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四

  

圆觉讲座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(四)

  

  

时间:2011年07月09日

  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主讲:智崇上师

  纪录:张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
  

  我们继续讲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,大家请看到106页。下面大部分是波斯匿王在发表高论。他本来坐都坐不住要离开的,讲到这个地方,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,开始发表他的高论。我们就来看看他怎么说。

  

  这个时候,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,听佛在前面讲了十善法,又讲了因缘果报的那些实例,扇提罗等等。听完了这些事情以后,太子祇陀就长跪叉手,向佛请问问题。

  

  他说:「佛啊,您以前教我要守五戒。我现在想把这个五戒解除,来接受您的十善法。」他说:「为什么这样想呢?因为五戒里面有一个戒酒,不可以喝酒,这个戒很难守,守不住就破戒了。」世尊就问他:「你喝酒的时候,有做什么坏事吗?」祇陀说:「我没做什么坏事呀!」他是太子嘛,这个国家里面一些大家族,有势力的那些人的孩子,他们常常会聚在一起。聚在一起就带一些酒和食物,大家就饮酒作乐,吃吃喝喝很高兴,没有干什么坏事啦!

  

  他说:「我在喝酒的时候,就想到:『唉呀,我破了酒戒!』所以也不敢喝得太凶。所以没有做什么坏事。」佛就说:「那很好啊,你现在已经学会了这个智慧方便,晓得应变啦。如果世间的人,都像你这样子喝酒的话,那没有做什么坏事呀。你这样子喝酒没有罪,应该还要得到福报。人行善的话有两种,一种有漏、一种无漏。如果你行善是做了有漏善的话,你就能得到人天福报;如果你做的是无漏善的话,就能够了生脱死,得到涅槃的果报。」

  

  「如果像你这样子喝酒,又没有做坏事,喝酒的时候心是欢喜的,心里面没有烦恼,这样的话就是善因缘。你做的是善事,就算是喝酒破了戒,还是善事;应该受到善的果报。所以你这样子来守五戒,没有犯戒呀!你一面喝酒一面想:『我可能破了酒戒。』这样更增加你的福报。所以你接受五戒,现在又增加了修十善法,那么你的福报会增加十倍;比只接受十善法还要增加十倍。」

  

  这下子祇陀就没话说了,可是他的老爸在旁边就有话说了。接下来波斯匿王就发表他的高论了。波斯匿王说:「如果照佛您这么说的话,心只要是欢喜的就不会起恶业,这样子就叫做有漏善。我看不太对哟!」做国王的就是要唱唱反调。他说:「喝酒的时候心是欢喜的,心欢喜的话就不起烦恼:因为没有烦恼,所以不会做什么恼害恶事,就不会害到物,也不会害到人;那么身口意三业就清净,这就是清净之道。清净之道就是无漏业呀!」

  

  我看到这个地方,觉得真是胡说八道。不过因为他是国王,所以佛也没有立刻反驳他,说:「你这个不对。」佛没有这个反应。所以波斯匿王就兴高采烈的发表高论。其实我一听他的话就知道,他根本没有搞懂有漏和无漏的定义,只听到这两个名词而已。

  

  当然佛陀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他说:「有漏的定义是什么,你弄错了。无漏的定义是什么。」没讲,一点反应都没有,继续听他发表高论,所以他讲得很开心。我想佛陀就是要他开心,然后他才会真正护持佛法。他说:「我以前去打猎的时候…」这个国王,就是以打猎当作一种游戏。打猎时忘了把厨子带着,在深山里肚子饿了想吃东西,结果左右的人告诉他,没有带厨子来。没有办法,马上就赶回去皇宫。

  

  一赶回去,跟厨子说:「赶快拿东西出来,我要吃饭了。」这个厨子是他的大厨,叫修迦罗。修迦罗说:「没有东西啊,我现在马上做。」但是波斯匿王已经饿得发昏了,就要手下把厨子立刻拉出去斩了。从这里看出来,这个国王很霸道、很恐怖的。但是臣子们商议,只有这个厨子做的东西合国王的口味,现在把他斩了,那就找不到第二个人了,所以不能杀他。

  

  他们正在谈论的时候,波斯匿王的皇后­­末利夫人知道了。这个末利恐怕是茉莉花的茉莉。末利夫人知道了以后,晓得把修迦罗杀了是不对的,她爱惜这个厨子,知道这是国王肚子饿的关系。她马上就准备好酒、好肉,还带了一些艺人;经里面常常有所谓的伎女,应该是现在我们所称的艺人,不是妓女的那个含意。皇后自己也沐浴,打扮得香喷喷的,就这么来了。

  

  波斯匿王说:「我一看到我的夫人,这么端庄,这么美丽,又那么香喷喷的;带了酒啊、肉啊,还有好多艺人到我这个地方来,我马上就不生气了。为什么我不生气呢?因为末利夫人持佛的五戒,她是不饮酒的。以前要她喝酒,她都不喝;而且每个月有六天要斋戒吃素,所以我觉得很无趣。现在看她带着酒啊、肉啊,还有一些艺人,自己又穿得端庄美丽而来,所以我就很高兴的饮酒作乐。」

  

  这个时候,末利夫人就派她的部下假传王命,告诉外面不要杀那个厨子。大臣们以为得到皇帝的命令了,所以就没有杀厨子。波斯匿王饮酒作乐到半夜才睡觉,早上一醒来,他就很懊悔,心里面很烦恼、很忧愁。夫人就问他:「你烦恼什么?忧愁什么呢?」王说:「昨天因为肚子饿,结果下令把厨子杀了,现在很后悔。这么好的厨子,全国就他一个,现在把他杀了,真是懊悔。」夫人就说:「你放心,这个人还在,没有被杀掉。你不要担心。」国王就说:「真的吗?你是开玩笑吧?」她说:「是真的,不然的话,你叫人把厨子叫来!」他就把厨子叫来,咦,真的没杀。他很高兴,忧愁就解了。

  

  这个时候,他就拿这件事情来问佛。他说,他的夫人是要持五戒的,不能饮酒;每个月还要吃素六天。每天又都要守五戒,五戒是不能间断的。现在她又喝酒、又妄语,假传圣旨是妄语吧?这个八斋戒里面她已经犯了六戒。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怎么说呢?她犯戒的罪是重呢?还是轻呢?

  

  世尊就回答:「如此犯戒是大功德一件,没有罪。为什么呢?她是为了利益众生啊。如我前面所说的,人的善有两种,一种是有漏,一种是无漏。末利夫人所犯的戒,是入有漏善。」她犯了戒,还变成有漏善。「至于她没有犯的部分是无漏善。」用文字上来定义的话,就是「破戒修善,名有漏善」,「凡心所起」只要是从心里面所起的善,「皆无漏业」。我觉得这个地方,是佛陀在巴结国王,编造出来的。这里是随顺他,所以说这是无漏善。

  

  祂说有一个部分是有漏善,有一个部分是无漏善,完全顺波斯匿王。我觉得说得不好听一点,就是见人说人话。但是这个也可以看出,佛陀要度众生是多么体贴,不会一板一眼的说:「你这个地方不对。」要把你纠正,不是这样子。尤其他又是国王,这个时候让他开心,巴结、谄媚一下,这个叫做懂人情世故。像我的话就不懂人情世故,看到这个地方就给人家纠正,那就糟糕了。

  

  这时候国王又跟佛说:「世尊您这么说的话,末利夫人饮酒破戒,因为不起恶心,反而有功德,也没有罪报。」既然对于皇后的作为是这么解释,这就显现国王的架势,一切的人民不应该也是这样吗?波斯匿王就说:「最近我们国里面有一些事情,舍卫城中有好多豪族,都是剎利王公,都是可以当国王的剎利族,这个种姓阶级的。为了一点小小的争议和竞赛,就互相对垒起来;两派各自结盟拥兵打起来了。这两家都是这个国家里面重要的豪族,又是亲戚,这样子缠斗起来,劝也劝不听。」

  

  波斯匿王非常的担忧,回想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,有一个他父亲手下的大臣,叫提违罗。他的宗族很强,对这个太子很轻视、瞧不起,常常故意戏弄他,把他当狗一样戏弄。当时他受到这样子的对待很生气,想要把提违罗杀了;可是他没有这个力量,跟他父亲讲他父亲也不理,他心里面又气又恨,生活起居饮食都不正常,弄得人很憔悴。

  

  他母亲看到他这么愁苦,就开导他,劝他,但是怎么劝也没用。他的母亲爱子心切,就要人带了好酒劝他喝,他不要喝。因为他们拜婆罗门教的天神那罗延天,那个天神是不准喝酒的。他说:「我们是以婆罗门为师的,今天如果我喝酒的话,恐怕会激怒天神,会被婆罗门处罚。」他母亲心想:「我这个儿子弄得心神不宁,这样子憔悴下去,恐怕会把命都送掉了。」

  

  所以到了晚上的时候,她把宫门关起来,把所有的人统统请出去,连婢女都请出去。他母亲就跟他说:「天神也是有慈悲的,祂也会来救苦,婆罗门也应该是这样子的。你现在心里面这么忧愁、这么怨恨,这么搞下去你命都会没有。天神也是要救我儿子的命的,所以你应该要服药;这个酒就是药,可以把你的忧愁、烦恼消除,可以保全你的性命。婆罗门没有天眼,不会知道你的事情,就是你喝酒了,他也不知道。」就劝他喝酒。

  

  被他母亲这样子劝啊劝的,他就喝了。喝了以后,真的不忧愁了,怨恨也没有了。他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好了,心里就很高兴,再召请了宫女、歌女,三七日,就是二十一天在那里饮酒作乐。经过这样子,他的恨意、怨恨的心就消失了。波斯匿王回忆起他做太子时候有这样子的事情,现在看到那些豪族在那里打来打去,就想到了这个方法。

  

  他让手下的臣子去买好酒来,准备好多食物,把这些豪族的家族眷属全部请来,一起来讨论国家大事,双方各来了五百人。在皇宫的殿上,就奏上太乐,应该是他们最好的音乐;又请臣子准备了玻璃碗,那个时候有玻璃碗应该是满不错的,装了三升的酒,每一个玻璃碗里面都装满了酒。他自己先当众拿了一碗喝下去,好像在演电影一样;然后就说:「我们这个国家的大事,大家应该都希望把它做好,所以我们来开会,来想一下国家的大事。讲这些大事之前…
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