿命,太阳也有寿命,但是它们也是会消失的;我们不是讲「沧海桑田」?这个就是在讲长出来了、又没有了。就像这回八八水灾,哦,一下就毁了、没啦;好多村庄都不见了、消失了。这个都是很真实的,有些东西我们觉得停留很久,好像可以永远的存在;事实上我们这世界啊,没有一样东西永远存在!没有,找不到。
物理学家也是知道的,他们都可以算出这个世界有多少寿命,多久以后就会没有。这个是佛法这么说,科学也接受,也认为是这样。有一个东西,科学家认为它的寿命时间是最长的,比宇宙的寿命还要长。是什么呢?是质子。像质子啦、电子啦、中子啊,这些东西寿命都很长;尤其质子的寿命是最长的,比宇宙的寿命还要长。现在还不知道它的确切寿命有多少,正在想办法测量;只知道它的寿命大概是在1031 到 1033 地球年这么多。有科学家在做这个研究,想办法要测量出,到底是1031、还是1032、还是1033地球年?
所以这个是最、最、最长命的啦,但是还是会毁坏、会消失啊!这个就是…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