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是降伏其心!」菩薩們啊!各位大菩薩們啊!應該這樣子來攝服其心。怎麼攝服呢?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;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」要怎麼樣去攝服其心呢?就是所有一切的衆生,包括哪些呢?包括卵生的,就像雞、鳥、蛇,它們都是生蛋的,由蛋來生出來的;若胎生,就像哺乳類動物、人類,是胎生的。若濕生,是在潮濕的環境裏面生出來的,像細菌。若化生,若化生是什麼呢?就好像天人,他們一想就出來了,沒有經過卵、胎、濕,這些都沒有;想在那裏出來,就出現,一化,就出來了。

  

  這樣子就有四類了,這四類衆生以外,還包括「有想」,會想的;我們人會想,天上也有一個天,叫做有想天,他們就是有想,什麼都用想的就可以了。「若有色」,是有形象的,就像色界天的天衆;「若無色」就是無色界天的衆生,那是沒有形象的;再來「若有想」那是有想的;「若無想」還有一種是不想的、沒有想的;沒有「想」這件事情的。所以有「有想天」、還有一個「無想天」,。還有「若非有想非無想」,就是有一個天,叫做「非想非非想天」,那裏呢,既不是想,也不是不想,還有這樣子的衆生。這一些類型,都已經是天界的了,總共有九類衆生。

  

  這裏的一切衆生之類,包括很多,各種形式的生命,全部都包含了。不像我們,以爲看到人才算是衆生,其他的都不算了。這裏不是,連細菌、微生物都是,只要有生命的都是。而且天界的,我們看都看不見、根本沒有形象的,只要他有生命,那就是衆生之類,都包含在裏面。

  

  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衆生,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我都讓他進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那我們先就要講涅槃是什麼?我們用這個「涅槃」,當然它的含意相當的多啦,也很深的。但是我們爲了方便,讓大家很快的了解,涅槃是什麼呢?就是世尊成佛的時候,祂所達到的境界,就是涅槃。也就是修行者達到的最高、最成功的境界;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辦完成了、成功了、都做好了,那麼才叫做涅槃。也就是最圓滿的程度,最圓滿的那一個境界,就是涅槃的境界。

  

  那麼大家可能會想:「喔!那只是一個境界,可能不是真實的,是我們心中想想而已。」不是,是真實的;你達到的話,那是真實的。修行者修成佛的時候,就是會達到那個境界,叫做涅槃境界。這樣子的一個涅槃境界,就是佛的世界。當然也就是所有衆生的問題,都完全解決了的那一個境界、那個世界就是涅槃。

  

  涅槃又有兩種,一種是有余涅槃,就是把生死的因解掉了;無余涅槃,是把生死的因,與生死的果,全部都解掉了。所以無余涅槃是最高的境界,就是真的全部都解掉了。所以祂就說:「我呢,要讓所有的衆生,都達到最高的、佛的境界。」意思就是這樣。要讓衆生都達到最高的、佛的境界,那就是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的意思。

  

  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度

  

  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,這樣子也都度了無量、無數、無邊衆生,數不清的衆生,祂都把他度了;接下來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其實沒有衆生被度。最困難的就是這個地方。前面當然都好懂,最困難的呢,就是度了無量、無邊衆生,其實沒度。那大家就想,那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?祂既不是有度,也不是沒度。我們先再看下去,再來讓大家了解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爲什麼要這麼說呢?因爲祂也知道,講到這裏大家就聽不懂了。怎麼回事?到底有度還是沒度啊?「何以故?」爲什麼呢,須菩提啊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爲什麼這樣呢?因爲啊,菩薩不可以有相。當然,世尊講的更清楚,四種相都不可以有,意思就是不可以有相。哪四種相呢?就是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都不可以有;簡單來講,就是不可以有相。若有相呢,就「即非菩薩」,就不是菩薩了。這裏又是很困難了,到底在說什麼?這裏真的是不好懂,如果這個地方我們都了解了,整部《金剛經》就解掉了。

  

  現在我試著讓大家了解這一段的意思。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」這個我們就不講了,就是很多衆生,各種形式的、所有一切就是了。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這個大家剛才也應該知道了,就是;祂都讓衆生達到最高的、佛的境界,這個也可以理解。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這個就困難了;度了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衆生,而其實沒有度;爲什麼要這麼說呢?爲什麼是這樣呢?因爲菩薩不可以有相。

  

  好,我們就來了解一下,我們度了無量、無邊的衆生,這樣一句話,就是有相;我們度了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包括卵生、胎生等等,這就是有相。所謂有相呢,就是你心中有一個很清楚的輪廓,有一個很清楚的圖像,你心中有一個很清楚的picture,那就是相。所以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說得很清楚啊,要度很多、很多衆生,你很清楚啊。當你很清楚的時候,就是有相,就是有形象,有一個很清楚的picture。

  

  「實無衆生得度者」又是怎麼樣呢?也很清楚啊,一個衆生都沒有度,你也很清楚啊,也有相啊!而現在呢,要把這兩個相擺在一起,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,跟一個都沒有度,相等了;度了無量、無數、無邊的衆生,就是沒有度衆生。度無量、無邊衆生,跟一個衆生都沒有度,是不是這兩個都是相?但是是相反的,對不對?是兩個相反的相,你都很清楚,而這兩個相是相反的。祂呢,就要把這兩個相反的相連起來。

  

 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不懂了?「咦?這個在講什麼東西啊?」你就會問,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?祂好像又度了,又好像沒有度;沒有度,又度了;這是什麼呢?你心裏面是不是就覺得不清楚了,對不對?你會覺得「到底是什麼啊?」你不清楚啊。這個不清楚的狀況,就是無相。

  

  所以祂就告訴你,「何以故」爲什麼呢?因爲有相不是菩薩啊,所以要告訴你一個無相的,要做到無相,那才是菩薩啊。什麼時候就是無相了呢?就是你覺得「咦?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?」也就是無相了,既不是有度也不是沒度。所以祂就告訴你一個無相的狀態。這個無相的狀態,怎麼造成的?就是我們讓兩個「相反的相」相等,這兩個相反的相,我們說它就是同一個。度了很多、很多,就是一個都沒度;這個時候你心裏面,自動的就把兩個相反的相,互相對消。

  

  就好像我賺了一百塊,就是賠了一百塊,就沒錢了,那個錢的相就沒了,就空掉了,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這麼一個作用。所以它的作用,就是讓你離相,讓那個相對消。祂怎麼對的呢?就是拿兩個相反的相,兩個相,還是相哦,但是這兩個相是相反的,放在一起就讓它對消;這樣子的話,就達到了離相的狀態。所以祂就告訴你,若菩薩有相了,就不是菩薩;我們就是要離相、要無相。怎麼達到?就是用對消的方式讓你達到。

  

  世尊說法啓動廣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無相的心

  

  在這一段裏,同時還有另外的含意,這一段祂也是在啓發、在啓動人性。怎麼啓動?首先,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」,這一段啓發了我們的廣大心,把你的廣大心開動。我們人的心量大概都沒有那麼大,講到「所有一切衆生」,一般想到的大概都是只包括我認識的,我不認識的都不算;或者我喜歡的才算,我不喜歡的都不算;這樣都是很小的心量。但這裏不是啊,祂告訴你,連什麼濕生、化生之類都算進去,是無量無邊的心量,這就是啓動了我們的廣大心。

  

  第二,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這就是啓動了第一心;凡事都要做到第一、最好,救人也要救到最好,度人,也要把度到無余涅槃,就是達到最高、最高的境界,達到極致、頂點,就是第一。這也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,上述「廣大」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,這裏要做到「第一」也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。

  

  接下來,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這又是什麼心呢?我們也可以說它是離相的心。我的師父說,這個心叫做常心,這個就是恒常不變的心;它是離相的心,也是常心。常心的意思,就是跟無常相對的,所以常的意思是什麼?永恒不變。永恒不變是什麼?就是不生不滅!這就是不生不滅心,這同樣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,就把我們那個常、不生不滅的特質啓動了。

  

  再來,這裏還啓動了一個心,就是「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是無相的心。無相的心是什麼?是不顛倒;有相,就是顛倒心。所以祂把菩提心的四種特質都啓動了。那麼現在,它的不顛倒是要無相的,有相,就不是。這一點大家就要注意了,當你覺得很清楚明白的時候,是什麼呢?就是顛倒的時候,當你在問「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?」那個時候就是不顛倒。我們要啓發的那個菩提心,就是這個呀!這個就是無相的心。

  

  這裏特別說到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要解釋很清楚的話也不容易,簡單來說,我相就是我自己;人相就是別人的自己,別人就是人相。衆生相是什麼呢?以前的解釋都是說很多人;這裏不是,這裏的衆生相是所有的一切衆生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團體、組織,或者國家、一個民族,或者是一個物種,那個都是衆生相。像我們有些學校,比如說清華大學的,他們就常常自稱「我們是清華人」,臺灣大學他們就說「我們是臺大人」,這個「清華人」、「…

《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之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