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實際有沒有去做事呢?是一樣有做事,但保持在是名狀態的心。這個問題的重點就是如何實踐《金剛經》?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,「做事即非做事」,要讓兩者相等,那就是真正的做事。那麼到底有做,還是沒有做?當你問到底有做、還是沒有做的時候,你是從有相的角度在問的;用有相的角度來看的話,這個人有在做事,也沒有在做事,有做和沒有做都有;你從有相的角度來看的話是這樣。但是重要的是,你要看到他已經把相離掉了,要看到的是這一個。
也就是說,他在進行一個實質上的做事,而不是表面有形象的做事;他有在做,他也會表現出有形象在做事,有勤快的形象;你也可以看到他好像很偷懶,在那裏閑閑的,什麼事也沒做,在那裏泡茶、喝茶、聊天,沒做事啊,你可能會看到的是這樣。但是實質上,他真正的狀況是什麼?他讓那個事情做成功了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實際的狀況。
我們常常會看到這個狀況:單位的主管有兩種型,有一種型的主管閑閑的,常常到這邊喝喝茶,那邊喝喝茶、聊聊天,但是他的那整個團隊做事非常有效率,成績很好。後來呢,更上級的主管,看這個主管太閑了,好像也沒有做什麼事,就把這個主管調開,另外換一個他認爲比較好的主管進來:那個主管進來以後,非常兢兢業業,又勤快,每天做到下班還忙不完,從相上看來是有在做事,可是那個部門的績效卻一個月、一個月一直掉,績效愈掉主管愈拼命,但都沒效,讓人很傷腦筋。
爲什麼?做事即非做事,「是名做事」,我們用有相的角度看不到的,爲什麼?這個就是《金剛經》解釋的──因爲真正在做事,你不要以爲到處聊天、喝茶的主管沒有做事,他才是真的做事啊;他沒有做那些表現在表面的事情,但他在安排實際的事情,讓事情運轉順利、有效進行。他是在做事的,並不是說只是把心態保持好就夠的,實際上也保持、也做到。
問:福德與功德有什麼差別?
師:福德就是做好事;功德也是做好事,但是有修行,修行上的功夫有放進去。
問:無相的莊嚴、無相的大身,請問這些本質即爲法身嗎?請開示。
師:這些就是法性,你稱它法身也可以。
問:對于一般凡人,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無住生心?
師:你指的是凡人哦?如果是凡人的話,我就勸你天天念《金剛經》就可以了。
問:請問,二果羅漢和叁果羅漢,一個是一往來而實無往來,一個是不來而實無來,有何不同?請說明。
師:一往來和不來,當然不一樣嘛!這個還需要說明嗎?就是不一樣啊。
問:離相清淨心,與自性、明心見性是同一心嗎?
師:可以說是同一個,但是這個雖然是同一,它們在無爲法上還是有差別,還是會有高下的差別。
問: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時,會覺得人生很無聊,怎麼辦?
師:如果覺得這樣子無聊,那麼你就去住色聲香味觸法好了;如果你覺得那樣好,那你就去啊!當哪一天,你覺得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也變得很無聊的時候,那再來學《金剛經》!
問:非有想非無想,等于非法非非法嗎?
師:不相等。不要搞混了。
問: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本質是什麼?
師:不可說,自己體會。
問:所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和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二者有何不同?
師:這兩個沒有不同,這只是把它講完全一點,並不是說你不住色生心,可以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不是那樣子。六塵都不要住。
問:「南無」印度語的真意爲何?
師:「南無」就是「皈依」的意思。
問:請問聖嚴法師圓寂後,所作之偈語「無事忙中老,空裏有哭笑,本來沒有我,生死皆可抛」,是否有明心見性、證悟?如何與《金剛經》連結?感恩,並說明之。
師:我這個不懂。「無事忙中老、空裏有哭笑,本來沒有我,生死皆可抛」這樣子的偈語,有沒有明心見性和證悟,我不知道。如何與《金剛經》連結,你要連結你就連,我不知道怎麼連。要連可以自己連。
問:無爲法,師父解釋爲無相法;是不是也可解釋成,相背後的意義就是無爲法?
師:相背後的真意,它的真實意就是所謂的無爲法;但是一定要離了相才算,沒有離相就不算。
問:在社會上,修忍辱不容易,似乎離相才是忍辱之方法。請問要如何修忍辱?
心不隨境轉,忍辱做得不好,是否是一種壓抑?
師:《金剛經》後面有講到忍辱般羅密,真要做到,還是一樣,不是有相的忍辱,是要離相。當你真的離了相,不著我人衆生壽者相,沒有了,那個才是真正的忍辱。所以忍辱要忍到沒有忍辱的相,那才算,才是。
問:地球乃宇宙微塵,佛法是否可了解整個宇宙知識?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不同時空,或不同之星球上?
師:這些都是名詞而已,地球乃宇宙微塵,就是一個文字上的把戲而已。佛法是不是可以了解整個宇宙?我們把「知識」拿掉,佛法是可以了解宇宙,你好好修就可以。因爲所有的萬物、叁界唯心造,叁界就是從你心生出來的;你把你的心了解了,就會了解整個叁界;這個宇宙是可以了解的。
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不同時空、或不同之星球上?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不同的境界,當然也可以說不同的時空;但不是我們用科學、用肉眼所定義的星球。
問:佛法渡生死河,而到彼岸;請問彼岸是在何處?或只是一種悟道境界?
師:悟道境界。如果是說何處,那是有相法。
問:有人修行輕安自在,智慧增長,因有feeling所以愈修愈有興趣;也有人愈修愈痛苦,反而被教條捆綁住。所以很感恩圓覺對社會大衆之分享,使大家有方法可循。
看一位修行人是否有道德、慈悲、智慧,大概八九不離十,可有一定境界上之判斷;在不安之時代,有一顆安定的心非常重要,禅定生慧,智慧真的很重要,謝謝。
我是一位求智慧之基督徒,萬法唯心,應不要分別心。
師:我父母都是天主教徒,我妹夫是回教徒,我很多朋友是基督徒和天主教徒,而且我自己覺得我跟基督很要好,是好朋友。這個不是我說的,是在美國一位基督徒,他有特異功能,他說他的老板要他教我一些東西。他就講給我聽,我開始聽不懂,後來聽懂了,我很感謝祂。
祂教我什麼呢?怎麼入世。我們都是離相的,祂教我怎麼入世。你是基督徒,我告訴你,我跟基督是好朋友,祂還教我。
問:後學聽後,認爲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及《老子》的無爲《中庸》的至誠之道是相通的,不知老師認爲如何?
師:同意。
問:請問老師,當初是什麼樣的機緣,看懂《金剛經》的?
師:那個說來話長,是誤打誤撞弄會的。是爲了追求物理上的一個解,當然不是一般的物理研究問題,是我自己對這個問題有興趣,深入的去研究了以後,發覺科學沒有辦法研究它;後來自己把它弄通了,這樣子誤打誤撞的就了解了,原來《金剛經》是在講這個,是這麼關聯過來的。
問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是生什麼心?如何生?
師:就是生清淨心啊,怎麼生?離相就生啦。
問: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…,不入六塵;但《楞嚴經》耳根圓通,初于聞中入流亡所,如上,入何流?如何入流?
師:《楞嚴經》的「初于聞中,入流、亡所」入流就是入法流,亡所就是那六塵不要,離開那六塵;所指的就是六塵。入流就是入法流,入法流要怎麼入?只要生出清淨心,清淨心一生出來,就入了法流了。
問:是否所有東西,能溯到本質就是真的?就是無相、是名的狀態?
師:可以這麼說。但是,應不可說、不要取,我們怎麼判斷自己對事情已追到本質,已處于是名狀態?這就是說不出來的,沒有辦法說了;最多來一個會心的微笑。這種事情是沒辦法說的。
問:是否不用管是不是在那個狀態,一念不生、無念就對了?
師:也可以吧。
問:突破不景氣,是否應了解《金剛經》的真谛?因爲創意、創新與創造力的原點,即在無所住,請問師父的看法?
師:哦,創造力,甚至面對困境與問題而去解決的原點,即在無所住;不只是不景氣,任何問題,用《金剛經》都可以解。《金剛經》你要會用的話,它都能解。
要用《金剛經》,並不是拿這個《金剛經》來背,來記;不是,就是你要懂得它運作的心法,你自己會運用。當你都會了,碰到了問題,就都會源源不絕,自動解掉了,就都不是問題的。
像經濟不景氣,也沒有不好啊,這樣子大家生活不是都可以節儉一點嗎?尤其像美國人,他們的生活都太浪費了,經濟不景氣因此使他們變得比較節儉一點,是好事啊。
問:一般說來《金剛經》是講空,但聽梁師說,有做事、沒做事,是從相上看;相上沒做事,實質上卻是有做事。可是《金剛經》不是講空,因爲空即有,而是講離相。對嗎?
師:對。而且呢,可以讓我們離相了以後,就不會著相了,那個相就不是你的牢籠,而是你的工具,反而可以運用相,相的運用反而可以做得更好。不然的話,你被這個相所囚禁住,其實你不會用相,相也用不好。
問:我的經濟狀況很不好,所以我要努力賺錢,也要全家人減少支出。但家人無法完全配合時,我會很擔心收支不平衡,以至于會生氣,對待家人不友善,家庭關系也緊張起來。我要注重的焦點是收支平衡,還是讓家人自由的花費?我聽了今天的演講,發現自己膠著在家庭收支平衡,而想去控製家人的自由及支出,如何做才能無住?
師:你這個問題,牽涉到很實際的問題,而且也是生活當中的問題。你的著重點是應該在:到底要讓家人自由花費、自由的支出呢?還是要這個家庭的收支平衡。
要解這個問題,第一,你先要厘清楚一件事情,就是家庭的支出、收支平衡,爲什麼是你一個人的事?這不是你全家人,大家都要面對的事情嗎?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,讓我覺得,好像這個家庭收支的平衡,家庭當中其他人,好像都不用管,只有你一個人在管,這個蠻奇怪的。
我想這一點先要把它弄清楚。因爲家庭的收支平衡,當然是跟家庭成員裏的每一個人都相關的,爲什麼別人可以無限製的花費,而只有你一個人要去擔心呢?這樣子的話,你的家庭狀況有點不對。你應該要讓每一個家庭成員,都關心家裏的收支。你要做的事情,現在不是讓他們花不花費,或者什麼有住、無住;這個問題根本還到不了這邊。這樣的一個問題,你先要做的事情,應該是要讓你家庭當中的每一個人,都要有收支平衡的觀念。你有多少收入,才能有多少支出;你沒有收入,那麼你怎麼可以支出呢?
如果連這個觀念都沒有,這個就是不對。你先要厘清的是這個事情。你提出來的問題,本身就有問題,所以根本沒有到什麼要不要有住無住的層次。你的問題裏面本身就出現很多問題,先要把它厘清楚。
今天就講到這裏了,好,謝謝各位。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