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实际有没有去做事呢?是一样有做事,但保持在是名状态的心。这个问题的重点就是如何实践《金刚经》?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,「做事即非做事」,要让两者相等,那就是真正的做事。那么到底有做,还是没有做?当你问到底有做、还是没有做的时候,你是从有相的角度在问的;用有相的角度来看的话,这个人有在做事,也没有在做事,有做和没有做都有;你从有相的角度来看的话是这样。但是重要的是,你要看到他已经把相离掉了,要看到的是这一个。
也就是说,他在进行一个实质上的做事,而不是表面有形象的做事;他有在做,他也会表现出有形象在做事,有勤快的形象;你也可以看到他好像很偷懒,在那里闲闲的,什么事也没做,在那里泡茶、喝茶、聊天,没做事啊,你可能会看到的是这样。但是实质上,他真正的状况是什么?他让那个事情做成功了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实际的状况。
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个状况:单位的主管有两种型,有一种型的主管闲闲的,常常到这边喝喝茶,那边喝喝茶、聊聊天,但是他的那整个团队做事非常有效率,成绩很好。后来呢,更上级的主管,看这个主管太闲了,好像也没有做什么事,就把这个主管调开,另外换一个他认为比较好的主管进来:那个主管进来以后,非常兢兢业业,又勤快,每天做到下班还忙不完,从相上看来是有在做事,可是那个部门的绩效却一个月、一个月一直掉,绩效愈掉主管愈拼命,但都没效,让人很伤脑筋。
为什么?做事即非做事,「是名做事」,我们用有相的角度看不到的,为什么?这个就是《金刚经》解释的──因为真正在做事,你不要以为到处聊天、喝茶的主管没有做事,他才是真的做事啊;他没有做那些表现在表面的事情,但他在安排实际的事情,让事情运转顺利、有效进行。他是在做事的,并不是说只是把心态保持好就够的,实际上也保持、也做到。
问:福德与功德有什么差别?
师:福德就是做好事;功德也是做好事,但是有修行,修行上的功夫有放进去。
问:无相的庄严、无相的大身,请问这些本质即为法身吗?请开示。
师:这些就是法性,你称它法身也可以。
问:对于一般凡人,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无住生心?
师:你指的是凡人哦?如果是凡人的话,我就劝你天天念《金刚经》就可以了。
问:请问,二果罗汉和三果罗汉,一个是一往来而实无往来,一个是不来而实无来,有何不同?请说明。
师:一往来和不来,当然不一样嘛!这个还需要说明吗?就是不一样啊。
问:离相清净心,与自性、明心见性是同一心吗?
师:可以说是同一个,但是这个虽然是同一,它们在无为法上还是有差别,还是会有高下的差别。
问: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时,会觉得人生很无聊,怎么办?
师:如果觉得这样子无聊,那么你就去住色声香味触法好了;如果你觉得那样好,那你就去啊!当哪一天,你觉得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也变得很无聊的时候,那再来学《金刚经》!
问:非有想非无想,等于非法非非法吗?
师:不相等。不要搞混了。
问: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本质是什么?
师:不可说,自己体会。
问:所谓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和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二者有何不同?
师:这两个没有不同,这只是把它讲完全一点,并不是说你不住色生心,可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不是那样子。六尘都不要住。
问:「南无」印度语的真意为何?
师:「南无」就是「皈依」的意思。
问:请问圣严法师圆寂后,所作之偈语「无事忙中老,空里有哭笑,本来没有我,生死皆可抛」,是否有明心见性、证悟?如何与《金刚经》连结?感恩,并说明之。
师:我这个不懂。「无事忙中老、空里有哭笑,本来没有我,生死皆可抛」这样子的偈语,有没有明心见性和证悟,我不知道。如何与《金刚经》连结,你要连结你就连,我不知道怎么连。要连可以自己连。
问:无为法,师父解释为无相法;是不是也可解释成,相背后的意义就是无为法?
师:相背后的真意,它的真实意就是所谓的无为法;但是一定要离了相才算,没有离相就不算。
问:在社会上,修忍辱不容易,似乎离相才是忍辱之方法。请问要如何修忍辱?
心不随境转,忍辱做得不好,是否是一种压抑?
师:《金刚经》后面有讲到忍辱般罗密,真要做到,还是一样,不是有相的忍辱,是要离相。当你真的离了相,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相,没有了,那个才是真正的忍辱。所以忍辱要忍到没有忍辱的相,那才算,才是。
问:地球乃宇宙微尘,佛法是否可了解整个宇宙知识?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不同时空,或不同之星球上?
师:这些都是名词而已,地球乃宇宙微尘,就是一个文字上的把戏而已。佛法是不是可以了解整个宇宙?我们把「知识」拿掉,佛法是可以了解宇宙,你好好修就可以。因为所有的万物、三界唯心造,三界就是从你心生出来的;你把你的心了解了,就会了解整个三界;这个宇宙是可以了解的。
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不同时空、或不同之星球上?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不同的境界,当然也可以说不同的时空;但不是我们用科学、用肉眼所定义的星球。
问:佛法渡生死河,而到彼岸;请问彼岸是在何处?或只是一种悟道境界?
师:悟道境界。如果是说何处,那是有相法。
问:有人修行轻安自在,智慧增长,因有feeling所以愈修愈有兴趣;也有人愈修愈痛苦,反而被教条捆绑住。所以很感恩圆觉对社会大众之分享,使大家有方法可循。
看一位修行人是否有道德、慈悲、智慧,大概八九不离十,可有一定境界上之判断;在不安之时代,有一颗安定的心非常重要,禅定生慧,智慧真的很重要,谢谢。
我是一位求智慧之基督徒,万法唯心,应不要分别心。
师:我父母都是天主教徒,我妹夫是回教徒,我很多朋友是基督徒和天主教徒,而且我自己觉得我跟基督很要好,是好朋友。这个不是我说的,是在美国一位基督徒,他有特异功能,他说他的老板要他教我一些东西。他就讲给我听,我开始听不懂,后来听懂了,我很感谢祂。
祂教我什么呢?怎么入世。我们都是离相的,祂教我怎么入世。你是基督徒,我告诉你,我跟基督是好朋友,祂还教我。
问:后学听后,认为《金刚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及《老子》的无为《中庸》的至诚之道是相通的,不知老师认为如何?
师:同意。
问:请问老师,当初是什么样的机缘,看懂《金刚经》的?
师:那个说来话长,是误打误撞弄会的。是为了追求物理上的一个解,当然不是一般的物理研究问题,是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有兴趣,深入的去研究了以后,发觉科学没有办法研究它;后来自己把它弄通了,这样子误打误撞的就了解了,原来《金刚经》是在讲这个,是这么关联过来的。
问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是生什么心?如何生?
师:就是生清净心啊,怎么生?离相就生啦。
问: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…,不入六尘;但《楞严经》耳根圆通,初于闻中入流亡所,如上,入何流?如何入流?
师:《楞严经》的「初于闻中,入流、亡所」入流就是入法流,亡所就是那六尘不要,离开那六尘;所指的就是六尘。入流就是入法流,入法流要怎么入?只要生出清净心,清净心一生出来,就入了法流了。
问:是否所有东西,能溯到本质就是真的?就是无相、是名的状态?
师:可以这么说。但是,应不可说、不要取,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对事情已追到本质,已处于是名状态?这就是说不出来的,没有办法说了;最多来一个会心的微笑。这种事情是没办法说的。
问:是否不用管是不是在那个状态,一念不生、无念就对了?
师:也可以吧。
问:突破不景气,是否应了解《金刚经》的真谛?因为创意、创新与创造力的原点,即在无所住,请问师父的看法?
师:哦,创造力,甚至面对困境与问题而去解决的原点,即在无所住;不只是不景气,任何问题,用《金刚经》都可以解。《金刚经》你要会用的话,它都能解。
要用《金刚经》,并不是拿这个《金刚经》来背,来记;不是,就是你要懂得它运作的心法,你自己会运用。当你都会了,碰到了问题,就都会源源不绝,自动解掉了,就都不是问题的。
像经济不景气,也没有不好啊,这样子大家生活不是都可以节俭一点吗?尤其像美国人,他们的生活都太浪费了,经济不景气因此使他们变得比较节俭一点,是好事啊。
问:一般说来《金刚经》是讲空,但听梁师说,有做事、没做事,是从相上看;相上没做事,实质上却是有做事。可是《金刚经》不是讲空,因为空即有,而是讲离相。对吗?
师:对。而且呢,可以让我们离相了以后,就不会着相了,那个相就不是你的牢笼,而是你的工具,反而可以运用相,相的运用反而可以做得更好。不然的话,你被这个相所囚禁住,其实你不会用相,相也用不好。
问:我的经济状况很不好,所以我要努力赚钱,也要全家人减少支出。但家人无法完全配合时,我会很担心收支不平衡,以至于会生气,对待家人不友善,家庭关系也紧张起来。我要注重的焦点是收支平衡,还是让家人自由的花费?我听了今天的演讲,发现自己胶着在家庭收支平衡,而想去控制家人的自由及支出,如何做才能无住?
师:你这个问题,牵涉到很实际的问题,而且也是生活当中的问题。你的着重点是应该在:到底要让家人自由花费、自由的支出呢?还是要这个家庭的收支平衡。
要解这个问题,第一,你先要厘清楚一件事情,就是家庭的支出、收支平衡,为什么是你一个人的事?这不是你全家人,大家都要面对的事情吗?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,让我觉得,好像这个家庭收支的平衡,家庭当中其他人,好像都不用管,只有你一个人在管,这个蛮奇怪的。
我想这一点先要把它弄清楚。因为家庭的收支平衡,当然是跟家庭成员里的每一个人都相关的,为什么别人可以无限制的花费,而只有你一个人要去担心呢?这样子的话,你的家庭状况有点不对。你应该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,都关心家里的收支。你要做的事情,现在不是让他们花不花费,或者什么有住、无住;这个问题根本还到不了这边。这样的一个问题,你先要做的事情,应该是要让你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,都要有收支平衡的观念。你有多少收入,才能有多少支出;你没有收入,那么你怎么可以支出呢?
如果连这个观念都没有,这个就是不对。你先要厘清的是这个事情。你提出来的问题,本身就有问题,所以根本没有到什么要不要有住无住的层次。你的问题里面本身就出现很多问题,先要把它厘清楚。
今天就讲到这里了,好,谢谢各位。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