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生灭?如果要这样子问的话,那么就又落入在生灭的问题里面去了,我们既已知是不生不灭,就不要再掉进生灭。我们讲存在的话,其实是因为我们人,你要让他了解,才讲存在的。最正确的讲法是什么呢?闭嘴不说话。问这个问题,然后默然不答。那个是最正确的回答;里面才没有语病了。
因为只要你回答,就会落入生灭,这个也就是佛陀说:「说法四十九年,没说一句。」祂说祂没说一句。「咦?那不是在骗人吗?」祂不是这个意思,因为真正的,是说不出来;说出来,就已经落入生灭了。只要说出来就已经落入生灭,但如果不落入生灭,我都闭嘴不讲,那大家就不必来听演讲了。所以还是要讲,又要说了等于没说,它的奥妙也在这里,它的困难也在这里。
问:为何是以身相见如来,不问以心相来见如来呢?
师:为什么不问这样?因为讲的时候要看对象。如果对象是从身相比较容易懂,他会比较清楚,那你用心相来讲,他会搞不清楚你在讲什么。所以佛陀是应机说法,祂是看当时来听的对象需要怎么讲,如果当时的对象是要用心相来讲,那么祂会用心相。不是说就不可以讲,可以的。
问:如何找〈科学论道〉这篇文章?
师:如果想要看〈科学论道〉,可以问基金会。
问:「相」涵盖同体大悲吗?还是指世间外在的东西?
师:我们应该这么说,这部经典的重点,是对着相的众生说法;对已经着相的,就是已经被关在相的牢笼里面的众生来说的。如果你没有被关在相里面,你不是被关在相中的,这一个人已经离相了,祂就不这样说,祂就不会讲这一套东西,祂会讲另外一套,祂会讲《华严经》。
《华严经》里面就告诉你很多、很多相,你要入这个相、入那个相。你离相了,祂就要告诉你入相;你关在相的牢笼里面了,祂就告诉你要离相。所以,这个相是涵盖了同体大悲,不是光指世间外在的东西。
凡是你清楚知道的都是相,你讲「同体大悲」这四个字,这四个字当然还是相。有时候我们也会说,我心中有一种很殊胜的心境、感觉等等,但只要那个心境是被你清楚知道的话,那就还是相。所以就是相,没有什么说的。
问:须菩提为什么去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?他为什么要这样子问?
师:这个不能问我,要去问须菩提,我只晓得他这样子问。如果你心里也想要问这个问题的话,那正好,很好;如果没有的话,我没办法回答你。
※乞食深具意义是为典范
问:乞食有何意义?有什么深意?
师:我们众生都要吃东西,我们现在也知道,众生与众生之间已经形成食物链;意思就是你吃我,我吃你,都是吃来吃去。而吃来吃去的方式,很多时候等于是在猎杀、抢夺。我们或许会说:「啊,不是的,食物是我们自己种的。」你自己种的那个田,不也是向植物抢夺?我们说收割,其实就是抢植物的果实。
我本来以为,我们自己种东西就没有抢,结果发现不是。自己种东西的话,要看你的农作方式是什么。如果你的农作方式是像现代用化学肥料、杀虫剂,然后机器去收割,这样子的这个农耕法,是向天地抢,是跟天地抢食物。现在有人在推动自然农法,就是恢复古代的种田方式,恢复土地自然的生机,让它自己复活。我觉得这样子的农法比较接近不是抢的。
还有一种呢,就是我们吃动物、吃肉,那也都是抢的啊。如果是猎人的话,那是猎杀;如果是饲养的,那个等于是绑架。所以说,生命之间,众生求取食物的模式,里面有很多不善的因素。
我认为,佛陀不是轻易在做乞食这件事情的,祂立下这个乞食的典范是有道理的,祂就是告诉修行者,你们不要用猎杀、抢夺的方式取得食物,你们要做一个典范,就是用乞讨的方式。乞讨的方式获得食物,就不会有抢,也不会有猎杀的行为。因为你是乞讨的,人家给你你才有得吃,人家不给你你就饿肚子,所以你的心是谦卑的,修行者的心是谦卑的,而且是慈悲的。在行为上,就不会有抢夺和猎杀的这种行为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典范,它是有意义的。
除此之外,祂也让众生有种福田的机会。因为供养了修行者食物,哪一天这个修行者修成佛了,他有很大的功德力,当他要帮助众生的时候,他就有理由帮助你,因为你以前给我饭吃啊,所以我现在要帮你,要把你救起来,要把你度到无余涅槃,这样子就有缘由了。如果你没有给过他饭的话,他想要帮你都没有理由。所以乞食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,让这个修行者,以后修行成道的时候,就有机会、有理由去帮助当年曾经供养的众生。这就是让修行者跟众生之间,建立一个互惠的机制。
另一方面,乞食和布施,根本就是一对,两相一对就结合了。所以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,代表了慈悲心,也代表了感恩的心,也代表了谦虚,都在里面。
问:请问老师,总统、行政院长,要如何去做三轮体空?
师:来上课吧!
问:若心住于懒于生计,应如何降伏其心?
师:我想,如果其心真的懒于生计,如何降伏其心?不用降伏,如果你还有饭吃,就不用降伏。到哪一天真的饿肚子,你就自动降伏了。
问:菩提心会提问吗?
师:菩提心就是能提问,但是它不是被提问。能够提问都是菩提心在作用,在起用。菩提心在起用的时候就提问,但是它不是被提的问题。
问:一千二百五十人俱,当时无扩音设备,如何能听到?
师:能,因为当时很安静,能听到的。当我们心静、环境也安静,那个声音传得很远,听得到。像千里眼、顺风耳,再远都听得到。
问:根据学理,成佛是否要素食?佛乞食显然未介意荤食,请开示。
师:这是汉传佛教会有的问题。当我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去的时候,了解南传佛教的状况。我这一生第一次吃烤乳猪,就是新加坡的一位南传比丘请我吃的;他这么请,我吓了一跳。后来了解,南传的比丘没有吃素。佛教吃素是到了汉地以后转变的,所以佛陀没有吃素,祂也不挑食,人家供养什么,祂就吃什么。
吃素并不是坏事,我赞成。我自己也曾经吃过一段时间的素,但是我的吃素方法,是六祖的肉边菜。因为我家里面其他人不吃素,要为我弄素食太麻烦了,所以我就吃肉边菜。就是有一天开始要吃素,就吃了,又到某一天,大概经过五年还是六年,不吃了就不吃了;不是因为戒律。现在我们吃素,变成是戒律、是功德,我觉得这个不太适合。但是我是赞成,吃素是好事。
尤其现在地球的粮食比较不够,差不多用花费五斤的粮食,才能得到一斤肉;当粮食都不够的时候,这个事情是不对的。所以吃素是好事,但是把它硬性规定非吃素不可,这个没有必要。
问:佛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世界乱象却有增无减,何故?请开示。
师:这里啊,无量无边就是无穷大,无穷大减一个无穷大,等于什么?还是无穷大啊。道理就是这样,这个在我们数学里就知道;祂度了无量无边众生,就是减去了一个无穷大;但剩下的还是等于无穷大。所以是没有增减的。
问:请问识心是否可感知菩提心?人何以感知菩提心显露?
师:我们能感知,都是菩提心在起作用。所谓识心可以感知菩提心,那还是菩提心在感知的。单独识心是无法起用的,它是靠有菩提心,才能够感知、才能够起作用的,所以真正的源头都是菩提心。
问:我思故我在,是否落入生灭心?
师:不是。我思故我在,这是笛卡儿的名言。我最近了解,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,就是在确认他的菩提心的存在,笛卡儿是在确认这个事情;但是大家对于他的解释,都不是很了解他的原意。在我看起来,他是一个缘觉乘,也就是独觉式的、这种哲理的修行者。
这种人,在没有佛法的环境里面,但他自己会去找到正确的法,「我思故我在」,就是他知道自己的菩提心,他是证明:「你看,我会思考,就证明我的菩提心存在。」他是这个意思,但是很少人看得懂。
问:「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」,「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」,请问此二者是否相同,或者相近?
师:对。相同也相近。
问:涅槃即是成佛境界,圆满无缺的境界。为什么还有区分有余、无余,有高低之分呢?
师: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这是《金刚经》的话,在后面会讲到。
问:老师诵读《金刚经》时字字清明,请问诵念当下,是否以意解,还是声入?我们诵经时,心应住于何处?
师:住于无住,专心的念。这个《金刚经》很有作用的,你就这样子念过去,就在修心了。就这样念过去,不要想太多;不要想,就这样念过去,自动会有反应。「唉呀!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啊?」就不用管它了,这样念就好了。这样子你就在修行。
像是「倩女幽魂」那一类电影,不是常演到说是把《金刚经》一亮出来,鬼就吓跑了。其实不是,其实是当我们一念这个东西的时候,我们的心、我们的菩提心,不被相的牢笼锁住,一打开的时候,那些鬼就会跑掉。
问:圣严法师说:「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,希乘愿再来奉献。」请问,众生若修行不错,且发愿再来者,未来是否可如愿?
师:会啊。这个愿都会实现的。
问:如果遇见自称为几地菩萨,可观人前世因果者,是否真为菩萨?
师:你不用看啊,你只要看他有没有四相,有任何一个相,那就怎么样?即非菩萨。很容易啊,就是你自己判断嘛。就是这样子,有相、没有离相、着了相,那就不是;没有着相,就是,离了相、才是。
好,我们回答到这里。谢谢各位。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