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每一個人先喝一碗,喝完以後再來討論事情。」這個酒變成甘露良藥了。
大家都很高興,就喝起酒來。又聽音樂、又喝酒,心中就很歡喜。大家在那裏飲酒作樂的時候,這兩家人,本來好像有仇一樣的,互相殺來殺去,這麼快快樂樂的喝酒以後,仇恨都沒了,大家就玩在一起了。這個時候,看大家都和氣起來,沒有對立了;波斯匿王又拿出一碗酒來,跟大家講話。所以要講話的時候要拿酒講話,像我們現在是拿麥克風,他是拿酒。
波斯匿王說:「士大夫是要修德的,而且這個德要曆世相承。你們應該要遵守這個道理、規矩的,你們爲什麼會因爲一點小事情,爭鬧到這種程度,打起架來呢?你們如果繼續這樣子的話,國家都會給你們搞亂了,我現在勸你們,不要再這樣子鬧了。」大家喝酒喝得好開心,已經和好了嘛,所以大家就說:「那就遵命啊!」就都同意啦。然後大家又喝酒,事情就解了。
所以波斯匿王就說:「你看,這些人在爭鬧,他們爭鬧不是因爲酒,他們是因爲其他的事情在爭鬧;但是因爲有酒,所以他們就不爭吵了,把這個爭吵解掉了,得到了太平。這樣子的話,酒不是有功勞嗎?對一般人、對我的部屬也是一樣有功,不只是對皇後是好事,對其他人也是好事啊。」到底還是一個國王,所以有那個見解,下面他還有:「你看看啊,這世間一般的升鬥小民、奴婢啊,還有蠻夷人;他們也是因爲節日啊,或者在酒店裏面聚起來時喝酒,喝了就歡喜。沒有喝酒的時候都不會想要跳舞,喝酒以後,不需要人教就要跳舞。這些升鬥小民,一喝起酒來,就會拿起簡單的樂器奏起樂來,大家喝酒、跳舞、聽音樂。人因飲酒則致歡樂,心歡樂時不起惡念,不起惡念則是善心,善心因緣應受善報。那他們喝酒應該就會得到善報;想要得到善報,只要喝酒就得到了。」他的意思就是這樣。
不但這樣,這國王的見解是比較廣的:「就算是猴子喝了酒也會跳舞。」猴子怎麼會喝酒呢?有些水果放著,就自然發酵變成酒了,猴子吃了以後就會頭暈,一暈起來就集體的跳起舞了。在有些樹林裏面會看到這些事情,我就聽過有些猴子喝了酒跳起舞來的事。「猴子都這樣了,何況人呢?就像世尊您所說的,施善就善報,施惡就惡報。如世間人,因爲前世有布施、種福德,所以今生就富有。今生富有了以後,看到貧窮的人就吝啬不給,因爲吝啬不給了,這個因緣就受到餓鬼報。或者有這個世間的人,有男有女長得很漂亮;男人長得漂亮的,女人就愛他,女人長得漂亮的,男人就愛她。如果有一個外加的力量,要把這樣子相愛的男女分開,不讓他們合在一起,那他們就苦惱了。那麼像這樣子造成的罪,到底要算給誰啊?那個業報要算到誰的頭上啊?」
「末利夫人因爲前世做了布施,現在得到好報。那麼世尊,您爲什麼還要讓她持五戒,每個月還要行齋戒,六天吃素又不喝酒。所以她也不打扮得漂漂亮亮,也不會去聽歌跳舞,也不會去注意她老公長得多帥。這樣子的話,她所做的就是沒有施善,就是施惡,就要得惡報。那麼她前輩子所種的善,得到的好報,你教她修持這個五戒,不是害她嗎?」這個波斯匿王,我覺得滿有意思的。「那樣子是沒有幫助的呀,她這個好命是因爲她前世的布施,又不是她持五戒,每個月齋戒六天得到的,您要她做這樣子的苦事幹什麼?」
佛就告訴波斯匿王:「大王啊!您給我的這個指摘不對。」祂說:「末利夫人小的時候,我就教她守五戒、修智慧,所以才有今日的德,才有現在的這個修爲。她不但自己得度,而且還能度你國王,她才有這個功力呀。這樣子的功力應該算誰給的呢?末利夫人因爲我教她,她就如同我教的去實踐,所以才有現在的智慧方便啊。若沒有我這樣子教她,沒有她這樣子的修爲,遇到您國王這樣濫殺無辜,這麼胡作非爲,她就沒有辦法、沒有智慧來處理、面對了。她現在有這個能力,來解你的這些胡作非爲的事情,是因爲她小的時候,我就教她守五戒,做這樣子的修持,而有了智慧方便,所以才有這個能力的。」
祂說:「就像一般人家有了小孩,希望這個小孩將來能夠成就,就會把他送到學校去讀書。學校裏面,老師教導的時候都有規矩的,如果你不照規矩、不聽話;學校裏教你文藝書疏、人望禮儀,就是灑掃進退這些,教的時候你如果沒有遵守,在那裏亂來,學校會處罰你的,會不准你吃飯、不准你睡覺,就有各種處罰。這麼一做下來,有些犯了規就被罰,它是有一個製度在那裏的。這樣子的話,大家學習起來就有規矩、有秩序了。這些小孩,他們因爲怕被罰,怕被棍子打屁股,所以就專心的學習。專心學習了,長大以後就變成有學問,就可以教人、可以做事,就有才能了。」
祂說:「末利夫人奉齋持戒的道理一樣啊,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你不經過這樣子的修持,怎麼可能變得有功德、有才能。」釋迦佛繼續舉例,祂說富樓那──當時祂的一個大弟子;富樓那是一個妒嫉心很強的人,他因爲嫉妒的關系,他嫉妒什麼?我猜想應該是別人的學問很好,很有學問,他就很嫉妒。因爲嫉妒的關系,他也想要很有學問;所以他就跟他的夫人、父母、兒子脫離,跑到深山去修煉、去學。穿草衣,忍耐饑寒,立下了誓言,要學會當時的九十六種經書記論,要悉令通達,做不到的話,就不再跟父母妻兒見面。
他爲什麼會這樣搞?佛陀很厲害一看就知道,他根本是因爲嫉妒心促使他這樣做的。他要下苦功,要有學問,如果修不好就不出來。這麼學了二十年,一切都通達了,又回到王舍城。因爲他覺得自己通達了,他有一個很奇怪的行徑;頭上戴了一個火炬,胸腹綁了一個銅做的盔甲,在路上這樣走。而且自己這麼唱說:「我」一切智至我所,而謂我言……這個意思就是說釋迦佛,「釋迦你們這些沙門,竟何所知?你們懂什麼?」他的行爲就透露出來,他去學這些學問,他的初發心是嫉妒。
因爲他的初發心是嫉妒,所以當他學成的時候,就說:「你們算什麼,你們哪裏比我行?你們懂什麼?釋迦你們這些沙門懂什麼?」這就是自傲。結果釋迦佛就指著他說:「你這個癡人。」然後就說了一個頌:「若多少有聞,自大以憍人,是如盲執燭,照彼不自明。」說你這個大癡人,你多少聽了一點點,懂了一點點,就這麼自大起來了。就像一個瞎眼的人,頭上戴了一個火炬,把別人照亮了,自己還是看不見。用這樣子來責罵他。
富樓那一聽這樣子的指摘,一下子驚嚇到,就醒悟了。馬上就把這個火炬、還有身上的盔甲拿下來,五體投地拜在釋迦佛的面前,忏悔、悔過。他爲什麼那麼快,一下子就忏悔、悔過呢?他前面二十年所學的學問還是真的,變成多聞了,真正有智慧的多聞,所以被這麼一指摘就驚醒了。當然這是有智慧的。也有人這麼學了以後還更狂妄,完全不會忏悔,也不會認爲自己錯的,那個就是真的癡人。
一被指摘以後就驚醒了,這個是有智慧啦!因爲他已經真的得到智慧了,他是一個利根的人,所以拜下去還沒有站起身來,就斷掉了叁界的漏,也就是出叁界得羅漢果了。就這麼一下就得了,這就是智慧的力量。他那麼苦修,做出來的事情還是這麼蠢,可是一被指摘的時候,他的智慧就發揮力量了。就這麼快,一下就得了羅漢果,出了叁界。
祂說:「就好像你要牽象或者牽牛,它是隨著牽著的鈎走,你只要把那個鈎一帶,大象就會跟著轉、跟著走。智慧就好像牽大象的那個鈎,如果沒有這個鈎,你要那個沒有訓練的大象走,它不會聽你的,你怎麼使喚得動它。所以能夠這麼輕巧的就可以使動大象,這個鈎就是智慧。所以說『隨鈎而轉』。大王你要知道,學習都是靠禁製,控製、忍受五欲的煎熬,然後才變得通達無礙。這樣子的學習,學到的智慧就稱爲無礙智。無礙智具有四辯,富樓那具有這樣的四辯才,這些辯才都是苦學來的,都是接受戒律的限製,苦學而得的。」
所以釋迦佛就說:「夫慧解者有七德才,何謂爲七。第一信才,第二精進才,第叁戒才,第四慚愧才,」你看這個慚愧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「第五是聞才,第六是舍才,七是定慧才。」總共有這七個才,你看這七德才的第一個就是信才,「信」是一個才能耶,很多人就是不信,那就沒有信才;樣樣都懷疑,就得不到信才,就沒有所謂信才的這件事情。
第二是精進才,要努力不懈。第叁戒才,就是要能夠守戒。第四慚愧,慚愧原來是一個才能。我們現在很多人都以爲慚愧,好像我還需要慚愧,表示我比較差勁,好像我做了壞事才要慚愧。錯了,慚愧是一個才德、才能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富羅那沒有慚愧才,他怎麼可能得到羅漢果,得不到的。第五聞才就是多聞,知識廣博。第六舍才就是能夠舍得下。第七定慧,就是定慧均等的能耐、能力。一般人大概會把定慧當作是需要修習的才能,一個功德、才德,這個固然是,但是這也不過跟信才、精進才,其他的才德同等而已。並不是只有這個才算才能,其他不算;不是,其他都算,平等的。
釋迦佛就再告訴波斯匿王:「末利夫人雖然是女生,但是才高智博,不同于一般人;而且很謹慎自己的身口意,一心專修智慧。因爲有智慧,所以就解脫了。她以智慧來解悟天下,就是幫助其他人;譬如你國王就被她幫助了,沒有她的幫助,你可能就把這個廚子殺掉了。你看這個多重要。」
所以就再說了以下的這個偈子:「聞爲金翼鳥,威勢武力強,聞爲行寶藏,所在相利益,聞爲大橋梁,濟度衆苦厄。聞爲大船師,濟渡生死海。多聞令志明,以明智慧增,智則博解義,見聞行法安,多聞能除憂,能以定爲歡,善解甘露法,從是得泥洹。聞爲知律法,解疑亦見正,從聞舍非法,行到不死處,仙人敬事聞,諸天亦複然。撿心不放逸,積聞成聖智,慧能散憂患,亦除非…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