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二

  

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2

  

时间:2009年3月14日

  

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

主持:苏莉华

  

主讲:智崇上师

  

纪录:张春美

  

整理:周雅容、羊忆玫

  

  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,欢迎各位来听《金刚经》。我尽我的能力,把《金刚经》的内容,尽量依当时佛陀讲《金刚经》的原意呈现出来。上一次,我们讲了从第一到第五,今天就从第六讲到第十。请大家先翻到第六,我先把第六念一遍。

  

  「须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』佛告须菩提:『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;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;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;若取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;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;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!知我说法如筏喻者;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』」

  

  好,这一段我们念完了,就来解说。须菩提对佛说,因为前面讲了一些内容,所谓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」又说布施要不住相,「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」这样的内容,须菩提心里面在担心,这样子讲,到底有谁听得懂啊?谁会相信你啊?他心里面应该是有这样子的一个疑问。所以他就说:「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」会相信您讲的吗?意思就是这样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」,佛就告诉须菩提,不要这样说;「莫作是言」,不要这样说;祂说:「如来灭后」就是如来圆寂以后,再五百岁,就会有「持戒修福者」,一些持戒、修福做的很好的修行者,「于此章句」对这样子的言说,「能生信心」他是能生信心的,不是没有的。而且呢,「以此为实」会把这样子的话当做是真实的,会有这样的人。「当知是人」你要知道,这样子的人,不是在一个佛那里,二个佛那里,三四五个佛那里「而种善根」;他已经在无量千万佛那里,种了善根,所以他才会听了这样子的章句、这样子的言说,就马上接受了。

  

  「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」他听到这样子的言说章句,就相信了;而且他的相信,只要一念就相信了。有很多人会相信,但是他会考虑很多,这个角度想想,那个角度想想,正的想想,反的想想,想了一大堆以后,哦!相信了。而这里讲的这个人呢,不是的,他一念就相信了,没有那么多的想法,一听就相信了。我们常常会认为,想了很多以后、考虑了很多以后才相信,这样比较有智慧,但是这里就告诉你,想来想去才相信的比较没有福德,种的善根还不够。如果种的善根够、福德够的话,一念就信了,没有那么多的考虑。

  

  「须菩提,如来悉知悉见」这样的人,如来都看到、知道他,都会知道;「是诸众生,得如是无量福德」这样子的众生,他会得到无量的福德。接着祂说: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这样的众生会得无量的福德呢?后面即有解释,「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。」祂说,这样子的众生,他没有这四相;这里又多加了一个法相和非法相,也没有法相、也没有非法相;「何以故」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四相,又没有法相和非法相,就可以有无量的福德呢?

  

  祂说:「何以故?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」;因为他一取了相、一有了相,他就会着在那四相,我人众生相里面。所谓着了相,就是我们上次所讲的,被关在相的牢笼里面了。没有着相,就是没有被关在相的牢笼里面。关在牢笼里面,当然福德不会很多,你要福德多,无量的福德,就不能被关在牢笼里面,必须是一个解脱自由的心灵才可以得到,才有无量的福德。所以只要一着相,就是相中的囚犯;做为囚犯,怎么可能有什么无量的福德?

  

  这里又提出了一个法相和一个非法相,四相我们上次稍有解释过,那法相的意思是什么呢?法相就是一些合理的、比较有道理的那些原则或者规则。像我们讲:「啊,我们对人要友善,要帮助别人,要孝顺父母,要爱护自己的兄弟姊妹。」这个就是法,这就是法相。非法相是什么呢?专门欺负别人、偷别人的东西、抢别人的东西,那就是非法,就是非法相。所以,合乎这个世间的伦理道德、这些原则,就是所谓的法相;不合乎人世间的道德、伦理或者法律,就是非法相,就是这样。两者的分别是很清楚,也很简单的,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。

  

  这一个人,因为他能够一念生净信,对这种章句,这样的《金刚经》的内容,能够一念生净信的话,就是因为他已经无相、离相了,他没有着相,所以他就会有无量的福德。「若取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;何以故?」这句「何以故」可以看做是多的。「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」也一样。取法相也着相,取非法相当然更着相;着相的话呢,就是被关在相的牢笼里面。

  

  所以啊,要怎么样做才对呢?就是「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;」法相也不要取,非法相也不取,那你就不会着相。「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!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啊,你们比丘呀,都知道我曾经讲经说法;我说的法,你们要把它当做一个竹筏,一个渡河用的船。这样子的一个筏,就是个比喻,我们渡生死苦海,需要一条船,那当然不是竹筏啦,就是所谓的佛法。要藉这样子的筏来渡生死海、渡生死河,就可以到彼岸。我们渡河的时候是用竹筏,用竹筏渡河,到了对岸上了岸以后,没有人会把那个竹筏再背上岸的;那个竹筏一定留在河边,人就走到岸上去就好了,我们的佛法也是这样。祂说,你们要把这个佛法,也看成像一个竹筏一样;我们用佛法来渡生死河,渡过了生死河,到了对岸,就上岸了,佛法呢,就像竹筏一样,留在河边,不要带着走。因为已经用过了,已经上岸了,不需要再用了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应该以前就讲过这个例子,这里就说:「法尚应舍」这个佛法,用过了以后就要舍掉;「何况非法」,何况是非法,当然更要舍掉呀。这一段,我想大家应该没有问题了,知道就是这个含意。

  

 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七。「『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』须菩提言:『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;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;所以者何?一切圣贤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』」

  

  释迦牟尼佛就问须菩提:「你觉得如何呢?如来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?如来有所说法吗?」祂问他问题,也等于来考他。我们都知道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指的就是菩提心。祂就问须菩提,如来有得到菩提心吗?我们一般就想,当然有得到啦,怎么没有得到?一般的想法一定是这样;又说,如来有所说法吗?如来有讲佛法吗?我们想:如来当然讲佛法啊,我们心里面的答案,应该是这样子的。这里呢,祂就问了这样的问题,就来考须菩提。我们来看须菩提的回答是什么?

  

  须菩提言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」如果以我了解佛的意思,「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没有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个定法的意思是什么?就是固定的、很确定的、很明确的一个相。我们来注意一下,所有的相都是明确的,那个相愈明确,我们就认为愈清楚,就愈确定。所以定法的意思就是定相,一个很确定的相;意思就是相。并不是说,这个相不明确、模模糊糊的相,就不是定相、就不是相。不是,还是相,只不过特别强调一下,一个非常清楚的相。所以这个定法,就是定法相,一个确定的相,就是一个相。他说,根本没有一个东西、根本没有一个相、一个定法、一个定法相,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根本没有这个东西。也就是说,相里面没有这个东西。

  

  所以「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没有的;「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」,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法、确定的法相,如来可以说;那么模糊的法相如来就可以说了吗?也不是,这里不是这个意思。就是没有,如来说的都没有相,有相的祂没有办法说,祂没有说出来。所以这个定法,这一个应该是须菩提对于相的一种诠释,他的诠释其实就是相;我们读的话,就可以把它读成,「没有,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相的。如来呢,也没有一个有相的法可以说。」

  

  「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;」如来所说的法,祂就是说了法的话,那个法也是不能取的。如果是有相,我们是可以取的、可以拿的;但是这个是无相的,当然你根本也看不见,没有一个有相的、一个存在、一个对象在那里,你怎么拿它?以我常用的话来讲,这些都是不可被知的;一个不可被知的对象,你如何取?它也不可被取。所以它是不可被取的,我们没有办法去取它,你也没有办法去说它的。

  虽然如来说了那么多,都只是比喻;真正的那个部分,说不到、说不出来,所以是「皆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;」它不是法,也不是非法;「所以者何?」为什么呢?如来说了那么多东西,却都是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非非法,是在干什么?须菩提要解释这一件事情,所以就说,为什么是这样呢?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