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淨,這時他就會看到真實的本質,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

  世尊!這個實相就是沒有相──你要見到沒有相,就是要離相。

  

  世尊!我現在聽到這部經典,相信它、接受它、受持它,都不困難;可是未來五百年以後,還有人讀到這部經典,就會信解受持,哦!那這個人就是非常難得了。

  

  這個人怎麼會做得到呢?後五百歲不是說就是五百年,還包括現在。愈後面當然是愈困難啦!五百年以後還是有人可以這麼有信心,接受這個《金剛經》,那是非常難得,這麼難得的人,他爲什麼做得到呢?因爲他四相都沒有了,四相都離掉了,不是相中的囚犯,所以才做到的;如果他還有四相,他就做不到,因爲他還關在相的籠子裏,還是相的囚犯!

  

  他怎麼做到的呢?就是我相即非我相,就做到了。那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也是非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所以,還是運用了《金剛經》的句型來做到的。這裏就是告訴你,你光這樣念就可以了。當然,你要真的念進去。你念的時候,就變成好像一念下去,我相就不是我相,心中一下空白,就做進去了,就是在這種狀況,就是做進去了。如果你心中一念,心裏面還是有我相,又加上一個非我相,那就沒有,因爲沒有對銷,沒有對銷就沒有。

  

  爲什麼這樣做就是第一希有之人了呢?就成功了呢?離相了就可以了呢?我相即非我,人相即非人相,衆生相即非衆生相,壽者相即非壽者相──咦?這樣子念一念就可以了。爲什麼?祂就說:你只要離了相,你就是佛了。用另外一句話來講就是:你離了相,那麼你就不是相中的囚犯了,你才成爲一個解脫自在的人;不然,你不是解脫自在的,你是被相的牢籠關起來、被相的枷鎖捆綁的,你根本不得自在、不得自由的。現在,這樣就自由了,你能夠解脫自在,那你就是佛啊!

  

  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如是!若複有人,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爲希有;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: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;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于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;何以故?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須菩提!又念過去,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;若心有住,則爲非住;是故佛說: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,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: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;又說:一切衆生,則非衆生。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經受持讀誦,則爲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」

  

  前面那些話都是須菩提說的,所以須菩提已經完全都懂了,所以佛就告訴須菩提:你說的對!你說的對!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典,他不會吃驚、不會害怕、不會畏懼,這個應該比前面更容易了,這樣也是稀有。──那麼在座的應該都是,在座都是不驚、不怖、不畏;如果又驚又怖又畏,今天就不會來了。所以,各位都甚爲希有啦!

  

  爲什麼不驚、不怖、不畏就甚爲希有?第一波羅蜜就是布施度,意思就是「布施就不是布施,是名布施」──這裏還是再重複《金剛經》的句型。大家不要小看這個《金剛經》的句型,你如果真的把心這樣子進去,用feeling去念它的話,你心裏面就一片空白。祂要你做的就是這個,要不然這些句子一再地重複幹什麼?這樣重複就是在修持。

  

  如來講祂的前世曾經有一次,祂被歌利王殺害的時候,是一點一點的來割截肉體,在這種狀況下當然就是在修忍辱波羅蜜啦!但是祂說「波羅蜜就不是忍辱波羅蜜」,爲什麼要這麼說呢?「我在那個時候,沒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爲什麼說我那時候沒有呢?如果我在被節節支解的時候,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話,我會生瞋恨心。」──照理說一定恨死他了,是不是?可是祂沒有生瞋恨心,祂爲什麼可以沒有生瞋恨心呢?因爲祂已經沒有身體這個相了,所以任你怎麼割來割去,祂的瞋恨心就是生不出來!

  

  那個瞋恨心生不出來的最重要原因,就是已經離相了、沒有四相了,這個時候才做得到,不然是做不到的。那麼這樣還會有忍辱波羅蜜的相嗎?沒有啊!如果有忍辱波羅蜜的相,就會有四相。所以,就要說「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」,這樣一對銷了以後才沒有相,才是離相的,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「是名忍辱波羅蜜」!

  

  你這麼截祂,祂也曉得你截祂的身體,但是瞋恨心就生不出來。這個例子非常實際。大家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相呢?也不要節節肢解啦!只要打打屁股,若還是會生瞋恨心,就還是有相啦。

  

  祂又想到過去曾經做過五百世的忍辱仙人──就是專門修苦行的天界神仙,那個時候祂也做到無四相。

  

  所以,菩薩要怎麼做?要離一切的相,所有的相都把它離掉了,那麼你的菩提心,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才能夠啓發出來。

  

  菩提心是什麼?就是你的覺性,也就是你的覺知能力。當你的覺性不被那個相蒙住,而打開的時候,是沒有相的、是離相的;如果有相把你的心鎖起來、蓋起來、鎖住了,那菩提心就被關住了,發不出來了。

  

  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所以,我們就不應該住那些相(六塵相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不能從那個相中生心,要把那個相拿掉、剝掉,那個直接生出來的心才是菩提心。所以,應該生不住于相的心。所謂「住于相」,就是要根據那個相才有一個心生出來,我們不可以這樣,因爲這樣就是「住相生心」;我們要生什麼樣子的心呢?要生無所住心。「若心有住,則爲非住」──如果你住在一個相了,你立刻就把它做一個非住、不住,把它對銷!所以,菩薩的心不應該住在色相上布施,也就是你布施的時候,不要住相布施。「色」只當中一個而已,「聲香味觸法」都應該包含在裏面。菩薩爲了幫助其他的衆生,應該要不住色布施,也就是不住相布施。

  

  如來說:一切相,就不是相;一切衆生,就不是衆生。「衆生」是一個「相」嘛,是吧?「又不是衆生」,這樣才能夠脫離「相」。

  

  祂前面說的話,應該是祂知道的;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聽不懂,就懷疑祂說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祂已經感受到聽衆裏已經有人有這樣的反應了,所以祂才這麼強調地說:我是真語者;還不夠,我是實語者;還要如語者;還要不诳語者;還要再加一個不異語者,不講怪裏怪氣的話的。

  

  如來得到的法,也不能說它是實的,也不說它是虛的,它不是實也不是虛。

  

  「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」這個例子舉得太清楚明白了。祂告訴大家:若菩薩心住于法相(相)來做布施的話,就好像一個人進到一個暗房裏,什麼都看不見,什麼都不清楚、不明白了;假如菩薩的心不住于法相(相)來布施的話,就好像一個明眼人在大太陽之下,什麼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

  所以,住相就等于那個相把你的眼睛蒙起來了,你就關在暗房裏面,什麼都看不見;當把這個相一拿掉,哦!什麼都清楚了。這個例子舉得真是夠簡單、清楚、明白了!大家會想沒有相,相都看不見了,怎麼還明明白白?大家或許會有這個困難,希望你們沒有這個困難。

  

  如果以後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的話,如來以祂的佛的智慧,祂知道你,把你看得清清楚楚,而且知道你能夠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
  

  以上從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是〈般若本義品第叁〉,這個部分是在教你怎麼自修。

  

  接下來這一段是〈般若廣義品第四〉,這裏是在教你怎麼度他、幫助別人。我們今天只講第一段,後面還有好幾段才會講完。

  

  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;若複有人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,何況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爲人解說?須菩提!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;如來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廣爲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稱、無有邊、不可思議功德;如是人等,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則于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、爲人解說。須菩提!在在處處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;當知此處則爲是塔,皆應恭敬,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」

  

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早上以恒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;中午又以恒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;下午也以恒河沙數那麼多的生命來布施。如此,長久以來,天天這麼做。

  

  若另外一個人,聽到這個經典就很有信心,沒有懷疑,那麼他的福德比前面那個還要多。──這時不要生起「那我以後就不要布施了,就念這個經」的心,不要生這個心就OK了。

  

  何況是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爲人解說?那麼當然他的福德就更多了。

  

  這部經有不可思議的、不可稱量的、無邊無量的功德。如來是爲修菩薩乘的人說的、爲了發無上乘的修行者說的。

  

  若有人能受持…
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