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邪衰。欲求安隐吉,当奉事明者,盲从是得眼,如暗中得烛,开导世间人,如明将无目,是故应舍痴,离慢豪富乐,务学事明者,是名积聚德。」

  

  世尊说完了偈子,又告诉波斯匿王说:「波斯匿王啊,你今天的福德,聪朗博义,皆由前世亲觐明师。」你前世有拜到明师,跟一个明师学。而且「谦苦奉侍,习学所致。」是受到了善知识明师的教导,你今生才有这个福报、福德的。因为这个因缘的关系,让你今生为国王,而你做为国王,智慧明达,陆宜抚接,世间难有。你做得还不错。「是故我说,般若智慧有四种义。」所以我说般若智有四种道理,哪四种道理?这个般若是甘露,般若是良药,般若是桥梁,般若是大船。祂在前面第十五页里讲的,般若就有这四种比喻。「你们想要学三乘修行的话,想学大中小三乘佛法的话,就要学般若智慧;就可以离开三恶八难的苦患,得到人天的快乐果报。总而言之,你要求一切的福德的话,都应该要学智慧方便。」

  

  「如我前面所说的那些例子,像阿逸多王,勤苦习学,智慧力故。后来虽然有失德,接受了人家献给他的一百个美女,然后胡搞所以就失行、失德,堕入了三恶道中。可是他在三恶道中,常识宿命,识宿命故,改恶修善,速得解脱。感致诸天,济接供养,以智慧力为诸天师,以是因缘我说般若有四义。」所以般若智慧是很重要的。但是我们这边的智慧啊,一般人恐怕不知道惭愧、悔过也是一种般若智。有些人博学多闻,然后就贡高我慢,一点都不会惭愧、也不会悔过,那就是没有智慧,没有智慧方便。有智慧方便就会晓得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,如果不知道自己做错,不会悔过、不会惭愧,就是没有般若智慧。

  

  这个时候,波斯匿王听到佛这么说,他说:「喔,那智慧方便的功德、因缘,就很重大啰。」所以他就很欢喜,他的太子、皇后、群臣士民,一切来听的大众,都了解了这个道理;大家都恭敬的对佛礼拜。做完礼拜以后,又回坐在座位上。你看,他们坐得多牢靠,前面一下子都坐不住;现在佛讲了那么多了,他们还坐在那里。

  

  这个时候,国王就叉手说:「如佛所言,『世人修善凡有二种,一有漏善,一无漏善。』有漏无漏,二义归一。」这两个其实是同一个意思。「世尊,云何说差别耶?」这个国王很有意思的,跟他说有漏、无漏,然后他说,有漏无漏应该是一样的,那你为什么要说有漏无漏,又把它分开,分成有漏无漏的呢?道理就只有一个啊!

  

  佛就回答他说:「人有二品,人有两种;一种是利根,一种是钝根。为这个钝根的人说二种善,对钝根的人要说两种,有漏善、无漏善。利根的人就不说两种了,为什么呢?众源泉流,终归一海。钝根之人,诸根暗塞,是故为说分别法耳。」喔,这个佛陀实在会拍马屁,祂说:「啊,有漏无漏是为钝根人说的,你喜欢只有一个,这样子的话,你是利根人啊!」祂又把他捧回去了,好会捧。

  

  这时另外一个麻烦来了。尔时国王太子祇陀,他就对世尊说:「十善戒法,有差别也,同一义耶。妄语戒义,一耶?多耶?若一义者终不可持,若差品者,愿佛说之。」哦,这个是反的。你如果说是,不是一个,那我就不知道怎么做了,我不会做,我没有办法做。如果是有差别的话,我愿意接受。这两个父子是唱反调的。

  

  佛告之曰:「妄语有二,一重二轻。何谓为重,若受戒人,不修智慧,愚痴无智,不能教化兴隆佛法。为是之故,人所轻慢,不得供养,贫穷困苦;为供养故,外现精进,内行邪浊,展转相教,宣向诸人,比丘苦行精进,得禅境界。或言见佛见龙见鬼。如是之人名大妄语。犯是罪者堕阿鼻狱。」妄语有两种,一种重,一种轻。

  

  重的是什么呢?如果一个受了比丘戒的人,不修智慧;他不修就愚痴无智。因为愚痴无智,就没有办法教化人家,也不能兴隆佛法。因为没有能力,所以人家就轻视、看不起他,就得不到供养,因此就穷苦潦倒。为了想要得到供养,他就装得很精进;表面装得很精进,内心里面是有邪见的。用这样不正确的这些见解去教别人,又向人家宣传,说某某比丘苦行精进,得到禅定境界;又说他见到佛、看到龙、看到鬼,这样就是大妄语。犯这样子的妄语戒,罪很重,会堕阿鼻狱。

  

  另外有一种妄语,就说:「我能够杀人;或者有能力杀人,能够把你破坏;或者答应人家到期要还多少钱,要给什么东西,失约给不出来,让别人心里面怀恨。」这样子的妄语是轻的。这样做也是犯戒,堕小地狱。其余只是为了调戏说的话,还有一些自己的歪理说一说,或者是藏匿、隐匿不报的那些事情,或者是有的说成无,无的说成有,这种小事都不算犯戒。平常人做的,这种事都不算。

  

  太子听了以后就说:「好,我愿意受十善法。」佛言善哉!甚大随喜,宜知是时。佛就告诉他:「好,你这个疑惑已经消除了,那么就算传你了。」

  

  好,时间已经到了,经文还剩一点点。我们还有一次,那就下一次再讲了。今天就到这里。

  

  【现场问答】

  

  问:每当我看到漂亮的女生有丰满的胸部时,都会想去触摸她的胸部乳房。请问这是行淫吗?

  师:是。这个是意业,是。

  

  问:十善法中,于一切众生起清净意,不起淫行。这一切众生有无包含自己的太太?若有包括,则已婚夫妻该如何修这一条?

  

  师:好,这里就告诉你,对自己的太太起了你以为的淫行,那不是淫行,那是清净行。那不是淫行,那是清净行。所以这个问题,应该很实际,也问得很真实。我想我的回答应该也很清楚。

  

  问:既然宇宙是唯心的,业力可否视为就是念力?众生心念活动之力。

  师:是的。

  

  问:因果报应源自业力,可否解读为因果报应,源自被害者的报复念力,与受恩者的报恩念力?

  

  师:可以这么解读,可以这么去看。但是这样子的说法并不完整。原因就在于何为心?心是什么?你提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知道你对心有你的一个认知和定义,有一个认定。但是我知道你的认定,要去了解我刚才给你的回答是不够的,所以我只能说,你可以这么看,至于实际的状况,是超出这个范围的。

  

  问:是否能多开示有漏及无漏?

  师:不需要,因为这边的有漏和无漏是客套语,是应酬的话。所以你不需要认真。佛陀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场合,所说的应酬话、客套话。这里没有要为有漏和无漏做严格定义的区分,所以我们这边也就大家一起来客套一下就好了。好,谢谢各位。

  
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