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一

  

圓覺講座/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1

  時間:2009年2月14日

  地點:臺北科技大學

  主講:智崇上師

  紀錄:張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羊憶玫

  

  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,歡迎大家來聽講《金剛經》。

  

  《金剛經》是佛法思想的指導原則

  

  《金剛經》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,尤其對中華文化而言。它是禅宗發展很重要的一部經典,內容就是對佛法思想的指導原則;它能夠指導我們,在學佛時候的思想。

  

  我先把今天要講的部份經文念一遍,念完以後再開始講解。大家手中的這部《金剛經》經文原文前面標示有小小的編號,我從一念到第五。

  

  經文:「1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;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;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  

  2時,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『希有,世尊!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』佛言:『善哉善哉!須菩提!如汝所說: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: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』『唯然,世尊!願樂欲聞。』

  

  3佛告須菩提:『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衆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;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;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

  

  4複次,須菩提!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;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;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』『不也, 世尊!』『須菩提!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』『不也,世尊!』『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』

  

  5『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』『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;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。』佛告須菩提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』」

  

  我們剛才把經文念過了,那麼我們再回到前面,一段一段先做文字字義的解說。

  

  「如是我聞」,是什麼意思呢?這部經典是阿難尊者把它記下來的。阿難尊者記憶力第一,他有這個能耐,聽過就記得。《金剛經》就是憑他的記憶把它寫下來的。所以「如是我聞」就是阿難說:「我聽過以下的內容。這是我聽過的、聽到的。」「一時」,就是在某一個時間;「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,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佛陀居住的地方。「與大比丘衆,千二百五十人俱」他們聚集了一千二百五十位的比丘,跟佛在一起。

  

  「爾時」,就是那個時候;「世尊食時」到吃飯時間了,就是快接近中午的時候。「著衣持缽」,就把衣服穿好,拿了缽;「入舍衛大城乞食」,就到舍衛大城城裏面,去做什麼呢?乞食。乞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托缽化緣。當時,佛陀還有跟祂一起修行的比丘們,他們吃飯就是靠這樣的方式,是去乞討的。

  

  乞食的方式,後來到了中國,雖然還有這樣子的形式,但是我們的修行者,已經不是靠乞食維生。主要的生活、吃飯是靠自己耕種,就是叢林製度了。雖然還是留有一個乞食儀式,但是這已經不是出家人生活的主要方式。但是在佛陀那個時候,祂主要就是靠乞食過日子的,乞不到食物,就沒有飯吃,就會餓肚子的。他們自己不去煮飯、種田,不做這樣子的事情。乞食,是佛陀留下的一個生活典範。是有意義的。關于乞食的意義,我們如有時間再另做說明。

  

  「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」,就按照次序的去乞食。他們有規矩的,按照規矩來次第乞食,讓人家供養食物給他。接著「還至本處」,乞食完畢就回到祇樹給孤獨園;「飯食訖」,把托缽化緣來的食物,吃完。他們托缽化緣,是人家供養什麼,祂就吃什麼,並沒有限定是葷是素,是葷、素不拘的。「飯食訖,收衣缽」,吃完飯把衣服和缽都收好;「洗足已」再洗腳;「敷座而坐」把座位鋪好,坐在座位上。就是吃飽飯,坐下來,大家准備談話。

  

  「時,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」,這個時候,這麼多大比丘裏面,有一個長老,就是地位更高的須菩提,他是解空第一的修行者;他就在一千兩百多人當中先站起來,他的右肩是露出來的,只有左肩這邊衣服是有衣服遮到,這是比丘他們的服飾。

  

  「右膝著地」,是單腳跪的,不是雙膝著地。很多經典裏面,都提到這個動作,這個動作有一點像是我們看清朝的電影,那些臣子叩跪皇帝「喳!」一下,就像那樣的方式,是右膝著地。

  

  識心想東想西生生滅滅

  

  須菩提就向佛請教問題:「希有,世尊!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他就說:「啊!難得的世尊啊!您是會護念各位菩薩的,也會付囑」就是教導、叮咛諸菩薩的。他先稱贊佛陀,接著說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這個意思。須菩提說有先生、女士們要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「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這裏我們就要先了解,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是什麼?我們現在簡稱這個心,就叫做「菩提心」。

  

  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這麼長的稱呼,指的就是菩提心。因爲那是依照梵音翻譯下來,所以叫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我們現在就簡稱「菩提心」。須菩提說有好多先生、女士們,都想把這個菩提心啓發出來,「應雲何住」應該怎麼住?「雲何降伏其心」怎麼去攝服我們平常的心,才能夠把菩提心啓發出來。他的問題,可以說就是在問如何啓發菩提心;如何去住,能夠做到這個菩提心?如何把我們平常的、不好的心攝服,然後我們的菩提心才能夠生出來。他等于就是問了這樣的問題。

  

  第一個,我們先要讓大家能夠了解,什麼是菩提心?還有我們所謂的,一般我們說「不是菩提心」的那個心,又是什麼心?這裏先要跟各位講的,就是心的種類。心,我們可以大致分成兩類;一類就是所謂的生滅心,另外一類就是不生不滅心。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稱,我們說,一類是分別心,一類是無分別心。我們也可以說,一類就叫識心,另外一個就叫菩提心。不同的說法,只是不同的名稱而已,指的都是一樣的。各種不同的名稱,指的就是兩類,心就是分爲兩類。大家比較容易懂的,還是從生滅心和不生不滅心來分類,大家容易有體會。

  

  這兩類心,第一類,我們一定知道的,就是生滅心。所謂生滅心,就是念頭一下有、一下沒有;這個時候有,等一會兒又忘掉了;現在想它,等一下又不想了;心念是會生起來,也會消失;這樣子的心,就是生滅心。各位對于什麼是生滅心一定知道,每一個人都知道,你現在覺得你有什麼心,那個就是生滅心。所有你想的,比如說,我想賺錢;現在經濟不好,我想找一個職業;我失業了怎麼辦;但你也不會一直在想如何賺錢,你想一想也會累,也就不想了,或者改成想別的事:我要吃飯、我要睡覺了,諸如此類一會兒想一會不想,想這個又想那個的狀況,就是生滅心。

  

  菩提心不生不滅無分別

  

  你知道的心,大概都是生滅心,也就是分別心,也就是識心。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心,就是不生不滅心。這個通常我們不太會知道,但是它在那裏,它一直在的。但這個不生不滅心,你怎麼知道有它呢?你是要自己去找的。你有一個心,它一直在那裏,從來沒有消失過,也從來沒有生出來。

  

  它早就在那裏,沒有消失過。有這麼一個心,你要去體會。你去找也不見得找得到,就是要去體會它,這個就是不生不滅心。這個不生不滅心,我們通常都無法掌握,我們知道的都是生滅;那個不生不滅,就很難找,體會不到。所以需要去啓發它,啓發出來了,我們就知道了。我們要啓發的這一個不生不滅心,就是《金剛經》裏面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就是要啓發這一個。它一直在那裏,這個心是不滅的;它早就在那裏,無所謂生,也沒有生;它是不生不滅。

  

  這一個心,既然是不滅,意思就是這個心是不會死的。而那個生滅心,是會死的,它會滅,就是會死、會消失的。所以這個菩提心,就是不會死的那個心。要知道這個不生不滅心不容易呀!所以當時,須菩提就問世尊:「這個心要怎麼樣可以啓發?我們好多先生、女士,都想要啓發,該怎麼啓發?」他就是問佛陀這個問題。

  

  佛言:「善哉善哉!須菩提!如汝所說: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」你問的好啊,須菩提呀!就像你所說的,如來是很善于護念菩薩,善于付囑菩薩的;那麼你就好好聽我爲你說。祂就說了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各位先生、女士啊,想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該是這樣子去安住,這樣子去攝服其心的,我接下來就要爲你講。須菩提就說:「唯然,世尊!願樂欲聞。」當然啦,世尊啊!很高興能夠聽講。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」,佛就告訴須菩提,這邊就是重要的佛的開示了。「諸菩薩摩诃薩,應…
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