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每一个人先喝一碗,喝完以后再来讨论事情。」这个酒变成甘露良药了。

  

  大家都很高兴,就喝起酒来。又听音乐、又喝酒,心中就很欢喜。大家在那里饮酒作乐的时候,这两家人,本来好像有仇一样的,互相杀来杀去,这么快快乐乐的喝酒以后,仇恨都没了,大家就玩在一起了。这个时候,看大家都和气起来,没有对立了;波斯匿王又拿出一碗酒来,跟大家讲话。所以要讲话的时候要拿酒讲话,像我们现在是拿麦克风,他是拿酒。

  

  波斯匿王说:「士大夫是要修德的,而且这个德要历世相承。你们应该要遵守这个道理、规矩的,你们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小事情,争闹到这种程度,打起架来呢?你们如果继续这样子的话,国家都会给你们搞乱了,我现在劝你们,不要再这样子闹了。」大家喝酒喝得好开心,已经和好了嘛,所以大家就说:「那就遵命啊!」就都同意啦。然后大家又喝酒,事情就解了。

  

  所以波斯匿王就说:「你看,这些人在争闹,他们争闹不是因为酒,他们是因为其他的事情在争闹;但是因为有酒,所以他们就不争吵了,把这个争吵解掉了,得到了太平。这样子的话,酒不是有功劳吗?对一般人、对我的部属也是一样有功,不只是对皇后是好事,对其他人也是好事啊。」到底还是一个国王,所以有那个见解,下面他还有:「你看看啊,这世间一般的升斗小民、奴婢啊,还有蛮夷人;他们也是因为节日啊,或者在酒店里面聚起来时喝酒,喝了就欢喜。没有喝酒的时候都不会想要跳舞,喝酒以后,不需要人教就要跳舞。这些升斗小民,一喝起酒来,就会拿起简单的乐器奏起乐来,大家喝酒、跳舞、听音乐。人因饮酒则致欢乐,心欢乐时不起恶念,不起恶念则是善心,善心因缘应受善报。那他们喝酒应该就会得到善报;想要得到善报,只要喝酒就得到了。」他的意思就是这样。

  

  不但这样,这国王的见解是比较广的:「就算是猴子喝了酒也会跳舞。」猴子怎么会喝酒呢?有些水果放着,就自然发酵变成酒了,猴子吃了以后就会头晕,一晕起来就集体的跳起舞了。在有些树林里面会看到这些事情,我就听过有些猴子喝了酒跳起舞来的事。「猴子都这样了,何况人呢?就像世尊您所说的,施善就善报,施恶就恶报。如世间人,因为前世有布施、种福德,所以今生就富有。今生富有了以后,看到贫穷的人就吝啬不给,因为吝啬不给了,这个因缘就受到饿鬼报。或者有这个世间的人,有男有女长得很漂亮;男人长得漂亮的,女人就爱他,女人长得漂亮的,男人就爱她。如果有一个外加的力量,要把这样子相爱的男女分开,不让他们合在一起,那他们就苦恼了。那么像这样子造成的罪,到底要算给谁啊?那个业报要算到谁的头上啊?」

  

  「末利夫人因为前世做了布施,现在得到好报。那么世尊,您为什么还要让她持五戒,每个月还要行斋戒,六天吃素又不喝酒。所以她也不打扮得漂漂亮亮,也不会去听歌跳舞,也不会去注意她老公长得多帅。这样子的话,她所做的就是没有施善,就是施恶,就要得恶报。那么她前辈子所种的善,得到的好报,你教她修持这个五戒,不是害她吗?」这个波斯匿王,我觉得满有意思的。「那样子是没有帮助的呀,她这个好命是因为她前世的布施,又不是她持五戒,每个月斋戒六天得到的,您要她做这样子的苦事干什么?」

  

  佛就告诉波斯匿王:「大王啊!您给我的这个指摘不对。」祂说:「末利夫人小的时候,我就教她守五戒、修智慧,所以才有今日的德,才有现在的这个修为。她不但自己得度,而且还能度你国王,她才有这个功力呀。这样子的功力应该算谁给的呢?末利夫人因为我教她,她就如同我教的去实践,所以才有现在的智慧方便啊。若没有我这样子教她,没有她这样子的修为,遇到您国王这样滥杀无辜,这么胡作非为,她就没有办法、没有智慧来处理、面对了。她现在有这个能力,来解你的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情,是因为她小的时候,我就教她守五戒,做这样子的修持,而有了智慧方便,所以才有这个能力的。」

  

  祂说:「就像一般人家有了小孩,希望这个小孩将来能够成就,就会把他送到学校去读书。学校里面,老师教导的时候都有规矩的,如果你不照规矩、不听话;学校里教你文艺书疏、人望礼仪,就是洒扫进退这些,教的时候你如果没有遵守,在那里乱来,学校会处罚你的,会不准你吃饭、不准你睡觉,就有各种处罚。这么一做下来,有些犯了规就被罚,它是有一个制度在那里的。这样子的话,大家学习起来就有规矩、有秩序了。这些小孩,他们因为怕被罚,怕被棍子打屁股,所以就专心的学习。专心学习了,长大以后就变成有学问,就可以教人、可以做事,就有才能了。」

  

  祂说:「末利夫人奉斋持戒的道理一样啊,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你不经过这样子的修持,怎么可能变得有功德、有才能。」释迦佛继续举例,祂说富楼那──当时祂的一个大弟子;富楼那是一个妒嫉心很强的人,他因为嫉妒的关系,他嫉妒什么?我猜想应该是别人的学问很好,很有学问,他就很嫉妒。因为嫉妒的关系,他也想要很有学问;所以他就跟他的夫人、父母、儿子脱离,跑到深山去修炼、去学。穿草衣,忍耐饥寒,立下了誓言,要学会当时的九十六种经书记论,要悉令通达,做不到的话,就不再跟父母妻儿见面。

  

  他为什么会这样搞?佛陀很厉害一看就知道,他根本是因为嫉妒心促使他这样做的。他要下苦功,要有学问,如果修不好就不出来。这么学了二十年,一切都通达了,又回到王舍城。因为他觉得自己通达了,他有一个很奇怪的行径;头上戴了一个火炬,胸腹绑了一个铜做的盔甲,在路上这样走。而且自己这么唱说:「我」一切智至我所,而谓我言……这个意思就是说释迦佛,「释迦你们这些沙门,竟何所知?你们懂什么?」他的行为就透露出来,他去学这些学问,他的初发心是嫉妒。

  

  因为他的初发心是嫉妒,所以当他学成的时候,就说:「你们算什么,你们哪里比我行?你们懂什么?释迦你们这些沙门懂什么?」这就是自傲。结果释迦佛就指着他说:「你这个痴人。」然后就说了一个颂:「若多少有闻,自大以憍人,是如盲执烛,照彼不自明。」说你这个大痴人,你多少听了一点点,懂了一点点,就这么自大起来了。就像一个瞎眼的人,头上戴了一个火炬,把别人照亮了,自己还是看不见。用这样子来责骂他。

  

  富楼那一听这样子的指摘,一下子惊吓到,就醒悟了。马上就把这个火炬、还有身上的盔甲拿下来,五体投地拜在释迦佛的面前,忏悔、悔过。他为什么那么快,一下子就忏悔、悔过呢?他前面二十年所学的学问还是真的,变成多闻了,真正有智慧的多闻,所以被这么一指摘就惊醒了。当然这是有智慧的。也有人这么学了以后还更狂妄,完全不会忏悔,也不会认为自己错的,那个就是真的痴人。

  

  一被指摘以后就惊醒了,这个是有智慧啦!因为他已经真的得到智慧了,他是一个利根的人,所以拜下去还没有站起身来,就断掉了三界的漏,也就是出三界得罗汉果了。就这么一下就得了,这就是智慧的力量。他那么苦修,做出来的事情还是这么蠢,可是一被指摘的时候,他的智慧就发挥力量了。就这么快,一下就得了罗汉果,出了三界。

  

  祂说:「就好像你要牵象或者牵牛,它是随着牵着的钩走,你只要把那个钩一带,大象就会跟着转、跟着走。智慧就好像牵大象的那个钩,如果没有这个钩,你要那个没有训练的大象走,它不会听你的,你怎么使唤得动它。所以能够这么轻巧的就可以使动大象,这个钩就是智慧。所以说『随钩而转』。大王你要知道,学习都是靠禁制,控制、忍受五欲的煎熬,然后才变得通达无碍。这样子的学习,学到的智慧就称为无碍智。无碍智具有四辩,富楼那具有这样的四辩才,这些辩才都是苦学来的,都是接受戒律的限制,苦学而得的。」

  

  所以释迦佛就说:「夫慧解者有七德才,何谓为七。第一信才,第二精进才,第三戒才,第四惭愧才,」你看这个惭愧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「第五是闻才,第六是舍才,七是定慧才。」总共有这七个才,你看这七德才的第一个就是信才,「信」是一个才能耶,很多人就是不信,那就没有信才;样样都怀疑,就得不到信才,就没有所谓信才的这件事情。

  

  第二是精进才,要努力不懈。第三戒才,就是要能够守戒。第四惭愧,惭愧原来是一个才能。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惭愧,好像我还需要惭愧,表示我比较差劲,好像我做了坏事才要惭愧。错了,惭愧是一个才德、才能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富罗那没有惭愧才,他怎么可能得到罗汉果,得不到的。第五闻才就是多闻,知识广博。第六舍才就是能够舍得下。第七定慧,就是定慧均等的能耐、能力。一般人大概会把定慧当作是需要修习的才能,一个功德、才德,这个固然是,但是这也不过跟信才、精进才,其他的才德同等而已。并不是只有这个才算才能,其他不算;不是,其他都算,平等的。

  

  释迦佛就再告诉波斯匿王:「末利夫人虽然是女生,但是才高智博,不同于一般人;而且很谨慎自己的身口意,一心专修智慧。因为有智慧,所以就解脱了。她以智慧来解悟天下,就是帮助其他人;譬如你国王就被她帮助了,没有她的帮助,你可能就把这个厨子杀掉了。你看这个多重要。」

  

  所以就再说了以下的这个偈子:「闻为金翼鸟,威势武力强,闻为行宝藏,所在相利益,闻为大桥梁,济度众苦厄。闻为大船师,济渡生死海。多闻令志明,以明智慧增,智则博解义,见闻行法安,多闻能除忧,能以定为欢,善解甘露法,从是得泥洹。闻为知律法,解疑亦见正,从闻舍非法,行到不死处,仙人敬事闻,诸天亦复然。捡心不放逸,积闻成圣智,慧能散忧患,亦除非…
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