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四

  

圓覺講座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(四)

  

  

時間:2011年07月09日

  地點:臺北科技大學

  主講:智崇上師

  紀錄:張春美

  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
  

  我們繼續講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,大家請看到106頁。下面大部分是波斯匿王在發表高論。他本來坐都坐不住要離開的,講到這個地方,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,開始發表他的高論。我們就來看看他怎麼說。

  

  這個時候,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,聽佛在前面講了十善法,又講了因緣果報的那些實例,扇提羅等等。聽完了這些事情以後,太子祇陀就長跪叉手,向佛請問問題。

  

  他說:「佛啊,您以前教我要守五戒。我現在想把這個五戒解除,來接受您的十善法。」他說:「爲什麼這樣想呢?因爲五戒裏面有一個戒酒,不可以喝酒,這個戒很難守,守不住就破戒了。」世尊就問他:「你喝酒的時候,有做什麼壞事嗎?」祇陀說:「我沒做什麼壞事呀!」他是太子嘛,這個國家裏面一些大家族,有勢力的那些人的孩子,他們常常會聚在一起。聚在一起就帶一些酒和食物,大家就飲酒作樂,吃吃喝喝很高興,沒有幹什麼壞事啦!

  

  他說:「我在喝酒的時候,就想到:『唉呀,我破了酒戒!』所以也不敢喝得太凶。所以沒有做什麼壞事。」佛就說:「那很好啊,你現在已經學會了這個智慧方便,曉得應變啦。如果世間的人,都像你這樣子喝酒的話,那沒有做什麼壞事呀。你這樣子喝酒沒有罪,應該還要得到福報。人行善的話有兩種,一種有漏、一種無漏。如果你行善是做了有漏善的話,你就能得到人天福報;如果你做的是無漏善的話,就能夠了生脫死,得到涅槃的果報。」

  

  「如果像你這樣子喝酒,又沒有做壞事,喝酒的時候心是歡喜的,心裏面沒有煩惱,這樣的話就是善因緣。你做的是善事,就算是喝酒破了戒,還是善事;應該受到善的果報。所以你這樣子來守五戒,沒有犯戒呀!你一面喝酒一面想:『我可能破了酒戒。』這樣更增加你的福報。所以你接受五戒,現在又增加了修十善法,那麼你的福報會增加十倍;比只接受十善法還要增加十倍。」

  

  這下子祇陀就沒話說了,可是他的老爸在旁邊就有話說了。接下來波斯匿王就發表他的高論了。波斯匿王說:「如果照佛您這麼說的話,心只要是歡喜的就不會起惡業,這樣子就叫做有漏善。我看不太對喲!」做國王的就是要唱唱反調。他說:「喝酒的時候心是歡喜的,心歡喜的話就不起煩惱:因爲沒有煩惱,所以不會做什麼惱害惡事,就不會害到物,也不會害到人;那麼身口意叁業就清淨,這就是清淨之道。清淨之道就是無漏業呀!」

  

  我看到這個地方,覺得真是胡說八道。不過因爲他是國王,所以佛也沒有立刻反駁他,說:「你這個不對。」佛沒有這個反應。所以波斯匿王就興高采烈的發表高論。其實我一聽他的話就知道,他根本沒有搞懂有漏和無漏的定義,只聽到這兩個名詞而已。

  

  當然佛陀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跟他說:「有漏的定義是什麼,你弄錯了。無漏的定義是什麼。」沒講,一點反應都沒有,繼續聽他發表高論,所以他講得很開心。我想佛陀就是要他開心,然後他才會真正護持佛法。他說:「我以前去打獵的時候…」這個國王,就是以打獵當作一種遊戲。打獵時忘了把廚子帶著,在深山裏肚子餓了想吃東西,結果左右的人告訴他,沒有帶廚子來。沒有辦法,馬上就趕回去皇宮。

  

  一趕回去,跟廚子說:「趕快拿東西出來,我要吃飯了。」這個廚子是他的大廚,叫修迦羅。修迦羅說:「沒有東西啊,我現在馬上做。」但是波斯匿王已經餓得發昏了,就要手下把廚子立刻拉出去斬了。從這裏看出來,這個國王很霸道、很恐怖的。但是臣子們商議,只有這個廚子做的東西合國王的口味,現在把他斬了,那就找不到第二個人了,所以不能殺他。

  

  他們正在談論的時候,波斯匿王的皇後­­末利夫人知道了。這個末利恐怕是茉莉花的茉莉。末利夫人知道了以後,曉得把修迦羅殺了是不對的,她愛惜這個廚子,知道這是國王肚子餓的關系。她馬上就准備好酒、好肉,還帶了一些藝人;經裏面常常有所謂的伎女,應該是現在我們所稱的藝人,不是妓女的那個含意。皇後自己也沐浴,打扮得香噴噴的,就這麼來了。

  

  波斯匿王說:「我一看到我的夫人,這麼端莊,這麼美麗,又那麼香噴噴的;帶了酒啊、肉啊,還有好多藝人到我這個地方來,我馬上就不生氣了。爲什麼我不生氣呢?因爲末利夫人持佛的五戒,她是不飲酒的。以前要她喝酒,她都不喝;而且每個月有六天要齋戒吃素,所以我覺得很無趣。現在看她帶著酒啊、肉啊,還有一些藝人,自己又穿得端莊美麗而來,所以我就很高興的飲酒作樂。」

  

  這個時候,末利夫人就派她的部下假傳王命,告訴外面不要殺那個廚子。大臣們以爲得到皇帝的命令了,所以就沒有殺廚子。波斯匿王飲酒作樂到半夜才睡覺,早上一醒來,他就很懊悔,心裏面很煩惱、很憂愁。夫人就問他:「你煩惱什麼?憂愁什麼呢?」王說:「昨天因爲肚子餓,結果下令把廚子殺了,現在很後悔。這麼好的廚子,全國就他一個,現在把他殺了,真是懊悔。」夫人就說:「你放心,這個人還在,沒有被殺掉。你不要擔心。」國王就說:「真的嗎?你是開玩笑吧?」她說:「是真的,不然的話,你叫人把廚子叫來!」他就把廚子叫來,咦,真的沒殺。他很高興,憂愁就解了。

  

  這個時候,他就拿這件事情來問佛。他說,他的夫人是要持五戒的,不能飲酒;每個月還要吃素六天。每天又都要守五戒,五戒是不能間斷的。現在她又喝酒、又妄語,假傳聖旨是妄語吧?這個八齋戒裏面她已經犯了六戒。那麼這個事情到底怎麼說呢?她犯戒的罪是重呢?還是輕呢?

  

  世尊就回答:「如此犯戒是大功德一件,沒有罪。爲什麼呢?她是爲了利益衆生啊。如我前面所說的,人的善有兩種,一種是有漏,一種是無漏。末利夫人所犯的戒,是入有漏善。」她犯了戒,還變成有漏善。「至于她沒有犯的部分是無漏善。」用文字上來定義的話,就是「破戒修善,名有漏善」,「凡心所起」只要是從心裏面所起的善,「皆無漏業」。我覺得這個地方,是佛陀在巴結國王,編造出來的。這裏是隨順他,所以說這是無漏善。

  

  祂說有一個部分是有漏善,有一個部分是無漏善,完全順波斯匿王。我覺得說得不好聽一點,就是見人說人話。但是這個也可以看出,佛陀要度衆生是多麼體貼,不會一板一眼的說:「你這個地方不對。」要把你糾正,不是這樣子。尤其他又是國王,這個時候讓他開心,巴結、谄媚一下,這個叫做懂人情世故。像我的話就不懂人情世故,看到這個地方就給人家糾正,那就糟糕了。

  

  這時候國王又跟佛說:「世尊您這麼說的話,末利夫人飲酒破戒,因爲不起惡心,反而有功德,也沒有罪報。」既然對于皇後的作爲是這麼解釋,這就顯現國王的架勢,一切的人民不應該也是這樣嗎?波斯匿王就說:「最近我們國裏面有一些事情,舍衛城中有好多豪族,都是剎利王公,都是可以當國王的剎利族,這個種姓階級的。爲了一點小小的爭議和競賽,就互相對壘起來;兩派各自結盟擁兵打起來了。這兩家都是這個國家裏面重要的豪族,又是親戚,這樣子纏鬥起來,勸也勸不聽。」

  

  波斯匿王非常的擔憂,回想自己還是太子的時候,有一個他父親手下的大臣,叫提違羅。他的宗族很強,對這個太子很輕視、瞧不起,常常故意戲弄他,把他當狗一樣戲弄。當時他受到這樣子的對待很生氣,想要把提違羅殺了;可是他沒有這個力量,跟他父親講他父親也不理,他心裏面又氣又恨,生活起居飲食都不正常,弄得人很憔悴。

  

  他母親看到他這麼愁苦,就開導他,勸他,但是怎麼勸也沒用。他的母親愛子心切,就要人帶了好酒勸他喝,他不要喝。因爲他們拜婆羅門教的天神那羅延天,那個天神是不准喝酒的。他說:「我們是以婆羅門爲師的,今天如果我喝酒的話,恐怕會激怒天神,會被婆羅門處罰。」他母親心想:「我這個兒子弄得心神不甯,這樣子憔悴下去,恐怕會把命都送掉了。」

  

  所以到了晚上的時候,她把宮門關起來,把所有的人統統請出去,連婢女都請出去。他母親就跟他說:「天神也是有慈悲的,祂也會來救苦,婆羅門也應該是這樣子的。你現在心裏面這麼憂愁、這麼怨恨,這麼搞下去你命都會沒有。天神也是要救我兒子的命的,所以你應該要服藥;這個酒就是藥,可以把你的憂愁、煩惱消除,可以保全你的性命。婆羅門沒有天眼,不會知道你的事情,就是你喝酒了,他也不知道。」就勸他喝酒。

  

  被他母親這樣子勸啊勸的,他就喝了。喝了以後,真的不憂愁了,怨恨也沒有了。他母親看到兒子這麼好了,心裏就很高興,再召請了宮女、歌女,叁七日,就是二十一天在那裏飲酒作樂。經過這樣子,他的恨意、怨恨的心就消失了。波斯匿王回憶起他做太子時候有這樣子的事情,現在看到那些豪族在那裏打來打去,就想到了這個方法。

  

  他讓手下的臣子去買好酒來,准備好多食物,把這些豪族的家族眷屬全部請來,一起來討論國家大事,雙方各來了五百人。在皇宮的殿上,就奏上太樂,應該是他們最好的音樂;又請臣子准備了玻璃碗,那個時候有玻璃碗應該是滿不錯的,裝了叁升的酒,每一個玻璃碗裏面都裝滿了酒。他自己先當衆拿了一碗喝下去,好像在演電影一樣;然後就說:「我們這個國家的大事,大家應該都希望把它做好,所以我們來開會,來想一下國家的大事。講這些大事之前…
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