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一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是降伏其心!」菩萨们啊!各位大菩萨们啊!应该这样子来摄服其心。怎么摄服呢?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;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」要怎么样去摄服其心呢?就是所有一切的众生,包括哪些呢?包括卵生的,就像鸡、鸟、蛇,它们都是生蛋的,由蛋来生出来的;若胎生,就像哺乳类动物、人类,是胎生的。若湿生,是在潮湿的环境里面生出来的,像细菌。若化生,若化生是什么呢?就好像天人,他们一想就出来了,没有经过卵、胎、湿,这些都没有;想在那里出来,就出现,一化,就出来了。

  

  这样子就有四类了,这四类众生以外,还包括「有想」,会想的;我们人会想,天上也有一个天,叫做有想天,他们就是有想,什么都用想的就可以了。「若有色」,是有形象的,就像色界天的天众;「若无色」就是无色界天的众生,那是没有形象的;再来「若有想」那是有想的;「若无想」还有一种是不想的、没有想的;没有「想」这件事情的。所以有「有想天」、还有一个「无想天」,。还有「若非有想非无想」,就是有一个天,叫做「非想非非想天」,那里呢,既不是想,也不是不想,还有这样子的众生。这一些类型,都已经是天界的了,总共有九类众生。

  

  这里的一切众生之类,包括很多,各种形式的生命,全部都包含了。不像我们,以为看到人才算是众生,其他的都不算了。这里不是,连细菌、微生物都是,只要有生命的都是。而且天界的,我们看都看不见、根本没有形象的,只要他有生命,那就是众生之类,都包含在里面。

  

  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众生,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我都让他进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那我们先就要讲涅槃是什么?我们用这个「涅槃」,当然它的含意相当的多啦,也很深的。但是我们为了方便,让大家很快的了解,涅槃是什么呢?就是世尊成佛的时候,祂所达到的境界,就是涅槃。也就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、最成功的境界;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办完成了、成功了、都做好了,那么才叫做涅槃。也就是最圆满的程度,最圆满的那一个境界,就是涅槃的境界。

  

  那么大家可能会想:「喔!那只是一个境界,可能不是真实的,是我们心中想想而已。」不是,是真实的;你达到的话,那是真实的。修行者修成佛的时候,就是会达到那个境界,叫做涅槃境界。这样子的一个涅槃境界,就是佛的世界。当然也就是所有众生的问题,都完全解决了的那一个境界、那个世界就是涅槃。

  

  涅槃又有两种,一种是有余涅槃,就是把生死的因解掉了;无余涅槃,是把生死的因,与生死的果,全部都解掉了。所以无余涅槃是最高的境界,就是真的全部都解掉了。所以祂就说:「我呢,要让所有的众生,都达到最高的、佛的境界。」意思就是这样。要让众生都达到最高的、佛的境界,那就是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的意思。

  

  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度

  

  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,这样子也都度了无量、无数、无边众生,数不清的众生,祂都把他度了;接下来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其实没有众生被度。最困难的就是这个地方。前面当然都好懂,最困难的呢,就是度了无量、无边众生,其实没度。那大家就想,那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?祂既不是有度,也不是没度。我们先再看下去,再来让大家了解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因为祂也知道,讲到这里大家就听不懂了。怎么回事?到底有度还是没度啊?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呢,须菩提啊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」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啊,菩萨不可以有相。当然,世尊讲的更清楚,四种相都不可以有,意思就是不可以有相。哪四种相呢?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都不可以有;简单来讲,就是不可以有相。若有相呢,就「即非菩萨」,就不是菩萨了。这里又是很困难了,到底在说什么?这里真的是不好懂,如果这个地方我们都了解了,整部《金刚经》就解掉了。

  

  现在我试着让大家了解这一段的意思。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」这个我们就不讲了,就是很多众生,各种形式的、所有一切就是了。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这个大家刚才也应该知道了,就是;祂都让众生达到最高的、佛的境界,这个也可以理解。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这个就困难了;度了这么多、这么多的众生,而其实没有度;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为什么是这样呢?因为菩萨不可以有相。

  

  好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,我们度了无量、无边的众生,这样一句话,就是有相;我们度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包括卵生、胎生等等,这就是有相。所谓有相呢,就是你心中有一个很清楚的轮廓,有一个很清楚的图像,你心中有一个很清楚的picture,那就是相。所以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说得很清楚啊,要度很多、很多众生,你很清楚啊。当你很清楚的时候,就是有相,就是有形象,有一个很清楚的picture。

  

  「实无众生得度者」又是怎么样呢?也很清楚啊,一个众生都没有度,你也很清楚啊,也有相啊!而现在呢,要把这两个相摆在一起,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跟一个都没有度,相等了;度了无量、无数、无边的众生,就是没有度众生。度无量、无边众生,跟一个众生都没有度,是不是这两个都是相?但是是相反的,对不对?是两个相反的相,你都很清楚,而这两个相是相反的。祂呢,就要把这两个相反的相连起来。

  

 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不懂了?「咦?这个在讲什么东西啊?」你就会问,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?祂好像又度了,又好像没有度;没有度,又度了;这是什么呢?你心里面是不是就觉得不清楚了,对不对?你会觉得「到底是什么啊?」你不清楚啊。这个不清楚的状况,就是无相。

  

  所以祂就告诉你,「何以故」为什么呢?因为有相不是菩萨啊,所以要告诉你一个无相的,要做到无相,那才是菩萨啊。什么时候就是无相了呢?就是你觉得「咦?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?」也就是无相了,既不是有度也不是没度。所以祂就告诉你一个无相的状态。这个无相的状态,怎么造成的?就是我们让两个「相反的相」相等,这两个相反的相,我们说它就是同一个。度了很多、很多,就是一个都没度;这个时候你心里面,自动的就把两个相反的相,互相对消。

  

  就好像我赚了一百块,就是赔了一百块,就没钱了,那个钱的相就没了,就空掉了,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这么一个作用。所以它的作用,就是让你离相,让那个相对消。祂怎么对的呢?就是拿两个相反的相,两个相,还是相哦,但是这两个相是相反的,放在一起就让它对消;这样子的话,就达到了离相的状态。所以祂就告诉你,若菩萨有相了,就不是菩萨;我们就是要离相、要无相。怎么达到?就是用对消的方式让你达到。

  

  世尊说法启动广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无相的心

  

  在这一段里,同时还有另外的含意,这一段祂也是在启发、在启动人性。怎么启动?首先,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」,这一段启发了我们的广大心,把你的广大心开动。我们人的心量大概都没有那么大,讲到「所有一切众生」,一般想到的大概都是只包括我认识的,我不认识的都不算;或者我喜欢的才算,我不喜欢的都不算;这样都是很小的心量。但这里不是啊,祂告诉你,连什么湿生、化生之类都算进去,是无量无边的心量,这就是启动了我们的广大心。

  

  第二,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这就是启动了第一心;凡事都要做到第一、最好,救人也要救到最好,度人,也要把度到无余涅槃,就是达到最高、最高的境界,达到极致、顶点,就是第一。这也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,上述「广大」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,这里要做到「第一」也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。

  

  接下来,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这又是什么心呢?我们也可以说它是离相的心。我的师父说,这个心叫做常心,这个就是恒常不变的心;它是离相的心,也是常心。常心的意思,就是跟无常相对的,所以常的意思是什么?永恒不变。永恒不变是什么?就是不生不灭!这就是不生不灭心,这同样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,就把我们那个常、不生不灭的特质启动了。

  

  再来,这里还启动了一个心,就是「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是无相的心。无相的心是什么?是不颠倒;有相,就是颠倒心。所以祂把菩提心的四种特质都启动了。那么现在,它的不颠倒是要无相的,有相,就不是。这一点大家就要注意了,当你觉得很清楚明白的时候,是什么呢?就是颠倒的时候,当你在问「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?」那个时候就是不颠倒。我们要启发的那个菩提心,就是这个呀!这个就是无相的心。

  

  这里特别说到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要解释很清楚的话也不容易,简单来说,我相就是我自己;人相就是别人的自己,别人就是人相。众生相是什么呢?以前的解释都是说很多人;这里不是,这里的众生相是所有的一切众生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团体、组织,或者国家、一个民族,或者是一个物种,那个都是众生相。像我们有些学校,比如说清华大学的,他们就常常自称「我们是清华人」,台湾大学他们就说「我们是台大人」,这个「清华人」、「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