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三

  

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3

  时间:2009年04月11日

  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主讲:智崇上师

  纪录:张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汪满妹

  

  欢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再度来我们《金刚经》的讲座,今天要从《金刚经》的第十一章讲到第十五章。

  

  昭明太子把《金刚经》加以定义、分类,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是〈般若本义品第三〉;第十五章是〈般若广义品第四〉。〈般若本义品〉是讲怎么样自觉自度,而〈般若广义品〉是讲怎么度他。

  

  我们现在就来看第十一章经文:

  

  「须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数,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?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但诸恒河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!」

  

 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:恒河当中的沙多不多呢?当然多了!那么每一粒沙又是一条恒河,那么像恒河沙数这么多的恒河,里面的沙多不多呢?当然多了!所以须菩提就说:甚多,世尊!但诸恒河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!

  

  这一段经文前面应该有讲过,重复讲的目的主要就是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无量的多的feeling是什么?佛经里面讲的东西都是要有感受、要有feeling的啊!不是只是文字而已。

  

  「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
  

  这里又更进一步了。祂说: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,那么多恒河里面的每一粒沙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现在,有一个人把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,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用七宝把它装满,用来布施,那他的布施多不多?──那不是又大了好几倍?翻了好几翻了吗?这个时候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

  

  佛告须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胜前福德。」

  

  佛告须菩提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《金刚经》中,甚至只受持了经中的四个偈子,为他人说,这样做他所得到的福德呢?胜过前面用那么多七宝来布施的福德。──这个其实是更加强了!前面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,后面马上接上一个句子「福德即非福德」,边没有接了,为什么呢?前面那个要接,是因为须菩提心里想:「哦,这样啊!那我就只要念这四句偈就好了,不用布施了。只要做这样做就胜过了嘛……」一起了这个念,祂马上就告诉你:「福德即非福德。」因为上一次已经受过教训了,所以须菩提这一次就没有这样想,所以就没有再加那个句子了。

  

  第十二章经文:

  

  「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,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。须菩提!当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

  

  若有人讲解《金刚经》,或只是讲四句偈,你就应该知道这个地方,一切天道和修罗道的神仙们都会来这里供养,会把这个地方看成是佛的塔庙,何况有人能够修持、读诵这整部经。须菩提!你就知道这个人会成就第一希有之法。

  

  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,就代表有佛在,他就如同是一个受尊重的佛弟子。

  

  第十三章经文:

  

  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当何名此经?我等云何奉持?」

  佛告须菩提:「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;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则非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」

  

  「这部经典是什么名字啊?我们要怎么奉持这部经典呢?」

  

  佛告须菩提:这个经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你就用这个名字来奉持这一部经典。为什么呢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──这个就出现了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。其实这个句型前面就已经出现很多次了,这里少一句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那个有的时候说出来,有的时候不说出来的。

  

  接着祂就考须菩提了,祂说:「须菩提!如来有说法吗?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」这回须菩提答得很正确了。祂前面明明在说嘛,「说即非说」,这都是《金刚经》哦!

  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
  

  祂就问须菩提:「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灰尘多不多?」须菩提说:「很多、很多,世尊!」

  

  「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: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;何以故?如来说:三十二相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

  

  世尊又再告诉他:「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它不是微尘,这样才是微尘。」

  

  这个部分我们在第一次就已经说明了,不过我们再说明一下:第一个「微尘」是有相的;「非微尘」就是没有微尘,也是一个清楚的相,但是跟「微尘」的相正好是相反的。所以,祂说微尘就是非微尘,这样微尘的相就被对销了。当微尘的相被对销的时候,只剩下什么呢?微尘的本质!当只剩下微尘的本质的时候,就是「是名微尘」。所以对销了的时候,你心里面是空空的,但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。那个空空的才是对销了,如果讲到那个微尘,你有;非微尘,你也有;两个你都有,那就没有对销,就不是「是名微尘」!因为「是名微尘」代表的是没有相的微尘的本质;已经把微尘的相剥掉了,只剩下微尘的本质了。那么什么样的状况是剩下微尘的本质呢?就是当你念到这个句子的时候,你心里面是空的;如果你心里面不空,有微尘的相,也有非微尘的相,那就是还没有对销!

  

  所以,这一点你要注意,当你还没有对销的时候,那么「是名微尘」还是一个相,还没有达到微尘的本质!

  

  如来说: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同样的!所以,你一定要顺着这一个意思,说这个世界就不是世界──「咦!怎么这样?」空白了……OK!「是名世界」!这样才对。

  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」这里祂又再问须菩提了。佛经里面有说佛有三十二圣相,这三十二圣相都在头部这里,所谓光圈、毫光……都属于这三十二圣相的之一。

  

  祂就问: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就是说看看哪一个有三十二相,若有三十二相,「哦,这个就是如来!」是不是可以这样呢?这三十二相是佛经里面讲的喔!须菩提回答: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如果可以三十二圣相得见如来,那就还是着相啊!你的觉性就还是被锁在三十二相这个相里面啊!你还是这三十二相的囚犯啊!所以不可以!「为什么呢?如来说:三十二相意思就不是这三十二相,这样才是三十二相。」「咦?……」所以当你一讲到这三十二相的时候,你要怎么样呢?你要没有相,心中是空白的。怎么样去达到空白呢?就是拿「非相」来冲销,这个把它冲销的方法就是「自觉自度」!你怎么达到离相?怎么达到那个相被冲销了?若做到了,就是在修行!就是在自修、自觉!──这一段是非常实际的在教你怎么做、怎么修行啊!

  

  我们一讲到佛有三十二相,讲得天花乱坠的时候,那个时候还不对;讲到天花乱坠时候,若你心里面那些相都不见了、没有了、空了,这个时候就对了,就是「是名三十二相」了。有的人可以直接就把它化空了、离相了;若做不到,你就用「即非三十二相」把它冲销掉。不过我也知道很多人冲来冲去还是冲不掉,冲不掉就不是「是名三十二相」。

  

  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!」

  

  如果有人用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;如果有人拿这部经典,甚至四句偈来修持,也为他人讲解,那么他的福德会比你拿恒河沙那么多的命(还不是这一个命而已)来布施,所得到的福德多得多。

  

  第十四章经文:

  

  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「希有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;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则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;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」

  

  这个时候,须菩提听到前面讲的内容,他已经深深的了解《金刚经》的道理了,

  

  所以他非常欢喜的流泪,并不是悲伤的流泪,所以「涕泪悲泣」应该是「涕泪喜泣」才是。

  

  而白佛言:「希有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以前以来所得慧眼」佛有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肉眼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;天眼呢,就是有些人有特异功能,他会看见我们看不见的、很奇特的一些事情的状况,有些是天生的,有些则是修来的;那慧眼是什么呢?慧眼不但能看见,而且会了解这些情况里面,什么是正?什么是邪?慧眼能够辨邪正,天眼则不一定能够辨邪正。法眼能够见诸法实相,那就进到《金刚经》讲的实相──是名状态;佛眼呢?佛眼无见,什么都看不到就是佛眼。须菩提已经有慧眼了,他有慧眼以来,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深、这么好的经典!

  

  世尊!如果有人一听到这部经典,心里面就完全接受,没有怀疑,这就是信心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