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4
时间:2009年5月9日
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主讲:智崇上师
纪录:张春美
整理:周雅容、汪满妹
「(16)复次,须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;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,于燃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;若复有人,于后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后末世,有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!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」
读了这部佛经,应该是有很多功德和福报的,如果你读了经还是被人家看不起、欺负了,为什么会这样呢?前世所种的恶业,人家稍微轻贱你一下,你后面的灾难就免除了,不会堕入三恶道了。所以这是好事啊!不要因此就认为我读这个经没用啊,没有福报啊!不是,还是有福报!只是因为你的罪业太重了,本来要堕三恶道的,现在被人家轻贱一下,就等于已经受过那个三恶道的果报了,受完了还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「那由他」就数不清了,八百四千万亿个「那由他」,表示多得无量无边;祂在燃灯佛的时候,曾经遇到这么多佛。每位佛祂都供养承事,一个都没有漏掉。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的功德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来比的话,我的功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、千万亿分之一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分之一。意思就是,你得的功德很大、很多嘛。
如果我把读了这部佛经会得到什么功德,通通把它说出来的话,有人听到以后心会狂乱、会发神经、会狐疑不信,会说:哪有这回事?这部佛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,它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。
「(17)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』佛告须菩提:『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当生如是心,我应灭度一切众生;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;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非菩萨;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于燃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』『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燃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佛言:『如是如是!须菩提!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若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须菩提!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;是故如来说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』须菩提言:『世尊!如来说: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』『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,若作是言:我当灭度无量众生,则不名菩萨;何以故?须菩提!实无有法名为菩萨,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须菩提!若菩萨作是言:我当庄严佛土,是不名菩萨;何以故?如来说: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』」
「降伏其心」,也可以把它解释成「摄伏其心」。如何安住其心?意思是,我要发菩提心的话,要怎么做?哦,你要发菩提心的话,要生出这样的心。怎么样的心呢?就是:我要度一切的众生,把一切的众生都度完了,实际上,没有度一个。整段要一次念,是完整的、不能分段。发这样的心,就是发菩提心。
为什么要那样才算是发菩提心呢?因为这样才能离四相;否则,就是有四相,就是有相!怎么样是有相呢?我应该再解释一下:「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」,把一切众生都灭度了,这样就是:「你看,所有的众生都被我度啦,成绩很好、很有绩效。」有成果、有绩效就是相;只要是有相,就必然是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四相当中的任何一个,那就是有相。有相就不是菩萨!什么状况才没有相呢?他已经这样做了,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得度。──这样就没有相了。
那我只要一个众生都没有度,是不是就OK了?是不是也发了菩提心啦?不是,那还是有相。他一定要度了一切众生,而实际上一个都没有度,两个合在一起,才是离了相。重点就是这个。这里所教的是离相,怎样离四相或无四相。所以祂说: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非菩萨。」就不是菩萨啦!
为什么这么说呢?实际上没有一个法,可以用来发菩提心的。如果有这样的法,就有法相,没有那样的法。祂就问须菩提:我在燃灯佛那里,是不是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?须菩提回答:没有,我所了解的,如来您在燃灯佛那里,没有得到一个法,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没有的。
佛就说:对啦,对啦。实际上没有一个法,让如来得到菩提心;如果真有一个法,可以让我得到菩提心,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,说:你以后会成佛,佛号是释迦牟尼。因为实在没有一个法,可以得菩提心,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,说:以后,你会做佛,佛号是释迦牟尼。
是不是好奇怪?如果用我们世间人的观点,看到这里会觉得:「干什么?你们在做假的啊?」对吧?他们就是这样,这才是《金刚经》。为什么是这样呢?如来是什么呢?就是诸法真如。「如义」的「如」,就是真如的意思。
如果有人说,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错的;须菩提!实际上没有一个法,可以让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没有!我们说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既不是实的,也不是虚的──什么都不是!
所以,如来会说:一切法都是佛法。接着就补充:哦!什么是一切法?一切法就不是一切法,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切法。又回到《金刚经》的句型了,这个部分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次了。前面那两个都是有相;到「是名一切法」这里,是离相的。──只有「一切法」的本质,而没有相了。
我们只要说一个「人身长大」,就是说这个人的身体非常高大;须菩提马上懂得祂的意思了,说:「人身长大,就是非长大身;是名长大身」所以祂只要说一个名称,这么一抛出来,那个名称都是指「是名状态」。虽然祂有时候不见得把那个句型补上去,但是祂说的时候,都是这个意思。意思就是,祂说了等于都没说。所以,祂一说:「譬如人身长大。」须菩提马上就知道祂说的人身长大,指的就是是名状态的,因此他就把这个句型补上去了。
菩萨也是这样,如果有菩萨说,我要灭度一切众生,他就不是菩萨。为什么呢?因为实际上没有这个菩萨的,菩萨也是虚的,也是在是名状态的。也可以说,为什么不名菩萨呢?因为有相。如果这个菩萨说:我当灭度无量众生。这个时候,祂的心态停留在这个句子,并没有到是名状态;没有到是名状态,就不是菩萨。要怎么样才是到达是名状态呢?必须是:我度无量众生,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。这样才是所谓的菩萨。
所以佛说:一切法,都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如果有一个菩萨,这么想、或者这么说:我要庄严佛土。这就不是菩萨。为什么呢?如来说庄严佛土,都是在说是名状态;只有在是名状态,才是祂的真意。我也可以说:我当庄严佛土。我这个庄严佛土,是在是名状态,那就OK了;但是,为了要表明我是是名状态,我就要用这个句型,来让别人知道。就如同说,我度无量无边众生,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;这样子就把相完全对销,只剩下度无量众生的本质,没有相。庄严也是一样,「庄严佛土,即非庄严」,那就是。如果说的时候,你的心是在是名状态,你可以说:我当庄严佛土。但是如果有人怀疑你的时候,你就马上补上「即非庄严」;如果没有人怀疑,马上接受,那就不用补;就这么彼此心心相印,沟通良好。
这边的无我法,代表的是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法。如果菩萨通达了无我法,这才是真正的菩萨。亦即能够离相,才是菩萨;菩萨就是要能够做到离四相。
「(18)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有法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恒河中所有沙,如来说是沙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宁为多不?」「甚多,世尊!」佛告须菩提:「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;何以故?如来说:诸心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: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
所谓肉眼,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有的这个眼睛。天眼就是第三只眼睛,天眼在哪里呢?有些佛像都会画三个眼睛,额头这里画了一个眼睛,就是天眼。我们都把天眼画成像眼睛…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