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生滅?如果要這樣子問的話,那麼就又落入在生滅的問題裏面去了,我們既已知是不生不滅,就不要再掉進生滅。我們講存在的話,其實是因爲我們人,你要讓他了解,才講存在的。最正確的講法是什麼呢?閉嘴不說話。問這個問題,然後默然不答。那個是最正確的回答;裏面才沒有語病了。
因爲只要你回答,就會落入生滅,這個也就是佛陀說:「說法四十九年,沒說一句。」祂說祂沒說一句。「咦?那不是在騙人嗎?」祂不是這個意思,因爲真正的,是說不出來;說出來,就已經落入生滅了。只要說出來就已經落入生滅,但如果不落入生滅,我都閉嘴不講,那大家就不必來聽演講了。所以還是要講,又要說了等于沒說,它的奧妙也在這裏,它的困難也在這裏。
問:爲何是以身相見如來,不問以心相來見如來呢?
師:爲什麼不問這樣?因爲講的時候要看對象。如果對象是從身相比較容易懂,他會比較清楚,那你用心相來講,他會搞不清楚你在講什麼。所以佛陀是應機說法,祂是看當時來聽的對象需要怎麼講,如果當時的對象是要用心相來講,那麼祂會用心相。不是說就不可以講,可以的。
問:如何找〈科學論道〉這篇文章?
師:如果想要看〈科學論道〉,可以問基金會。
問:「相」涵蓋同體大悲嗎?還是指世間外在的東西?
師:我們應該這麼說,這部經典的重點,是對著相的衆生說法;對已經著相的,就是已經被關在相的牢籠裏面的衆生來說的。如果你沒有被關在相裏面,你不是被關在相中的,這一個人已經離相了,祂就不這樣說,祂就不會講這一套東西,祂會講另外一套,祂會講《華嚴經》。
《華嚴經》裏面就告訴你很多、很多相,你要入這個相、入那個相。你離相了,祂就要告訴你入相;你關在相的牢籠裏面了,祂就告訴你要離相。所以,這個相是涵蓋了同體大悲,不是光指世間外在的東西。
凡是你清楚知道的都是相,你講「同體大悲」這四個字,這四個字當然還是相。有時候我們也會說,我心中有一種很殊勝的心境、感覺等等,但只要那個心境是被你清楚知道的話,那就還是相。所以就是相,沒有什麼說的。
問:須菩提爲什麼去問發菩提心雲何應住?他爲什麼要這樣子問?
師:這個不能問我,要去問須菩提,我只曉得他這樣子問。如果你心裏也想要問這個問題的話,那正好,很好;如果沒有的話,我沒辦法回答你。
※乞食深具意義是爲典範
問:乞食有何意義?有什麼深意?
師:我們衆生都要吃東西,我們現在也知道,衆生與衆生之間已經形成食物鏈;意思就是你吃我,我吃你,都是吃來吃去。而吃來吃去的方式,很多時候等于是在獵殺、搶奪。我們或許會說:「啊,不是的,食物是我們自己種的。」你自己種的那個田,不也是向植物搶奪?我們說收割,其實就是搶植物的果實。
我本來以爲,我們自己種東西就沒有搶,結果發現不是。自己種東西的話,要看你的農作方式是什麼。如果你的農作方式是像現代用化學肥料、殺蟲劑,然後機器去收割,這樣子的這個農耕法,是向天地搶,是跟天地搶食物。現在有人在推動自然農法,就是恢複古代的種田方式,恢複土地自然的生機,讓它自己複活。我覺得這樣子的農法比較接近不是搶的。
還有一種呢,就是我們吃動物、吃肉,那也都是搶的啊。如果是獵人的話,那是獵殺;如果是飼養的,那個等于是綁架。所以說,生命之間,衆生求取食物的模式,裏面有很多不善的因素。
我認爲,佛陀不是輕易在做乞食這件事情的,祂立下這個乞食的典範是有道理的,祂就是告訴修行者,你們不要用獵殺、搶奪的方式取得食物,你們要做一個典範,就是用乞討的方式。乞討的方式獲得食物,就不會有搶,也不會有獵殺的行爲。因爲你是乞討的,人家給你你才有得吃,人家不給你你就餓肚子,所以你的心是謙卑的,修行者的心是謙卑的,而且是慈悲的。在行爲上,就不會有搶奪和獵殺的這種行爲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典範,它是有意義的。
除此之外,祂也讓衆生有種福田的機會。因爲供養了修行者食物,哪一天這個修行者修成佛了,他有很大的功德力,當他要幫助衆生的時候,他就有理由幫助你,因爲你以前給我飯吃啊,所以我現在要幫你,要把你救起來,要把你度到無余涅槃,這樣子就有緣由了。如果你沒有給過他飯的話,他想要幫你都沒有理由。所以乞食是給衆生一個種福田的機會,讓這個修行者,以後修行成道的時候,就有機會、有理由去幫助當年曾經供養的衆生。這就是讓修行者跟衆生之間,建立一個互惠的機製。
另一方面,乞食和布施,根本就是一對,兩相一對就結合了。所以它的意義是很深遠的,代表了慈悲心,也代表了感恩的心,也代表了謙虛,都在裏面。
問:請問老師,總統、行政院長,要如何去做叁輪體空?
師:來上課吧!
問:若心住于懶于生計,應如何降伏其心?
師:我想,如果其心真的懶于生計,如何降伏其心?不用降伏,如果你還有飯吃,就不用降伏。到哪一天真的餓肚子,你就自動降伏了。
問:菩提心會提問嗎?
師:菩提心就是能提問,但是它不是被提問。能夠提問都是菩提心在作用,在起用。菩提心在起用的時候就提問,但是它不是被提的問題。
問:一千二百五十人俱,當時無擴音設備,如何能聽到?
師:能,因爲當時很安靜,能聽到的。當我們心靜、環境也安靜,那個聲音傳得很遠,聽得到。像千裏眼、順風耳,再遠都聽得到。
問:根據學理,成佛是否要素食?佛乞食顯然未介意葷食,請開示。
師:這是漢傳佛教會有的問題。當我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去的時候,了解南傳佛教的狀況。我這一生第一次吃烤乳豬,就是新加坡的一位南傳比丘請我吃的;他這麼請,我嚇了一跳。後來了解,南傳的比丘沒有吃素。佛教吃素是到了漢地以後轉變的,所以佛陀沒有吃素,祂也不挑食,人家供養什麼,祂就吃什麼。
吃素並不是壞事,我贊成。我自己也曾經吃過一段時間的素,但是我的吃素方法,是六祖的肉邊菜。因爲我家裏面其他人不吃素,要爲我弄素食太麻煩了,所以我就吃肉邊菜。就是有一天開始要吃素,就吃了,又到某一天,大概經過五年還是六年,不吃了就不吃了;不是因爲戒律。現在我們吃素,變成是戒律、是功德,我覺得這個不太適合。但是我是贊成,吃素是好事。
尤其現在地球的糧食比較不夠,差不多用花費五斤的糧食,才能得到一斤肉;當糧食都不夠的時候,這個事情是不對的。所以吃素是好事,但是把它硬性規定非吃素不可,這個沒有必要。
問:佛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世界亂象卻有增無減,何故?請開示。
師:這裏啊,無量無邊就是無窮大,無窮大減一個無窮大,等于什麼?還是無窮大啊。道理就是這樣,這個在我們數學裏就知道;祂度了無量無邊衆生,就是減去了一個無窮大;但剩下的還是等于無窮大。所以是沒有增減的。
問:請問識心是否可感知菩提心?人何以感知菩提心顯露?
師:我們能感知,都是菩提心在起作用。所謂識心可以感知菩提心,那還是菩提心在感知的。單獨識心是無法起用的,它是靠有菩提心,才能夠感知、才能夠起作用的,所以真正的源頭都是菩提心。
問:我思故我在,是否落入生滅心?
師:不是。我思故我在,這是笛卡兒的名言。我最近了解,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,就是在確認他的菩提心的存在,笛卡兒是在確認這個事情;但是大家對于他的解釋,都不是很了解他的原意。在我看起來,他是一個緣覺乘,也就是獨覺式的、這種哲理的修行者。
這種人,在沒有佛法的環境裏面,但他自己會去找到正確的法,「我思故我在」,就是他知道自己的菩提心,他是證明:「你看,我會思考,就證明我的菩提心存在。」他是這個意思,但是很少人看得懂。
問:「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」,「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」,請問此二者是否相同,或者相近?
師:對。相同也相近。
問:涅槃即是成佛境界,圓滿無缺的境界。爲什麼還有區分有余、無余,有高低之分呢?
師: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,這是《金剛經》的話,在後面會講到。
問:老師誦讀《金剛經》時字字清明,請問誦念當下,是否以意解,還是聲入?我們誦經時,心應住于何處?
師:住于無住,專心的念。這個《金剛經》很有作用的,你就這樣子念過去,就在修心了。就這樣念過去,不要想太多;不要想,就這樣念過去,自動會有反應。「唉呀!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啊?」就不用管它了,這樣念就好了。這樣子你就在修行。
像是「倩女幽魂」那一類電影,不是常演到說是把《金剛經》一亮出來,鬼就嚇跑了。其實不是,其實是當我們一念這個東西的時候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菩提心,不被相的牢籠鎖住,一打開的時候,那些鬼就會跑掉。
問:聖嚴法師說: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,希乘願再來奉獻。」請問,衆生若修行不錯,且發願再來者,未來是否可如願?
師:會啊。這個願都會實現的。
問:如果遇見自稱爲幾地菩薩,可觀人前世因果者,是否真爲菩薩?
師:你不用看啊,你只要看他有沒有四相,有任何一個相,那就怎麼樣?即非菩薩。很容易啊,就是你自己判斷嘛。就是這樣子,有相、沒有離相、著了相,那就不是;沒有著相,就是,離了相、才是。
好,我們回答到這裏。謝謝各位。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