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世界,這樣才是「是名叁千大千世界」,才是佛要說的真正的叁千大千世界。這樣就是把叁千大千世界的相剝掉了,留下叁千大千世界的本性、本質,這就是「是名世界」。

  

  這一段啊,用了叁次《金剛經》。「若世界實有者,則是一合相;」如果我們說世界是真有的話,這個世界是一個綜合的代號,是五花八門、各式各樣的東西合在一起的。如果我們講這個世界、這個相的時候,它就是一合相。爲什麼是一合相?本來就是,我們講一個世界,就是把那一堆東西都合在一塊嘛,就不細數了,綜合起來稱爲世界。

  

  我們用世界這個詞的時候,就是這樣用的,是吧?如果真的有這個世界,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合相,就是把各式各樣的相合在一起,成爲這個世界。「一合相」,又是一個相出來,又要把這一合相的相剝掉,用《金剛經》的句型「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把它剝掉;留下這一合相的本質、本性。

  

  這一段就這樣一再地告訴你,祂前面只是用了一句話,提了一個問題:「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,這樣子的微塵多不多?」就這麼一句話、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裏面,你看有多少相?微塵衆的相先解決了,再解叁千大千世界的這種相,叁千大千世界的相解決了,祂接著又要解世界的相。

  

  世界是什麼東西?是怎麼一個相?這個世界,哦,它是一合相,那祂又要把一合相解決掉。只要有相,就不斷地用《金剛經》的句型,把它解決了。解決到最後是什麼呢,就是要得到本質、本性。當中任何一個部分、任何一個層次,還留有相,祂都不會放過,都會把它解決掉。

  

  接著祂又說:「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」祂說,一般人不會把這個相解決掉,因爲他貪著這個相,他喜歡這些相,他就是要這個相啊!怎麼會把它解決掉呢?而佛、菩薩就會用《金剛經》這樣不斷地、不斷地、一層一層的解決掉,不讓它留下一點點相,就把它解了,因爲祂對相不貪著;但凡夫之人,當然是對相很貪著的。我們不要說貪著,好像不太好聽;我們說喜歡,對相很喜歡的。但是對哪一種相喜歡呢?就是美好的相喜歡;那個不美好的相,又不喜歡。他對不美好的相不喜歡的時候,也不曉得把它解決掉;他不知道要怎麼解決,因爲他也不會解決。

  

  從這一段裏,我們就可以看出來,祂怎麼把相處理掉,處理得幹幹淨淨的,絲毫不留,很徹底。

  

  第叁十一節:

  

  「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」「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;何以故?如來說: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」「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」

  

  佛又繼續問須菩提:須菩提!如果有人說,佛在解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你覺得如何呢?這個人了解我說的意思嗎?須菩提回答:世尊!這個人不懂如來說的意思。爲什麼呢?世尊!如來說: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就不是如來所說的。佛說的我見就不是我見,說的人見就不是人見。

  

  我們再解釋一下,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指的是什麼呢?凡是我的看法、我的見解、我的意見,都是我見;人見就是別人的看法、別人的意見;衆生見就是某一個團體、某一個組織,他們的見解,他們的發言人所說的話,如行政院發言人、總統府發言人,他們說的就是衆生見;壽者見就是站在生命的立場所看到的,所發出來的意見、見解。當然,所有的見都是相,也就是四相。這裏說,佛說的我見就不是我見,這樣才是是名我見;所說的人見就不是人見,這樣才是是名人見……以此類推,這裏又用了《金剛經》的句型。

  

  須菩提!已經把菩提心啓發了的人,「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」要怎麼見呢?怎麼如是知、如是見呢?就是要達到「是名狀態」──離了相,留下本質、本性,祂的菩提心就是這樣子。就是沒有相,剩下的不是本質、就是本性;不是自性,就是法性。祂就剩下這些,就離了相、沒有相。

  

  須菩提!所說的法相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哦,這個法相,一搞出來的時候又是一個相啊!所以,只要這個相生出來了,就把它泯掉。怎麼泯?用《金剛經》的句型,就把它泯掉了。這就是這一段的意思。

  

  這一段,祂是連續在用《金剛經》的,《金剛經》不是只用一次,不是只針對一個問題。這麼一提出來,用一次,解了一個層次;又有相出來了,再用一次……一直用到沒有相。這就是〈顯相用品〉。

  

  我們怎麼去用?實際上我們要用的時候,是怎麼用法?不要以爲《金剛經》用一次就夠了,不是。從深度上面來講,這裏都是從深度上來講的,用得徹底,一層、一層……,一次、兩次、叁次……這樣子下去,把它用幹淨,這是針對一個問題深入下去,徹底達到離相的一種用法。

  

  另外還有一種用法,這邊還沒有講的,是朝廣度上的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在用的時候,是無時無刻、所有處所都可以用,所有時間都可以用的。事實上,祂就是要做到,讓菩提心醒過來,而讓這個識心息掉。真正的作用是這樣。

  

  我一講菩提心呢,又有一個相了,對不對?我們就要用一次:「菩提心即非菩提心,是名菩提心。」如果沒有出相,就不需要用;如果生了相出來,你抓到一個菩提心,以後就朗朗上口,一天到晚菩提心來、菩提心去──不行了,那時候就要再用。因爲我們一講到菩提心,開始講的時候是解的;但是講多了,或者講出來了以後,就會落入相中;只要一落入相中,馬上用。

  

  第叁十二節:

  

  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;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薩心者,持于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雲何爲人演說: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;何以故?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  

  這一段,我們有一段經文要加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的後面,別的版本還有四句偈:「一切無爲法,如虛亦如空,如如心不動,萬法在其中。」鸠摩羅什的這個版本沒有,我們把它加上去比較好一點。

  

  我們就來看這一段經文:須菩提!如果有人以無量阿僧祇,阿僧祇本身就無量了,大得不得,還要無量的阿僧祇,那就是無量的無量,多得不得了,數量比我們前面講的「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」這個數量還要多了。這麼多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發了菩薩的心、大乘菩薩的心,來修持《金剛經》,甚至只是修當中四個句子,自己修──受持、讀誦這個經典,或爲別人講解這個《金剛經》,這樣的人呢,他所得到的福,比前面布施那麼多七寶的人還要多。

  

  我們要如何來爲人演說,又不取于相,又如如不動呢?也可以說,要做到這樣,他的福才會勝前面那一個;如果做不到這樣的話,也沒有辦法「其福勝彼」了。那怎麼樣才可以做到呢?我在演說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一定有相,文字相一定要有啊!在演說的時候,這個心一直在動,講那麼多話,說了那麼多含意,發表了那麼多意見,就是心在動啊!怎麼能夠在演說的時候,可以不取于相,還可以心不動?

  

  祂怎麼做到呢?就是這樣子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把它一切有爲法,所謂有爲法,就是有相的法;只要有相,一定是有爲法。就是把一切有相法都看成像是一場夢、像是一個幻影、像是水泡、像是影子、像是露珠、像是閃電,這樣就可以了。

  

  那我們來看看「夢」的意思是什麼?我們在講夢的時候,意思就是它不真實;跟現實來對比,它不真實。可是我們很多人偏偏把那個夢看得比現實還要真實,那是錯誤的啊!「幻」,就是做一個幻象;「泡」,就像一個水泡,水泡有沒有?有啊,可是一戳就破了,是很容易滅掉的。「影」,那只是影像啊,像我們現在的電視螢幕上所出現的影像,也是影,跟真實的東西當然有距離,就不夠真實。或是「露」水,是有的啊,可是存在的時間很短;閃「電」,一閃也很亮啊,可是一閃就沒了,存在的時間很短,消失得很快。這裏當然就代表了一個意思:它們都是會消失的。

  

  是不是有些東西存在的很久,其實還是會消失?是啊,我們都知道,這個地球也有壽命,太陽也有壽命,但是它們也是會消失的;我們不是講「滄海桑田」?這個就是在講長出來了、又沒有了。就像這回八八水災,哦,一下就毀了、沒啦;好多村莊都不見了、消失了。這個都是很真實的,有些東西我們覺得停留很久,好像可以永遠的存在;事實上我們這世界啊,沒有一樣東西永遠存在!沒有,找不到。

  

  物理學家也是知道的,他們都可以算出這個世界有多少壽命,多久以後就會沒有。這個是佛法這麼說,科學也接受,也認爲是這樣。有一個東西,科學家認爲它的壽命時間是最長的,比宇宙的壽命還要長。是什麼呢?是質子。像質子啦、電子啦、中子啊,這些東西壽命都很長;尤其質子的壽命是最長的,比宇宙的壽命還要長。現在還不知道它的確切壽命有多少,正在想辦法測量;只知道它的壽命大概是在1031 到 1033 地球年這麼多。有科學家在做這個研究,想辦法要測量出,到底是1031、還是1032、還是1033地球年?

  

  所以這個是最、最、最長命的啦,但是還是會毀壞、會消失啊!這個就是…
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