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一

  

圆觉讲座/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1

  时间:2009年2月14日

  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主讲:智崇上师

  纪录:张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羊忆玫

  

  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,欢迎大家来听讲《金刚经》。

  

  《金刚经》是佛法思想的指导原则

  

  《金刚经》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,尤其对中华文化而言。它是禅宗发展很重要的一部经典,内容就是对佛法思想的指导原则;它能够指导我们,在学佛时候的思想。

  

  我先把今天要讲的部份经文念一遍,念完以后再开始讲解。大家手中的这部《金刚经》经文原文前面标示有小小的编号,我从一念到第五。

  

  经文:「1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;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;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  

  2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『希有,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』佛言:『善哉善哉!须菩提!如汝所说: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』『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』

  

  3佛告须菩提:『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;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;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

  

  4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;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;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,可思量不?』『不也, 世尊!』『须菩提!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,可思量不?』『不也,世尊!』『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』

  

  5『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』『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;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。』佛告须菩提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』」

  

  我们刚才把经文念过了,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,一段一段先做文字字义的解说。

  

  「如是我闻」,是什么意思呢?这部经典是阿难尊者把它记下来的。阿难尊者记忆力第一,他有这个能耐,听过就记得。《金刚经》就是凭他的记忆把它写下来的。所以「如是我闻」就是阿难说:「我听过以下的内容。这是我听过的、听到的。」「一时」,就是在某一个时间;「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」,祇树给孤独园就是佛陀居住的地方。「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」他们聚集了一千二百五十位的比丘,跟佛在一起。

  

  「尔时」,就是那个时候;「世尊食时」到吃饭时间了,就是快接近中午的时候。「着衣持钵」,就把衣服穿好,拿了钵;「入舍卫大城乞食」,就到舍卫大城城里面,去做什么呢?乞食。乞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托钵化缘。当时,佛陀还有跟祂一起修行的比丘们,他们吃饭就是靠这样的方式,是去乞讨的。

  

  乞食的方式,后来到了中国,虽然还有这样子的形式,但是我们的修行者,已经不是靠乞食维生。主要的生活、吃饭是靠自己耕种,就是丛林制度了。虽然还是留有一个乞食仪式,但是这已经不是出家人生活的主要方式。但是在佛陀那个时候,祂主要就是靠乞食过日子的,乞不到食物,就没有饭吃,就会饿肚子的。他们自己不去煮饭、种田,不做这样子的事情。乞食,是佛陀留下的一个生活典范。是有意义的。关于乞食的意义,我们如有时间再另做说明。

  

  「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」,就按照次序的去乞食。他们有规矩的,按照规矩来次第乞食,让人家供养食物给他。接着「还至本处」,乞食完毕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;「饭食讫」,把托钵化缘来的食物,吃完。他们托钵化缘,是人家供养什么,祂就吃什么,并没有限定是荤是素,是荤、素不拘的。「饭食讫,收衣钵」,吃完饭把衣服和钵都收好;「洗足已」再洗脚;「敷座而坐」把座位铺好,坐在座位上。就是吃饱饭,坐下来,大家准备谈话。

  

  「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」,这个时候,这么多大比丘里面,有一个长老,就是地位更高的须菩提,他是解空第一的修行者;他就在一千两百多人当中先站起来,他的右肩是露出来的,只有左肩这边衣服是有衣服遮到,这是比丘他们的服饰。

  

  「右膝着地」,是单脚跪的,不是双膝着地。很多经典里面,都提到这个动作,这个动作有一点像是我们看清朝的电影,那些臣子叩跪皇帝「喳!」一下,就像那样的方式,是右膝着地。

  

  识心想东想西生生灭灭

  

  须菩提就向佛请教问题:「希有,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他就说:「啊!难得的世尊啊!您是会护念各位菩萨的,也会付嘱」就是教导、叮咛诸菩萨的。他先称赞佛陀,接着说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这个意思。须菩提说有先生、女士们要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「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这里我们就要先了解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是什么?我们现在简称这个心,就叫做「菩提心」。

  

  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这么长的称呼,指的就是菩提心。因为那是依照梵音翻译下来,所以叫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我们现在就简称「菩提心」。须菩提说有好多先生、女士们,都想把这个菩提心启发出来,「应云何住」应该怎么住?「云何降伏其心」怎么去摄服我们平常的心,才能够把菩提心启发出来。他的问题,可以说就是在问如何启发菩提心;如何去住,能够做到这个菩提心?如何把我们平常的、不好的心摄服,然后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够生出来。他等于就是问了这样的问题。

  

  第一个,我们先要让大家能够了解,什么是菩提心?还有我们所谓的,一般我们说「不是菩提心」的那个心,又是什么心?这里先要跟各位讲的,就是心的种类。心,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两类;一类就是所谓的生灭心,另外一类就是不生不灭心。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称,我们说,一类是分别心,一类是无分别心。我们也可以说,一类就叫识心,另外一个就叫菩提心。不同的说法,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,指的都是一样的。各种不同的名称,指的就是两类,心就是分为两类。大家比较容易懂的,还是从生灭心和不生不灭心来分类,大家容易有体会。

  

  这两类心,第一类,我们一定知道的,就是生灭心。所谓生灭心,就是念头一下有、一下没有;这个时候有,等一会儿又忘掉了;现在想它,等一下又不想了;心念是会生起来,也会消失;这样子的心,就是生灭心。各位对于什么是生灭心一定知道,每一个人都知道,你现在觉得你有什么心,那个就是生灭心。所有你想的,比如说,我想赚钱;现在经济不好,我想找一个职业;我失业了怎么办;但你也不会一直在想如何赚钱,你想一想也会累,也就不想了,或者改成想别的事:我要吃饭、我要睡觉了,诸如此类一会儿想一会不想,想这个又想那个的状况,就是生灭心。

  

  菩提心不生不灭无分别

  

  你知道的心,大概都是生灭心,也就是分别心,也就是识心。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心,就是不生不灭心。这个通常我们不太会知道,但是它在那里,它一直在的。但这个不生不灭心,你怎么知道有它呢?你是要自己去找的。你有一个心,它一直在那里,从来没有消失过,也从来没有生出来。

  

  它早就在那里,没有消失过。有这么一个心,你要去体会。你去找也不见得找得到,就是要去体会它,这个就是不生不灭心。这个不生不灭心,我们通常都无法掌握,我们知道的都是生灭;那个不生不灭,就很难找,体会不到。所以需要去启发它,启发出来了,我们就知道了。我们要启发的这一个不生不灭心,就是《金刚经》里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就是要启发这一个。它一直在那里,这个心是不灭的;它早就在那里,无所谓生,也没有生;它是不生不灭。

  

  这一个心,既然是不灭,意思就是这个心是不会死的。而那个生灭心,是会死的,它会灭,就是会死、会消失的。所以这个菩提心,就是不会死的那个心。要知道这个不生不灭心不容易呀!所以当时,须菩提就问世尊:「这个心要怎么样可以启发?我们好多先生、女士,都想要启发,该怎么启发?」他就是问佛陀这个问题。

  

  佛言:「善哉善哉!须菩提!如汝所说: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」你问的好啊,须菩提呀!就像你所说的,如来是很善于护念菩萨,善于付嘱菩萨的;那么你就好好听我为你说。祂就说了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各位先生、女士啊,想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该是这样子去安住,这样子去摄服其心的,我接下来就要为你讲。须菩提就说:「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」当然啦,世尊啊!很高兴能够听讲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」,佛就告诉须菩提,这边就是重要的佛的开示了。「诸菩萨摩诃萨,应…

《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之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