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邪衰。欲求安隱吉,當奉事明者,盲從是得眼,如暗中得燭,開導世間人,如明將無目,是故應舍癡,離慢豪富樂,務學事明者,是名積聚德。」
世尊說完了偈子,又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波斯匿王啊,你今天的福德,聰朗博義,皆由前世親觐明師。」你前世有拜到明師,跟一個明師學。而且「謙苦奉侍,習學所致。」是受到了善知識明師的教導,你今生才有這個福報、福德的。因爲這個因緣的關系,讓你今生爲國王,而你做爲國王,智慧明達,陸宜撫接,世間難有。你做得還不錯。「是故我說,般若智慧有四種義。」所以我說般若智有四種道理,哪四種道理?這個般若是甘露,般若是良藥,般若是橋梁,般若是大船。祂在前面第十五頁裏講的,般若就有這四種比喻。「你們想要學叁乘修行的話,想學大中小叁乘佛法的話,就要學般若智慧;就可以離開叁惡八難的苦患,得到人天的快樂果報。總而言之,你要求一切的福德的話,都應該要學智慧方便。」
「如我前面所說的那些例子,像阿逸多王,勤苦習學,智慧力故。後來雖然有失德,接受了人家獻給他的一百個美女,然後胡搞所以就失行、失德,墮入了叁惡道中。可是他在叁惡道中,常識宿命,識宿命故,改惡修善,速得解脫。感致諸天,濟接供養,以智慧力爲諸天師,以是因緣我說般若有四義。」所以般若智慧是很重要的。但是我們這邊的智慧啊,一般人恐怕不知道慚愧、悔過也是一種般若智。有些人博學多聞,然後就貢高我慢,一點都不會慚愧、也不會悔過,那就是沒有智慧,沒有智慧方便。有智慧方便就會曉得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,如果不知道自己做錯,不會悔過、不會慚愧,就是沒有般若智慧。
這個時候,波斯匿王聽到佛這麼說,他說:「喔,那智慧方便的功德、因緣,就很重大啰。」所以他就很歡喜,他的太子、皇後、群臣士民,一切來聽的大衆,都了解了這個道理;大家都恭敬的對佛禮拜。做完禮拜以後,又回坐在座位上。你看,他們坐得多牢靠,前面一下子都坐不住;現在佛講了那麼多了,他們還坐在那裏。
這個時候,國王就叉手說:「如佛所言,『世人修善凡有二種,一有漏善,一無漏善。』有漏無漏,二義歸一。」這兩個其實是同一個意思。「世尊,雲何說差別耶?」這個國王很有意思的,跟他說有漏、無漏,然後他說,有漏無漏應該是一樣的,那你爲什麼要說有漏無漏,又把它分開,分成有漏無漏的呢?道理就只有一個啊!
佛就回答他說:「人有二品,人有兩種;一種是利根,一種是鈍根。爲這個鈍根的人說二種善,對鈍根的人要說兩種,有漏善、無漏善。利根的人就不說兩種了,爲什麼呢?衆源泉流,終歸一海。鈍根之人,諸根暗塞,是故爲說分別法耳。」喔,這個佛陀實在會拍馬屁,祂說:「啊,有漏無漏是爲鈍根人說的,你喜歡只有一個,這樣子的話,你是利根人啊!」祂又把他捧回去了,好會捧。
這時另外一個麻煩來了。爾時國王太子祇陀,他就對世尊說:「十善戒法,有差別也,同一義耶。妄語戒義,一耶?多耶?若一義者終不可持,若差品者,願佛說之。」哦,這個是反的。你如果說是,不是一個,那我就不知道怎麼做了,我不會做,我沒有辦法做。如果是有差別的話,我願意接受。這兩個父子是唱反調的。
佛告之曰:「妄語有二,一重二輕。何謂爲重,若受戒人,不修智慧,愚癡無智,不能教化興隆佛法。爲是之故,人所輕慢,不得供養,貧窮困苦;爲供養故,外現精進,內行邪濁,展轉相教,宣向諸人,比丘苦行精進,得禅境界。或言見佛見龍見鬼。如是之人名大妄語。犯是罪者墮阿鼻獄。」妄語有兩種,一種重,一種輕。
重的是什麼呢?如果一個受了比丘戒的人,不修智慧;他不修就愚癡無智。因爲愚癡無智,就沒有辦法教化人家,也不能興隆佛法。因爲沒有能力,所以人家就輕視、看不起他,就得不到供養,因此就窮苦潦倒。爲了想要得到供養,他就裝得很精進;表面裝得很精進,內心裏面是有邪見的。用這樣不正確的這些見解去教別人,又向人家宣傳,說某某比丘苦行精進,得到禅定境界;又說他見到佛、看到龍、看到鬼,這樣就是大妄語。犯這樣子的妄語戒,罪很重,會墮阿鼻獄。
另外有一種妄語,就說:「我能夠殺人;或者有能力殺人,能夠把你破壞;或者答應人家到期要還多少錢,要給什麼東西,失約給不出來,讓別人心裏面懷恨。」這樣子的妄語是輕的。這樣做也是犯戒,墮小地獄。其余只是爲了調戲說的話,還有一些自己的歪理說一說,或者是藏匿、隱匿不報的那些事情,或者是有的說成無,無的說成有,這種小事都不算犯戒。平常人做的,這種事都不算。
太子聽了以後就說:「好,我願意受十善法。」佛言善哉!甚大隨喜,宜知是時。佛就告訴他:「好,你這個疑惑已經消除了,那麼就算傳你了。」
好,時間已經到了,經文還剩一點點。我們還有一次,那就下一次再講了。今天就到這裏。
【現場問答】
問:每當我看到漂亮的女生有豐滿的胸部時,都會想去觸摸她的胸部乳房。請問這是行淫嗎?
師:是。這個是意業,是。
問:十善法中,于一切衆生起清淨意,不起淫行。這一切衆生有無包含自己的太太?若有包括,則已婚夫妻該如何修這一條?
師:好,這裏就告訴你,對自己的太太起了你以爲的淫行,那不是淫行,那是清淨行。那不是淫行,那是清淨行。所以這個問題,應該很實際,也問得很真實。我想我的回答應該也很清楚。
問:既然宇宙是唯心的,業力可否視爲就是念力?衆生心念活動之力。
師:是的。
問:因果報應源自業力,可否解讀爲因果報應,源自被害者的報複念力,與受恩者的報恩念力?
師:可以這麼解讀,可以這麼去看。但是這樣子的說法並不完整。原因就在于何爲心?心是什麼?你提這個問題的時候,我知道你對心有你的一個認知和定義,有一個認定。但是我知道你的認定,要去了解我剛才給你的回答是不夠的,所以我只能說,你可以這麼看,至于實際的狀況,是超出這個範圍的。
問:是否能多開示有漏及無漏?
師:不需要,因爲這邊的有漏和無漏是客套語,是應酬的話。所以你不需要認真。佛陀是爲了適應當時的場合,所說的應酬話、客套話。這裏沒有要爲有漏和無漏做嚴格定義的區分,所以我們這邊也就大家一起來客套一下就好了。好,謝謝各位。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