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二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件事情,这才是阿那含。所以他讲不来,就是要没有相的不来,那个才是阿那含。所以他不能够说、心里也不能想:我得了三果罗汉;一想,就着相了,着相了就不是,就不是无为法。

  

  那么再来,阿罗汉能不能够想:我得阿罗汉呢?当然也不可以。为什么呢?「何以故?实无有法,名阿罗汉。」根本没有一个什么叫做阿罗汉的,是有这个名称,但是实际没有这个,那个名称都不是真的阿罗汉。真正的阿罗汉是找不到名字、无名的;「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」如果他认为,我得阿罗汉,那就如前面一样,只要一得,认为自己得了,那就着了我人众生寿者,就是着相了。

  

  「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」世尊啊!您呢,称赞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,但是我不这么想,「我不作是念: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」假如我心里想,我是阿罗汉,那世尊就不说须菩提,是一个乐于修清净行的修行者。「阿兰那行者」就是一个清净的修行者,世尊就不会称我是乐于做清净修行的修行者了。

  

  「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」以须菩提实在没有做,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得了什么,所以才称须菩提是一个乐于修清净修行的修行者。也可以说,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称他是一个「第一离欲阿罗汉」,因为他心里没有想自己是阿罗汉,释迦牟尼佛才会这样称赞他,才这么说。如果他心里真那么想:我是阿罗汉,释迦牟尼佛就不会说他是。所以他们说的,都是指无相的、离相的部分;只要你一着相了,就不说了、就不是了。

  

  第十「佛告须菩提:『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燃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』『世尊!如来在燃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?』『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则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』『是故,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于意云何?是身为大不?』须菩提言:『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』」

  

  佛又问须菩提,你的意见如何?「如来昔在燃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」祂就问须菩提,如来我啊,过去在燃灯佛那个时候,跟着燃灯佛学佛;我对于这个佛法,有所收获吗?有所得到吗?须菩提回答,「世尊!如来在燃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。」如来,您在燃灯佛所,对于这个佛法,其实没有得到。没有得到啊,有得到就有相,不能得啊!是没有得的,这就是无相法、无为法。

  

  我们看前面,讲过一个布施的,那个算贤人;还有接受《金刚经》、以《金刚经》来布施,做法布施的;这两者,都是离相的;那么又讲了四种罗汉,他们的无为、无相的状况,各种的差别。最后就讲到佛了,佛的无相是什么?第一个就是,祂在燃灯佛那里,没有得到佛法,这个就是无为法。再来祂又问,「菩萨庄严佛土不?」须菩提回答:「不也」。我们不是说,菩萨都是来度众生,来庄严佛土的吗?没有啊,世尊。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呢?「庄严佛土者,则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」庄严佛土,就不是庄严佛土,这样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。

  

  什么叫做庄严佛土?我们一般的想法,就是把这个庙宇、修行的场所、或者这个世界,把它整理得清净美好,这样子就叫做庄严。祂说,这个庄严要等于非庄严,就是不庄严。不庄严是什么呢?把它弄得污七八糟,很混乱、骯脏,那就是非庄严。祂说,你把它弄得干干净净、漂漂亮亮,要等于弄得乱七八糟、骯骯脏脏,这两个要相等,就「是名庄严」,这才是真的庄严。哇,这是什么意思?这就是无相的意思,就是无为法的意思,这就是菩萨的无为法。

  

  我们想的庄严,是要把它弄得干干净净、漂漂亮亮,那个是有为法、是有相的;那么把它弄得骯骯脏脏、乱七八糟,那也是有为法。祂不是,祂是无为法、是无相的;这个无相的法,要怎么样子达到呢?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。祂用两个相反的相,都是相,都是有相的,但是这两个相是相反的;把它相等,也等于把它放在一起,那个相就互相冲销了、对冲了。冲销了以后,就剩下了庄严的本质。那个本质是没有相的,只剩下本质,就离了相。庄严的本质,是已经把庄严的相剥掉了,这个就是离相的无为法,才是真正的庄严,「是名庄严」,这才是真正的庄严。

  

  《金刚经》的奥妙就是这样子。而事实上,我们已经得到这个奥妙,这个句子一念下去,我们就得到这个奥妙了。比如说,我们现在来念「庄严佛土者,则非庄严」,庄严是什么?我们很清楚,非庄严是什么?也很清楚。可是这两个要相等,我们就茫然了,心中没有相了,我们的心里面一楞,咦?没有东西了!没有相了!在这个时候,就是无相的状况。你的心,就已经处在无相的状况,这个状况给它一个名称,就叫「是名庄严」。有的时候,这个「是名」根本不写出来,像前面那个「佛法即非佛法」,后面没有再说「是名佛法」,都不说了,为什么?因为已经对消了。

  

  那个状况就对啦,就是要这个状况。所以你要珍惜这个状况,不要已经到这个状况了,心里还想:我不懂耶!我说不懂就对啦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。我们念这个《金刚经》会有效、有帮助的原因,就是在这里。这样念,你心里面就楞一下,楞一下就是做到了。

  

  「是故,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」,所以我们心里面一片空白,不晓得什么了;这样子一片空白的时候,就是生清净心。你的清净心生出来了,非常珍贵。我们都会生的,每一个人都会生的。你那个念都在生,只是你不会珍惜它;反而说:啊,这个《金刚经》真难懂,都不懂。那样子不懂就对了,当你不懂的时候,就是生清净心,你的清净心已经生出来,已经离相了,一个离相的心就生出来了。

  

  下面都是解说,「不应住色生心」你不要好像要有形象才觉得对,那个都是有相的心,着相的心。「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也不应该在声音上、色声香味触法,全部都不要去着,都不要依。如果依赖那个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出来的心,就是着相的心,也就是有所住的心。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;六祖就是念到这里,就大彻大悟了。禅宗的五祖教六祖《金刚经》,就是教到这里,六祖就大彻大悟了。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样生出来的心,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就生出来了。所以我们的清净心,其实是会生出来的,任何人都在生,只不过你忽略了它。

  

  也不是说:啊,我念了《金刚经》的句子,我才会生。你没有念《金刚经》的句子的时候,你也常常在那里楞一下、楞一下,那也是生啊!就在生啊!所以,当你心里面一片空白,没有什么念头,但是心还是清楚的,只是没有形象、都是空白的,这个时候就是生清净心。其实我们很多人来学打坐,要把心静下来,不就是练这个吗!就是达到这个状况,怎么样练到一念不生,不就是练这个吗?念《金刚经》就可以达到,自己却不知道,太可惜了。所以生清净心是每一位都可以把握的,这个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
  

  接下来「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」,祂说,如果有一个人,他的身体高大到像须弥山一样大,你觉得怎么样啊?这个身大不大啊?须菩提说:「甚大,世尊!何以故?」须菩提再继续回答,「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这是要接前面的;因为祂前面已经说了像须弥山王那么大的身了,「大身,佛说即是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所以这边的大身还是一样,都是没有相的大,没有相的限制的大,不是有相的大。如果我们说这个身,是像须弥山一样大的身体,有没有相?有,那是有一个相的大,那样就不是;要连这个大的相都要没有,要剥掉,剥掉了以后,剩下这个大身的本质,那个才是真正的大。剩下大身的本质的时候,它就没有相,因此就没有限制,这个大就是无限量的大。

  

  今天讲的这一段非常重要,为什么重要呢?我们禅宗的六祖慧能,就是从这里体悟的。我知道禅宗是从这里体悟的,但是我当时读《六祖坛经》的时候并不懂啊,不懂他到底体悟了什么。就想,赶快去读《金刚经》吧,读了以后还是不懂,一楞一楞的,还是不懂啊!后来是有机缘,让我懂了:哦,原来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很简单的,大家觉不觉得简单啊?很简单的。但是当时,不懂的时候,觉得好难哦;后来弄懂了,哦,原来是这样,这么简单。其实早就会了,只是不知道;不晓得那样子就是正确的、就对了。我希望大家都能懂,都能够懂那个不懂;那个不懂,变成懂了,这样子的话就好了。以上,我要讲的部分已经讲完,接下来让大家问问题。

  

  

  【现场问答】

  

  问:我在公务机关服务,因为学、经历及兼职表现有一番成就,却引来同仁排挤,长官也不希望我有太多表现。故而我改变自己,讨好同仁、长官,一番矫情,求好度日。但是内心中希望贡献个人专业与敬业之热忱,却被隐蔽,非常挣扎。我应该离相再入相,还是取法不应取法?请老师释疑。

  

  师:这是很实际的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是离相再入相,还是取法不应取法,我觉得都可以,没有什么差别。这两个问题,应该是一样的问题。应该是离相呢,还是入相?我想你要问的是,该如何运用《金刚经》来面对生活里的问题?

  

  用《金刚经》来做的话,你就要学菩萨,就是表现良好等于表现不好。你如果能够做到这样,那么就没有取法也没有不取法,没有入相离相的问题了。人家找不到相来排挤你,你做的东西,都是实质上对社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有帮助,但是人家并不晓得这是你做的。你要学《金刚经》,就要学到像菩萨那样,庄严佛土即非庄严;做到这样,就可以「做事即非做事,是名做事」。

  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