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成就智慧。喻若日光滅一切暗。無余罪也。』」佛就告訴他說:「我前面跟你說過了,當日光一出來,所有的黑暗都消滅了,對不對?」那個波斯匿王,當然就說:「對啊!光是一個燈火的光都能夠滅暗,何況日光的力量」。
佛就告訴他:「今王福德,你的那個福德啊,因爲你有福德,所以就聞佛說法,你就聽我說法,就能夠成就智慧;就像日光滅一切暗,所以你就沒有罪了。雖然你做了這些事情,你做了你父親一樣的事情,但是你遇到了像我這樣子的善知識,教你佛法了,你就有了智慧。智慧一出,所有的罪都滅了;就等于日光一出,就把所有的黑暗都消滅了一樣。」所以,做這些壞事,什麼時候也可以沒有罪呢?就是跟著佛修行。你跟著佛修行,所做的壞事就可以滅。但是要修得有般若智啊!如果你還沒修到般若智,日光還是不能出來,也是沒有用的。祂說的日光,就是你這麼一修了以後,你的般若智慧出來了,那這些罪都會被消掉。
「王白佛言。我父所事。婆羅門師。精進智慧。修習苦行。爲求福故。不惜身命。或有投岩。五熱炙身。或斷飲食。求生梵天。或大積薪。生自燒身。或有翹腳。張口向日。或于高樹。以繩系腳。而自倒懸。或臥刺棘。抱石
胸。有如是等種種苦行。苦行之功。福德因緣。歸何所耶。」我想波斯匿王問這個問題,就是他當時所遇到的事情,他心中還有的疑問。
他說:「像我父親都是拜那些婆羅門師的,他們也是精進有智慧的,他們也修苦行,他們爲了求福,也不惜生命、很努力的去做。他們在做的時候,常常有投岩,就是從懸崖上跳下去。五熱炙身,用燙的東西來,譬如說,一個鐵棒燒紅了來炙身。或者斷飲食,爲了求生梵天。或者把材薪堆起來,自己點火自焚。還有翹腳、張口,把腳翹起來;張口對著太陽,修這種苦行。或者在一個很高的樹上,把自己的腳拴起來,倒吊在那裏。或者睡臥在有刺的荊棘上面,或者抱著石頭一直捶胸。修這種種的苦行。
他們的苦行之功、他們的福德因緣又怎麼樣?愈問愈多了。他問的這些,我們在經典上就也看到過,當時的婆羅門是這麼修的。開始的時候,佛陀也跟他們修過一陣子;後來祂知道這個沒有用,所以就脫離了。這個時候,佛就回答他了:「這個我就跟你講過啦,『行苦苦報。行樂樂報』。你們這麼苦修,就得苦報;你們行樂,就得樂報嘛!你能得什麼報,是看你怎麼做,就得什麼報。苦修就得苦報,你行樂就得樂報。」
「王言世尊。製諸弟子。令持禁戒。非爲苦耶。夫人饑時。不即得食。煩惱橫起。忿怒隆盛。不自覺識。起瞋懷害。殺修迦羅。如斯之事。累世受苦。豈非惡也。」波斯匿王的疑問還滿多的,他說:「世尊!您規定了一些戒律,要您的弟子守那些戒律,不是爲了修苦行嗎?人餓的時候,得不到食物,煩惱就起來了,瞋恨心也不自覺地就起來了,而且起了殺害的心,就像我想要殺我的廚子修迦羅。這樣子的事情就會發生,事情一發生,累世就要受苦,這樣不是惡嗎?」
「佛告王曰。吾前所以製中前食者。爲諸比丘。舍外道法。于我法中。出家爲道。先習苦行。饑餓心故。得諸弟子。肥美飲食。貪食過飽。食不消故。則致衆病。是故製食。非爲饑苦。求福德也。又節食者。見諸比丘。縱橫乞食。無有晝夜。食無時節。爲諸外道之所譏責。而作是言。瞿昙沙門。自言道精。何以不如外道法也。是故節食。非于饑苦。而求福也。以要言之。所製禁戒。正爲癡人無方便慧。非爲智人知時宜也。如我前說。般若智慧。即是解脫。智者所受。聖所行處。王聞是已。益加歡喜。更起恭敬。爲佛作禮。一切大衆。皆亦如是。」
佛就告訴波斯匿王:「我前面之所以會製定過午不食,『製中前食』就是在中午以前可以食,中午以後就不行了,過午不食。『爲諸比丘。舍外道法。于我法中。出家爲道。先習苦行。饑餓心故。』先這麼做,就是讓你修一點點苦行,中午以後,你就要忍一下饑餓。我們有些弟子,吃得太好了,食物也不消化,就會得病,所以才要製食的。『非爲饑苦,求福德也。』不是爲了像外道那樣子,忍受饑餓這個苦,想要得到福報。」佛陀是不相信這樣子的,外道才是這樣,好像我忍受一個苦,我就可以得到一個福。佛是認爲,你去行苦,就得苦報;你去行樂,就得樂報。所以你去修苦行只能得到苦報,並不會得到福報。
爲什麼又要他們節食,過午不食呢?因爲看到那些比丘到處乞食,從早上到晚上,一天到晚在乞食,沒有晝夜之分,吃東西也沒有時節之分,被外道所笑。外道就說:「唉呀!你們沙門啊,自己以爲自己的道修得好,你們還不如我們。你說我們是外道,你還不如我們外道呀!」所以要他們節食,過午不食。這個過午不食,不是爲了饑苦而求福也。
這樣子的規則、禁戒、戒律是爲了笨人而設的;因爲那個愚笨的人,他沒有智慧,沒有方便慧。這個規定、戒律是死的規定,爲什麼會要設這麼一個死的規定?因爲有人是沒有智慧的,你跟他一講活的,他就亂搞;只好跟他講死規定,那他還可以做、還可以修。這個不是爲了有智慧的人而說的,有智慧的人,不需要這樣子的死規定,他們自己知道,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。有了智慧,他就解脫了,不需要這一些禁戒,他們怎麼做?就是「聖所行爲」。
大王聽完了以後,他心中所有的疑惑都解了,也把他心中的疑惑都問了。我想,他問的應該是很滿意了,都給他解答了。他的問題,其實是我們很多人都想問的;很多人如果有機會,都會要這樣子問的。不過他的運氣也真的很好,遇到了佛陀,佛陀給他的回答,都淺顯易懂、清楚明白。
這個時候,波斯匿王就跟釋迦牟尼佛說:「我們聽了這麼多佛所說的、這麼好的因緣法,把我們很多疑問都解了;就好像太陽一出來,把所有的黑暗都消除了,使得大家看到一片光明,所有的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。這樣的佛恩,我們要怎麼報答呢?我們應該做什麼供養,或者做什麼樣的設施,才能報答世尊您所講這麼好的經文呢?」
佛就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現在所教的甘露法,給你們的功德,你們是很難回報的。假如有人以恒沙劫,就是無量的時間;盡心的奉祀佛法,以及供養傳播佛法的聖者,供養他們一切食衣住行,還有他們所需要的醫藥。做了這麼長時間、這麼多的供養,所建立的福德多不多?」波斯匿王說:「很多,多到不可稱量,已經算不出來了。」佛就告訴波斯匿王:「這樣的甘露法所提供的功德,精妙難量,是很難測量的。祂在細的部分、粗的部分,都能夠幫助你。不是天界或世間的人,用他們的福德力量能夠回報的,你做再多的回報都回報不了的。
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回報,就是你以慈悲的心,自己來修習佛所教的這些甘露法;了解、修成了之後,再把你所會的、所了解的,拿來轉教給其他的人,也讓這些人能夠有信心來學,也成就了;然後再輾轉的教出去。當然條件是你要真的修,修對、修好、修成了。而不是你也不懂、糊裏糊塗的,也沒有修好;那個就不算了。必須是你會了、你了解了、你通達了,把你所會的,再轉教其他的人,其他的人也能夠再轉教下去,那麼這個狀況就沒有窮盡了,這樣就能達到無量。
這個狀況,就好像以一個燈去點燃無量的燈,一燈燃無量燈;這樣子做就是報了師徒的恩,報了佛陀的恩。你這樣子來報,等于是你自己得到解脫,學好了,再運用你的智慧,來幫助衆生解脫。這樣不僅僅是報了師恩,報了釋迦牟尼佛的恩,也報了叁世諸佛、所有一切佛的恩,這樣子的報恩是最大的。如果用你世間的作爲,以人的功德、福德來報恩,是報不完的;因爲你太渺小了、福德太少了,唯有照佛所講的方式來報,才能夠報得了,才是真正的報恩。」
這時候,波斯匿王又說了,希望佛陀能夠講一講,像這樣子自己學會、修好、解脫了,再輾轉把佛法教給其他衆生,讓他們也能這樣子做;然後他們還有能力,再讓其他的衆生又再學會,一直不斷地這樣傳下去。這樣子做能夠得到什麼福報呢?
釋迦佛就說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從師聞法,一句一義,展轉教化,乃至一人,未信令信,未解令解,如是功德無量無邊,非是凡夫所能知也。」喔,他這樣子做,得到的福報多到什麼程度?多到你完全不會了解,凡夫沒有辦法了解。「大王,假使有人,」祂就舉一個例子:「于千歲中」在一千年當中,「飲食醫藥,上妙衣服,供養恭敬佛法聖衆。」他從飲食、醫藥、還有衣服,一直供養佛教的修行者、聖者,「那麼他的福多不多呢?」
波斯匿王說:「很多,多到不可稱量。」佛又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從師聞說諸佛正教,展轉教化,乃至一人,令其信解;其所得福複過于彼。」你只要教人的話,你得到的福德,比那個在一千年裏面,做了那麼多供養的人還要多;而且多的超過千萬億倍。爲什麼呢?「法化之功,應無量故。」法化,就是用法來教化的這個功德,是沒有限量的,是無量的。
這裏我們剩下最後的一段,就是告訴你怎麼報恩,怎麼做才能真正的報恩。講到這裏,我對大家有一個限製,說不可以去教人,這個事情就被阻止啦。現在我們來把這個事情再說一下。如果我教你的法,你修成了是可以教人,之所以不能教人,因爲你沒有修成,沒有修成的話是不能教人的。因爲現在我所知道,沒有人修成,所以就不能教。有些人,他以爲自己修成了就去教人,一教人就出毛病。據我所了解的,還沒有人修成,所以我做出這樣子的規定。如果你修成了,我是會要你教人的,這個時候才能夠教人。
什麼樣子叫做修成了呢?修成還是沒有修成,怎麼去鑒別?我現在的了解,你們應該還…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