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五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能力自我鉴别,没有这个能力。我也没有办法教你们怎么自我鉴别。鉴别的方法是有,但是方法你一用就会出毛病。因为那个方法,你以为你听懂了,事实上你还是不懂的。我现在就先告诉你,方法我可以讲,现在就可以讲。

  

  怎么样子就是修成了?因为我们现在修的就是消业法,现在教给大家的就是《金刚心菩萨念诵法》消业。也教了十善法,那么这两个法,什么样子的状况下就是修成了?简单来讲,就是你把业都消干净了,十善法一做,从此以后再也不造业,那就是修成了。可是你能鉴别吗?你还是没有办法鉴别啊,虽然讲给你听,你实际上还是没有办法鉴别。什么样子叫做业消掉了,怎么鉴别?什么样子叫已经没有业报,已经不再造业了,你怎么知道?你根据什么鉴别?没有这个能力鉴别的。事实上很多事情,已经显示你们没有办法鉴别。因为那个测试一直存在,如果测试都没有过关,怎么会是成功的呢?

  

  我再讲一个方法,更真实一点的鉴别方法。讲《圆觉经》的时候讲到「对境不生」,什么样子的对境?让你大喜悦、感觉好开心的、贪心大悦的那个状况出现了,譬如说,让你中了六合彩、中了乐透、好比说中了两亿,大量的钱就这么砰地一声,掉下来给你了,你会起什么反应?一试就知道了。根据你会起什么反应,就知道你是否能够做到对境不生、贪心不起。还有,譬如你的杀父仇人,不共戴天的仇人跑到你面前来,你能够瞋心不起吗?这就是对境不生。

  

  「贪嗔痴慢妒,对境不生」,那个状况出现在你身上,你这些贪嗔痴慢妒没有起来,完全生不出来;那就算是成功了,业消掉了。这样才是业消了,很好鉴别吗?很难喔!你说那个状况出来的时候,你没有生起那个心,其实你是生了;你已经生出来了,但是你还以为没有生出来,这种状况多的是。

  

 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鉴别,这也是《圆觉经》里面提出来的。你能够把仇人看成跟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不同,做得到吗?不是真的要去做,只是检查一下自己做得到吗?如果你觉得你真的很孝顺、很敬爱父母,当你看到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,你能够看他像你看你的父母一样吗?做得到才算成功了。

  

  不是没有鉴别的方法,但是你真的能做到吗?当你能做到的时候,你所学的法就是成功了,你可以教人。现在也不让你们自己鉴别,你们只要说:「我现在这个状况是不是算可以了?」你来问我,我检查一下,觉得可以了、对了,那就可以用这个法,就可以把你们所会的法辗转教人。但是辗转教人并不是做法师,很多人在辗转教人的时候会想:「我是法师了,我是上师了。」不是哦,就只是辗转教人而已,不要自己自抬身价。「我现在可以教人,所以我是老师。」有这个心理就是不可以,所以我特别规定不可以的。

  

  中国文化是尊师重道的,这个文化的内涵,却让大家养成了一些负面的恶习。尊师重道本来是好的,但是会变成一个阶级,我做老师了,我就高人一等。,因为中国有这个恶习,所以我才会规定不可以教人。佛陀是在印度讲这个经典的,印度没有这个恶习,他们不会认为我教人了,我就比你高一等,所以没有问题。可是弄到中国这个文化内涵里面,它本来是好的,后来就变成有恶习了。为了防止这一点,所以我才会做这样子的预防措施,原因在此。

  

  那么大家会想:「如果我心里没有这个恶习,是不是就可以了?」我本来也这么想,有的人心里并没有这个恶习,虽然他在这个文化当中,但他自己没有这个恶习,是不是就可以了?我后来发现不行,还是不行。为什么?因为你周围的人有呀!你周围的人有,你这么一做以后,周围的人就会把你捧上去;被捧了以后,你也飘飘然,不知不觉还是要中招的。所以只有在你的业障消净,对境不生真做到了,人家捧你也不会受影响,才能去教人。因为你自己里头真的干净了,没有业障了。

  

  人与人之间,人群之间的影响力,你也不得不考虑。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修行,我们其实修的是整体,是一个群体在修的;顾虑到这些问题,所以我才有这个规定。也就是说,你们要使用辗转再教化的这个方式,是要有条件的;当你的业障消除了,你的法修成功了,是可以做的。而且你不做我还要鼓励你做,因为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,但是条件不合的时候是不行的。

  

  好,我们再看到最后一小段。「佛告阿难,如此法教精勤宣化,一切人民其福无量。阿难,我今以此无上妙法,付嘱于汝,宣布教化,过度众生,则为供养一切诸佛。」能够这样子的宣布法化,教导一切众生,这个就是供养一切诸佛,这个是最高的、最好的供养。

  

  阿难叉手白世尊曰:「佛嘱此经,当何名之?」佛告阿难:「此经教者,名《未曾有说因缘经》,当勤修行。」我们这边已经叫做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,原来经文里面,你看祂说的是《未曾有说因缘经》。以前没有说过的因缘经,所以这部经,如果要简称的话,就可以称《因缘经》。只是以前祂没有说过,在这一部经祂才开始说,这部经是佛第一次说因缘。

  

  「尔时波斯匿王、祇陀太子、夫人、后宫四部弟子、释梵诸天、八部龙神、八十万人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。各各发心,向三脱门,礼佛辞退,如法奉行。」好,这部经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。

  

  我们还剩一个多钟头的时间,所以我们把这一部经,前面所讲的部分回顾一下。你们从这一部经里面学到了什么?我自己觉得,我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。从哪里学的呢?就是从经文讲到扇提罗的故事里面学到的。

  

  故事里的扇提罗,在无量劫前原来是五个比丘,在讲这部经的时候,这五个比丘已经变成了波斯匿王皇后的仆人了。这五个仆人,四个就是给皇后抬轿子,还有一个是打扫厕所、清理粪便的。这样子的工作,在印度是由最低的阶级在做的,印度有种姓阶级,最低的一个种姓就在做这种事。

  

  扇提罗的这个故事里面,这五个比丘不怎么会修行、修得不好,没得吃没得喝了,他们就开始动脑筋,把自己装得好像很会修行的样子。就是表面上在修行,但内心没有在修。只是因为没吃没喝了,就想:「我们要怎么样可以混到吃得好一点,过得好一点。」所以就想到装模作样,在山里面弄一个道场,在那里打坐、修行,环境也很清幽,让人家觉得,这五个人一直在那里修行,就被人家注意到了。有人注意了以后,就拿了很多物品来供养他们。

  

  他们只不过这样子啊!混吃混喝一生而已,也没有做什么大坏事,只不过混点东西吃喝而已。后来那个提违,就是皇后的前身,就来供养他们,请他们住在她家的林园里面。这五个比丘有东西吃了,又有更好的地方住了,还不满足,觉得应该还要弄多一点,所以派一个人出去宣传,说有四个比丘在那里修行,他们修得很好。做做广告啦,也没什么大坏事嘛,是不是?所以得到的供养就更多一点。然后他们心里面很得意:「人家都要很辛苦、做很多事才能够混到吃喝,我们都不用努力,就混得那么好。显然我们很聪明,很有智慧,我们是有头脑,有经营能力的。」他们所做的事情就这样而已,实在没有做什么大坏事,怎么会掉到地狱那么久?为什么还要做扇提罗,那么辛苦?

  

  我想,他们混吃混喝了一生,再去辛辛苦苦做苦工偿还一生,不就还完了吗?不行的话就两生嘛,应该还完了。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地狱?三千年前他们做了扇提罗,现在又回到地狱去了。这个事情让我大吃一惊。这个业报啊,原来不是简单可以还完的。我本来以为就像欠钱一样,我欠你一百块,我就还你一百,最多再加一百利息,还你两百总该还完了吧?不是喔,还不完的!这个事情让我大吃一惊。

  

  因为讲这部经,我才发现:怎么他们还不完呢?他们又没有杀人放火,只是骗吃骗喝而已,怎么那么严重?做别的行业骗吃骗喝没那么严重,做比丘来骗吃骗喝,打着修行者的名号骗吃骗喝,这就比较严重了。好吧,就算比较重好了,还十倍也该很够啦,怎么会还到无量劫、无量生,到现在还在还。这件事我真的不懂。

  

  在此也奉劝大家,要骗吃骗喝,做别的行业骗,不要去做修行者。做其他的没有那么严重啦!做修行者来骗吃骗喝,真有这么严重吗?我想也不是这么单纯。要怎么样才可以把这个业报清偿掉?原来是要忏悔,要忏悔才能够还,不是一般的还可以还得了的。喔,这一点让我警觉了。

  

  这个扇提罗有没有忏悔把它还完的机会呢?有。当时波斯匿王的皇后就求释迦佛:「怎么样让他们可以还完?」佛陀就把他们叫来,要教他们怎么把它还完。怎么还?就是教他们赶快来忏悔。可是这个扇提罗不肯,打死都不肯。当时的情景,是因为他们抬轿子,那个轿子上的一个宝珠被偷了,说是他们偷的。他们是抬轿子的人嘛,管理他们的黄门就打他,说是他们偷的。因为这样一件事情才引出来这个故事的。这个时候佛陀要他忏悔,他们心里会想:「我又没有偷珠,我还被打,要我忏悔?没道理!怎么讲都没道理呀!」

  

  他们心里怎么样都不会认为这是合理的,因为他没有办法知道过去无量劫前,他做五比丘时混吃混喝的事情。就算讲给他听,他也听不懂。遇到的现实状况就是:「明明我没有偷啊,我被你们打了,现在还要我忏悔!」他们死也不肯。所以佛陀要他忏悔,就像我们一般人:「唉呀,冤枉啦,怎么要这样子逼我。」那就没办法啦。从这里我们就知道,你真的没办法知道过去世的事情。

  

  我们要知道过去世的事情,那么长远的、无量劫前所发生的事情,很难哪!当事人不会知道的,一般算命的人也不知道;要像佛陀这样子的功力,才能一看就看出来。佛陀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,其他在旁边听的人,皇后、其他的人全都相信了,尤其看到扇提罗那样子的反应,更加相信;但是扇提罗不相信,完全不相…
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