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(五)
時間:2011年08月13日、8月25日
地點:臺北科技大學
主講:智崇上師
紀錄:張春美、周雅容
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好,我們翻到132頁,我先把經文念一下:
「王白佛言:『如佛所說。十方賢聖明達衆生。因緣果報者。我父先王。奉事外道。隨持禁戒。絕于酒肉五辛
蒜。供養梵天。日月水火。常行布施。求梵天福。年年常用千頭乳牛。施婆羅門。計四十年。四萬頭牛。諸婆羅門。食其乳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等味。如斯功德。生何天也。願佛垂哀分別教示。令諸行者普得聞知。』」
前面,波斯匿王聽了很多佛的開導,他的心開始了解,也開始喜歡了;本來坐都坐不住的,結果愈聽愈有味道。當時他自己、他兒子,還有他的皇後,有關的問題,佛都幫他解答了。人心都是一樣的啦!接著他最關心的人就是父親,所以就要問他父親的事情。其實這樣的演變過程,是很人性化的;我們現在也是這樣,你去跟哪一個人學,學了之後很開心,你身旁人的問題也都問了,最後你總會問到,我的父母親現在怎麼樣?這裏就是在問這種事。
他說:「像佛您所說的,十方賢聖都是很了解衆生的,因緣果報你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。那麼我的父親他怎麼樣了?」他的父親就是「奉事外道」,意思就是沒有來學佛。爲什麼沒有來學佛?佛陀那時候還沒有出來教化嘛!所以他當然奉事的是外道,「隨持禁戒」隨著外道守一些戒律。不吃酒肉、五辛,而且供養梵天,也供養日月水火,常常布施,希望得到生梵天的福報。「年年常用千頭乳牛布施給婆羅門」,這樣子做了多久呢?四十年。供養了四萬頭乳牛。那些婆羅門就吃這些乳牛的牛奶、乳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。醍醐是帶有酒味的、用牛奶做的食物,婆羅門就吃這些。
他做了「如斯功德,生何天也」,就是要佛陀幫他看,看他父親的因緣,生到哪一個天?「願佛垂哀分別教示」希望佛能夠講出來,讓我們大家都能夠知道。我相信,他在這樣問的時候,是問他父親上到什麼天?依照佛陀前面說話的那個方式,面對波斯匿王,祂說什麼都是順著波斯匿王,都說些好的。這一回你看祂的回答是什麼。
「佛告王曰,前王果報,今在地獄。」不但沒有在天,現在在地獄,很不給波斯匿王面子。我想,如果這個問題,在波斯匿王不怎麼相信佛法的時候,比如這一部經開始的時候,他還坐不住、還不接受佛法時,佛絕對不會這樣講。現在會這樣講,就是告訴他真的,不跟他掩飾了。如果一開頭波斯匿王還不怎麼接受佛法的時候,佛陀不會把這個真相告訴他的。祂現在回答的就是真的了,也不是在嚇唬他。因爲祂知道,波斯匿王能夠接受這個真相。如果他還不能接受這個真相的時候就告訴他:「啊!你的父親在地獄。」他可能會說:「啊!你懂什麼?你在亂講什麼?」于是就講不下去了,就不會有結果了。
這一點,我就回想到達摩跟梁惠王在對話的時候,梁惠王說:「我蓋了那麼多的寺廟,有什麼功德?」達摩說:「了無功德。」話不投機,就講不下去,就結束了。看樣子,達摩有一點像我這種,不懂人情世故的狀況。如果是佛陀,絕對不會這樣做。我們後代看到這樣,對這個故事的解讀是:「喔!達摩好高明,梁惠王程度很低。」我現在對這個的解讀是:「達摩不通人情世故。」看法不一樣了。
現在你看,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你的父親,今在地獄。」很不給面子。祂現在可以這麼說,是因爲祂知道波斯匿王已經接受佛法了,對佛法已經有信心了,所以才會這麼說的。「所以者何。」祂說:「爲什麼他是在地獄呢?唉!因爲他沒有遇到像我這樣的善知識,如果他遇到像我這樣的善知識,他做了這樣子的布施,就不會下地獄了。」
祂說:「不遇善友,無善方便。」意思就是,他沒有遇到像我這樣的善知識,雖然他做了功德,他的罪還是不能滅。不過他的罪受完畢以後,他所做的功德,應該享受的福報還是會受,還是會有的。福報和罪報,並不是能夠互相抵銷一下,福報比較大的就不會受罪,不是這樣!你該受的罪還是要受,受完了之後,另外你再享受福報。
一般人修福報、做功德,並不能夠跟他的罪報,好像我們把它一加一減就抵銷掉,並不能夠!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子抵銷?要遇到善知識。如果有善知識的話,他就會給你方便,你的福跟你的罪就可以抵銷,要遇到善知識才行的。什麼樣子的人是善知識?他要有正見,有正見的善知識,他就能夠以正教來調伏你的心,就能夠教你正法。我們所謂的正教就是正法,來調伏你的心。
當然,善知識是要有正見,意思就是沒有邪見。怎麼樣才是有正見?就是能夠了解因果。他的見解都合乎叁世因果,不會跟因果律相抵觸。這裏的因果律比較廣義一點,是叁世的因果律,就是所謂的叁世因緣,是時間看得很長的。如果你是違反因果律的話,就是邪見;你的看法都跟因果律抵觸、相反,那就是邪見。有一種邪見,就是「非因計因、非果計果」那個不是因,你把它當作是原因;那個不是果,你把它當作那個就是它的果,根本就弄錯了。因果都弄錯、弄亂了,就是不合因果律,就是邪見。合乎因果的,那就是正見。
有正見的善知識他就會以正法來教導你。教導你做什麼?調伏自己的心。教你怎麼調伏自己的心,這樣就是正法、就是正教。祂就舉例了,譬如說要「觀無常苦空無我」,經文裏面那個「我」應該擺在上面,是「無我」。然後觀「十二因緣、纏著生死」,怎麼緣著十二因緣,在生死當中糾結在一起。然後再「修四真谛」,也就是一般所說的「四聖谛」。
四聖谛:「見苦、斷習、證滅、修道」就是「苦集滅道」。「苦」見苦,就是你能夠看見苦。「集」就是累積起來的習氣,斷習,要斷那個累積起來的習氣,習就是累集、就是苦集。「滅」證滅,就是證到寂滅,「道」修道,修這一個正道。當時,祂就有教四聖谛,就是要學這個。然後要觀「無常、苦空、無我」,然後觀「十二因緣纏著生死」這個是觀。現在修的話,就是修「四聖谛」,苦集滅道;「行」,行什麼呢?「六波羅蜜、四無量心」。這樣子就是方便法,這個就是怎麼調伏其心的方法。
那麼就把「諸根調伏」了。諸根調伏了,就「定慧成就」,定慧成就了「其心正直」,你有定慧了,你的心就會正、會直。心正直了,就「能起精進」,就能夠精進。「精進心故,能起戒慎。」就能夠守戒,能夠謹慎。「戒慎究竟。定慧明了。慧明了故。遊諸萬行。通達無礙。行無礙故。名爲解脫。」
你那樣修了以後,就會把心調伏,把心調伏了以後,就有了定慧;有了定慧以後,心就正直,心正直了,你就能夠精進。精進了以後,就能夠戒慎,守戒謹慎,慎其初念,守戒就審慎其心。當你的定慧成功了,就明白了,「慧明了故」,當你心中的慧,明白了、清楚了,你走到哪裏,都通達無礙。就不會東撞西撞,老是撞壁,這樣就叫做解脫。「解脫心者。即涅槃也。」你心解脫,就叫做涅槃。能夠教你做到這樣的,那個就是善知識,能夠讓你達到解脫,這就是善知識。
接著祂就說了:「所以大王啊!你要知道,『明師善導』就是善知識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。大王你今天遇到我這樣子的聖者,這是你前世的因緣福報,才能夠遇到我。『聞法信解。複能解人。』你聽懂了我講解的東西,你還能夠講解給別人聽。『是故我說。明人難值而不比有。其所生處。族親蒙慶。是故當修般若智慧。』所以我說,遇到明師是非常難得的,能夠生在一個有明師的地方、或者時代,這是你們整族人、整家人的福報。所以要好好來修般若智慧。」
波斯匿王聽了以後就說:「聞世尊說。智慧方便。皆已貫心。如世尊說。禍福不同。我先帝大王。有何惡業。受苦報耶。」他還是不甘心,要問到底。我父親是做了什麼壞事,要受到地獄的果報?「佛告王曰。先帝大王有六種罪。何謂六種?一者傲慢妒弊。事無
細。便起鞭罰。不忍辱故。二者貪愛寶貨。斷事不公。致令天下懷怨恨故。叁者遊獵嬉戲。苦困人民。傷害衆生所愛命故。四者禁閉宮女。不得從意。受大苦故。五者耽著女色。得新厭舊。撫接不平。致怨恨故。六者畏婆羅門。偷食酒肉五辛
蒜。恐被呵責,行詐僞故。是爲六事。罪業因緣,生地獄中。」這種事情好像很平常,你看,都要掉地獄的。
第一個,傲慢妒弊,事無
細,一生起氣來就拿鞭子打人。二者,喜歡寶貨、寶物,評斷糾紛的時候,斷事不公,讓天下的人懷恨在心。第叁就是喜歡打獵。打獵的時候勞民傷財,又殺害畜生、動物,傷害衆生所愛命故。四者禁閉宮女,不得從意,受大苦故。他那個王宮裏面有很多宮女,就關在他的宮裏,不讓人家出去,讓人家受苦。五者耽著女色,得新厭舊。人家的感情他不管,就只滿足自己的淫欲而已;至于被他喜歡的對象,他並沒有安撫她們的感受。她們心裏面就會怨恨。再來就是偷吃了酒肉,又怕被婆羅門罵,就說沒有吃,所以都在說謊。這種事情很平常的,後果是下地獄!這樣就生地獄中了。
波斯匿王白佛言:「若如是者。佛未出時。弟子亦有如斯之罪。當如之何。修十善行。令得成就無滯礙也。」他就說:「這種事我也有。怎麼辦呢?」「佛告王曰:『如我先說。日光出時。衆冥悉滅。有余暗不。』王曰:『燈火之光。尚能滅暗。況日光明。威勢力也。今王福德。聞佛說法…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