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(五)
时间:2011年08月13日、8月25日
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主讲:智崇上师
纪录:张春美、周雅容
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好,我们翻到132页,我先把经文念一下:
「王白佛言:『如佛所说。十方贤圣明达众生。因缘果报者。我父先王。奉事外道。随持禁戒。绝于酒肉五辛
蒜。供养梵天。日月水火。常行布施。求梵天福。年年常用千头乳牛。施婆罗门。计四十年。四万头牛。诸婆罗门。食其乳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等味。如斯功德。生何天也。愿佛垂哀分别教示。令诸行者普得闻知。』」
前面,波斯匿王听了很多佛的开导,他的心开始了解,也开始喜欢了;本来坐都坐不住的,结果愈听愈有味道。当时他自己、他儿子,还有他的皇后,有关的问题,佛都帮他解答了。人心都是一样的啦!接着他最关心的人就是父亲,所以就要问他父亲的事情。其实这样的演变过程,是很人性化的;我们现在也是这样,你去跟哪一个人学,学了之后很开心,你身旁人的问题也都问了,最后你总会问到,我的父母亲现在怎么样?这里就是在问这种事。
他说:「像佛您所说的,十方贤圣都是很了解众生的,因缘果报你们也都看得清清楚楚。那么我的父亲他怎么样了?」他的父亲就是「奉事外道」,意思就是没有来学佛。为什么没有来学佛?佛陀那时候还没有出来教化嘛!所以他当然奉事的是外道,「随持禁戒」随着外道守一些戒律。不吃酒肉、五辛,而且供养梵天,也供养日月水火,常常布施,希望得到生梵天的福报。「年年常用千头乳牛布施给婆罗门」,这样子做了多久呢?四十年。供养了四万头乳牛。那些婆罗门就吃这些乳牛的牛奶、乳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。醍醐是带有酒味的、用牛奶做的食物,婆罗门就吃这些。
他做了「如斯功德,生何天也」,就是要佛陀帮他看,看他父亲的因缘,生到哪一个天?「愿佛垂哀分别教示」希望佛能够讲出来,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知道。我相信,他在这样问的时候,是问他父亲上到什么天?依照佛陀前面说话的那个方式,面对波斯匿王,祂说什么都是顺着波斯匿王,都说些好的。这一回你看祂的回答是什么。
「佛告王曰,前王果报,今在地狱。」不但没有在天,现在在地狱,很不给波斯匿王面子。我想,如果这个问题,在波斯匿王不怎么相信佛法的时候,比如这一部经开始的时候,他还坐不住、还不接受佛法时,佛绝对不会这样讲。现在会这样讲,就是告诉他真的,不跟他掩饰了。如果一开头波斯匿王还不怎么接受佛法的时候,佛陀不会把这个真相告诉他的。祂现在回答的就是真的了,也不是在吓唬他。因为祂知道,波斯匿王能够接受这个真相。如果他还不能接受这个真相的时候就告诉他:「啊!你的父亲在地狱。」他可能会说:「啊!你懂什么?你在乱讲什么?」于是就讲不下去了,就不会有结果了。
这一点,我就回想到达摩跟梁惠王在对话的时候,梁惠王说:「我盖了那么多的寺庙,有什么功德?」达摩说:「了无功德。」话不投机,就讲不下去,就结束了。看样子,达摩有一点像我这种,不懂人情世故的状况。如果是佛陀,绝对不会这样做。我们后代看到这样,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:「喔!达摩好高明,梁惠王程度很低。」我现在对这个的解读是:「达摩不通人情世故。」看法不一样了。
现在你看,佛陀就告诉波斯匿王说:「你的父亲,今在地狱。」很不给面子。祂现在可以这么说,是因为祂知道波斯匿王已经接受佛法了,对佛法已经有信心了,所以才会这么说的。「所以者何。」祂说:「为什么他是在地狱呢?唉!因为他没有遇到像我这样的善知识,如果他遇到像我这样的善知识,他做了这样子的布施,就不会下地狱了。」
祂说:「不遇善友,无善方便。」意思就是,他没有遇到像我这样的善知识,虽然他做了功德,他的罪还是不能灭。不过他的罪受完毕以后,他所做的功德,应该享受的福报还是会受,还是会有的。福报和罪报,并不是能够互相抵销一下,福报比较大的就不会受罪,不是这样!你该受的罪还是要受,受完了之后,另外你再享受福报。
一般人修福报、做功德,并不能够跟他的罪报,好像我们把它一加一减就抵销掉,并不能够!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子抵销?要遇到善知识。如果有善知识的话,他就会给你方便,你的福跟你的罪就可以抵销,要遇到善知识才行的。什么样子的人是善知识?他要有正见,有正见的善知识,他就能够以正教来调伏你的心,就能够教你正法。我们所谓的正教就是正法,来调伏你的心。
当然,善知识是要有正见,意思就是没有邪见。怎么样才是有正见?就是能够了解因果。他的见解都合乎三世因果,不会跟因果律相抵触。这里的因果律比较广义一点,是三世的因果律,就是所谓的三世因缘,是时间看得很长的。如果你是违反因果律的话,就是邪见;你的看法都跟因果律抵触、相反,那就是邪见。有一种邪见,就是「非因计因、非果计果」那个不是因,你把它当作是原因;那个不是果,你把它当作那个就是它的果,根本就弄错了。因果都弄错、弄乱了,就是不合因果律,就是邪见。合乎因果的,那就是正见。
有正见的善知识他就会以正法来教导你。教导你做什么?调伏自己的心。教你怎么调伏自己的心,这样就是正法、就是正教。祂就举例了,譬如说要「观无常苦空无我」,经文里面那个「我」应该摆在上面,是「无我」。然后观「十二因缘、缠着生死」,怎么缘着十二因缘,在生死当中纠结在一起。然后再「修四真谛」,也就是一般所说的「四圣谛」。
四圣谛:「见苦、断习、证灭、修道」就是「苦集灭道」。「苦」见苦,就是你能够看见苦。「集」就是累积起来的习气,断习,要断那个累积起来的习气,习就是累集、就是苦集。「灭」证灭,就是证到寂灭,「道」修道,修这一个正道。当时,祂就有教四圣谛,就是要学这个。然后要观「无常、苦空、无我」,然后观「十二因缘缠着生死」这个是观。现在修的话,就是修「四圣谛」,苦集灭道;「行」,行什么呢?「六波罗蜜、四无量心」。这样子就是方便法,这个就是怎么调伏其心的方法。
那么就把「诸根调伏」了。诸根调伏了,就「定慧成就」,定慧成就了「其心正直」,你有定慧了,你的心就会正、会直。心正直了,就「能起精进」,就能够精进。「精进心故,能起戒慎。」就能够守戒,能够谨慎。「戒慎究竟。定慧明了。慧明了故。游诸万行。通达无碍。行无碍故。名为解脱。」
你那样修了以后,就会把心调伏,把心调伏了以后,就有了定慧;有了定慧以后,心就正直,心正直了,你就能够精进。精进了以后,就能够戒慎,守戒谨慎,慎其初念,守戒就审慎其心。当你的定慧成功了,就明白了,「慧明了故」,当你心中的慧,明白了、清楚了,你走到哪里,都通达无碍。就不会东撞西撞,老是撞壁,这样就叫做解脱。「解脱心者。即涅槃也。」你心解脱,就叫做涅槃。能够教你做到这样的,那个就是善知识,能够让你达到解脱,这就是善知识。
接着祂就说了:「所以大王啊!你要知道,『明师善导』就是善知识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。大王你今天遇到我这样子的圣者,这是你前世的因缘福报,才能够遇到我。『闻法信解。复能解人。』你听懂了我讲解的东西,你还能够讲解给别人听。『是故我说。明人难值而不比有。其所生处。族亲蒙庆。是故当修般若智慧。』所以我说,遇到明师是非常难得的,能够生在一个有明师的地方、或者时代,这是你们整族人、整家人的福报。所以要好好来修般若智慧。」
波斯匿王听了以后就说:「闻世尊说。智慧方便。皆已贯心。如世尊说。祸福不同。我先帝大王。有何恶业。受苦报耶。」他还是不甘心,要问到底。我父亲是做了什么坏事,要受到地狱的果报?「佛告王曰。先帝大王有六种罪。何谓六种?一者傲慢妒弊。事无
细。便起鞭罚。不忍辱故。二者贪爱宝货。断事不公。致令天下怀怨恨故。三者游猎嬉戏。苦困人民。伤害众生所爱命故。四者禁闭宫女。不得从意。受大苦故。五者耽着女色。得新厌旧。抚接不平。致怨恨故。六者畏婆罗门。偷食酒肉五辛
蒜。恐被呵责,行诈伪故。是为六事。罪业因缘,生地狱中。」这种事情好像很平常,你看,都要掉地狱的。
第一个,傲慢妒弊,事无
细,一生起气来就拿鞭子打人。二者,喜欢宝货、宝物,评断纠纷的时候,断事不公,让天下的人怀恨在心。第三就是喜欢打猎。打猎的时候劳民伤财,又杀害畜生、动物,伤害众生所爱命故。四者禁闭宫女,不得从意,受大苦故。他那个王宫里面有很多宫女,就关在他的宫里,不让人家出去,让人家受苦。五者耽着女色,得新厌旧。人家的感情他不管,就只满足自己的淫欲而已;至于被他喜欢的对象,他并没有安抚她们的感受。她们心里面就会怨恨。再来就是偷吃了酒肉,又怕被婆罗门骂,就说没有吃,所以都在说谎。这种事情很平常的,后果是下地狱!这样就生地狱中了。
波斯匿王白佛言:「若如是者。佛未出时。弟子亦有如斯之罪。当如之何。修十善行。令得成就无滞碍也。」他就说:「这种事我也有。怎么办呢?」「佛告王曰:『如我先说。日光出时。众冥悉灭。有余暗不。』王曰:『灯火之光。尚能灭暗。况日光明。威势力也。今王福德。闻佛说法…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