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清净,这时他就会看到真实的本质,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

  世尊!这个实相就是没有相──你要见到没有相,就是要离相。

  

  世尊!我现在听到这部经典,相信它、接受它、受持它,都不困难;可是未来五百年以后,还有人读到这部经典,就会信解受持,哦!那这个人就是非常难得了。

  

  这个人怎么会做得到呢?后五百岁不是说就是五百年,还包括现在。愈后面当然是愈困难啦!五百年以后还是有人可以这么有信心,接受这个《金刚经》,那是非常难得,这么难得的人,他为什么做得到呢?因为他四相都没有了,四相都离掉了,不是相中的囚犯,所以才做到的;如果他还有四相,他就做不到,因为他还关在相的笼子里,还是相的囚犯!

  

  他怎么做到的呢?就是我相即非我相,就做到了。那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也是非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所以,还是运用了《金刚经》的句型来做到的。这里就是告诉你,你光这样念就可以了。当然,你要真的念进去。你念的时候,就变成好像一念下去,我相就不是我相,心中一下空白,就做进去了,就是在这种状况,就是做进去了。如果你心中一念,心里面还是有我相,又加上一个非我相,那就没有,因为没有对销,没有对销就没有。

  

  为什么这样做就是第一希有之人了呢?就成功了呢?离相了就可以了呢?我相即非我,人相即非人相,众生相即非众生相,寿者相即非寿者相──咦?这样子念一念就可以了。为什么?祂就说:你只要离了相,你就是佛了。用另外一句话来讲就是:你离了相,那么你就不是相中的囚犯了,你才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人;不然,你不是解脱自在的,你是被相的牢笼关起来、被相的枷锁捆绑的,你根本不得自在、不得自由的。现在,这样就自由了,你能够解脱自在,那你就是佛啊!

  

  佛告须菩提:「如是如是!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;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: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;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;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。须菩提!又念过去,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是故,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;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;是故佛说: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;又说: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。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」

  

  前面那些话都是须菩提说的,所以须菩提已经完全都懂了,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:你说的对!你说的对!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典,他不会吃惊、不会害怕、不会畏惧,这个应该比前面更容易了,这样也是稀有。──那么在座的应该都是,在座都是不惊、不怖、不畏;如果又惊又怖又畏,今天就不会来了。所以,各位都甚为希有啦!

  

  为什么不惊、不怖、不畏就甚为希有?第一波罗蜜就是布施度,意思就是「布施就不是布施,是名布施」──这里还是再重复《金刚经》的句型。大家不要小看这个《金刚经》的句型,你如果真的把心这样子进去,用feeling去念它的话,你心里面就一片空白。祂要你做的就是这个,要不然这些句子一再地重复干什么?这样重复就是在修持。

  

  如来讲祂的前世曾经有一次,祂被歌利王杀害的时候,是一点一点的来割截肉体,在这种状况下当然就是在修忍辱波罗蜜啦!但是祂说「波罗蜜就不是忍辱波罗蜜」,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「我在那个时候,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为什么说我那时候没有呢?如果我在被节节支解的时候,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话,我会生瞋恨心。」──照理说一定恨死他了,是不是?可是祂没有生瞋恨心,祂为什么可以没有生瞋恨心呢?因为祂已经没有身体这个相了,所以任你怎么割来割去,祂的瞋恨心就是生不出来!

  

  那个瞋恨心生不出来的最重要原因,就是已经离相了、没有四相了,这个时候才做得到,不然是做不到的。那么这样还会有忍辱波罗蜜的相吗?没有啊!如果有忍辱波罗蜜的相,就会有四相。所以,就要说「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」,这样一对销了以后才没有相,才是离相的,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「是名忍辱波罗蜜」!

  

  你这么截祂,祂也晓得你截祂的身体,但是瞋恨心就生不出来。这个例子非常实际。大家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相呢?也不要节节肢解啦!只要打打屁股,若还是会生瞋恨心,就还是有相啦。

  

  祂又想到过去曾经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──就是专门修苦行的天界神仙,那个时候祂也做到无四相。

  

  所以,菩萨要怎么做?要离一切的相,所有的相都把它离掉了,那么你的菩提心,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才能够启发出来。

  

  菩提心是什么?就是你的觉性,也就是你的觉知能力。当你的觉性不被那个相蒙住,而打开的时候,是没有相的、是离相的;如果有相把你的心锁起来、盖起来、锁住了,那菩提心就被关住了,发不出来了。

  

  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所以,我们就不应该住那些相(六尘相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,不能从那个相中生心,要把那个相拿掉、剥掉,那个直接生出来的心才是菩提心。所以,应该生不住于相的心。所谓「住于相」,就是要根据那个相才有一个心生出来,我们不可以这样,因为这样就是「住相生心」;我们要生什么样子的心呢?要生无所住心。「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」──如果你住在一个相了,你立刻就把它做一个非住、不住,把它对销!所以,菩萨的心不应该住在色相上布施,也就是你布施的时候,不要住相布施。「色」只当中一个而已,「声香味触法」都应该包含在里面。菩萨为了帮助其他的众生,应该要不住色布施,也就是不住相布施。

  

  如来说:一切相,就不是相;一切众生,就不是众生。「众生」是一个「相」嘛,是吧?「又不是众生」,这样才能够脱离「相」。

  

  祂前面说的话,应该是祂知道的;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听不懂,就怀疑祂说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?祂已经感受到听众里已经有人有这样的反应了,所以祂才这么强调地说:我是真语者;还不够,我是实语者;还要如语者;还要不诳语者;还要再加一个不异语者,不讲怪里怪气的话的。

  

  如来得到的法,也不能说它是实的,也不说它是虚的,它不是实也不是虚。

  

  「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」这个例子举得太清楚明白了。祂告诉大家:若菩萨心住于法相(相)来做布施的话,就好像一个人进到一个暗房里,什么都看不见,什么都不清楚、不明白了;假如菩萨的心不住于法相(相)来布施的话,就好像一个明眼人在大太阳之下,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

  所以,住相就等于那个相把你的眼睛蒙起来了,你就关在暗房里面,什么都看不见;当把这个相一拿掉,哦!什么都清楚了。这个例子举得真是够简单、清楚、明白了!大家会想没有相,相都看不见了,怎么还明明白白?大家或许会有这个困难,希望你们没有这个困难。

  

  如果以后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的话,如来以祂的佛的智慧,祂知道你,把你看得清清楚楚,而且知道你能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
  

  以上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是〈般若本义品第三〉,这个部分是在教你怎么自修。

  

  接下来这一段是〈般若广义品第四〉,这里是在教你怎么度他、帮助别人。我们今天只讲第一段,后面还有好几段才会讲完。

  

  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;若复有人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,何况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解说?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;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;如是人等,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,不能听受读诵、为人解说。须菩提!在在处处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;当知此处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」

  

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早上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;中午又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;下午也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。如此,长久以来,天天这么做。

  

  若另外一个人,听到这个经典就很有信心,没有怀疑,那么他的福德比前面那个还要多。──这时不要生起「那我以后就不要布施了,就念这个经」的心,不要生这个心就OK了。

  

  何况是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解说?那么当然他的福德就更多了。

  

  这部经有不可思议的、不可称量的、无边无量的功德。如来是为修菩萨乘的人说的、为了发无上乘的修行者说的。

  

  若有人能受持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