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他們的事情,是那五比丘自己的事情。因爲這五比丘在當時心是汙濁的,以汙濁的心接受你的供養,所以他要還的,那是他的罪業,他必須償還的。
皇後聽了以後就放心了,這樣她就沒有罪,還好。但是她說,扇提羅做了這樣的事,受這樣子的罪,怎麼樣結束啊?她也知道他們以前做過她的師父,她去拜過的,這樣她心裏面也很難過,就問佛怎麼樣可以把這個罪結束掉?她說:「我現在也不敢用這個扇提羅了,想要放了他們,不敢再驅使他了。」希望世尊說法開示,令他們的心解,改惡修善,免除罪苦。
佛說,想要讓我來教化他們,那你就把他們叫來,把那個除糞的也一起叫來。所以皇後就派人去把他們找來,很快,這五個統統找來了。這五個扇提羅來了以後,站在佛的前面,世尊很慈悲,就用好話跟他們說:「你們怎麼樣呀?」因爲祂還把他們當作五比丘,就說:「啊,你們現在怎麼樣啊,身體好嗎?快樂嗎?有沒有苦惱?」這樣問。這五人聽了以後就生氣回應:「你這個佛啊,真的不懂耶,我們是被人家晝夜驅使、鞭打,做事都做不完,都不能休息,哪有什麼快樂?」對啊,他們的狀況就是這樣,所以他們的反應就是:「你供蝦米诮話,問我們快樂不快樂!」他們就是這麼反應。
佛就告訴他們:「你們今天會受這種苦,都是因爲前世有邪濁谄曲。」邪濁就是心裏面有邪見、汙濁,谄曲是什麼?就是歪曲的,把事理都歪曲了,真的說成假的、假的說成真的,好的說成壞的、壞的說成好的,就是谄曲。邪的說成正的、正的說成邪的,就顛倒是非。「懷不善心受人供養,罪業因緣展轉所生,至于今身,償罪因緣猶故未畢。」你這些債還沒有償完,沒有還完。我是覺得,這利息好像高利貸,他只是一生做錯,怎麼還那麼多生都還不完,這個真是很嚴重。我覺得懲罰很嚴重耶,所以千萬不要幹這種事情,這個真是太虧了,只是賺那麼一生的溫飽、財富而已,還這麼多生還沒有完。
「如果你們想要免除這些惡的果報,那麼現在你只要誠心的忏悔,改惡修善,這麼做就可以免除了。」哇,這也未免太方便了,只要你誠心的悔過,尤其在佛前,對不對?佛這麼跟你說了,就可以免了。扇提羅聽了佛講這樣子的話,不但不高興,還更加生氣。我猜他們怎麼更加生氣,「我受罪受這麼多,還要我忏悔,我做錯了什麼呀?」是不是?一般都這樣子,我有做錯什麼?我被人家欺侮,這麼糟蹋,受這麼多罪,還該我忏悔?還要誠心忏悔?哇,更加生氣!所以就把身體反轉不看佛,背對著佛。五個同時背對著佛,佛就用神力,變一個佛站在他們面前;他們又轉身到另外一邊,佛又變一個佛在他面前;又轉身,又變一個。反正,四維上下都是佛,都面對著他們。這時扇提羅被佛圍繞了,這五個人就怨歎大叫:「苦啊!我們是弊惡的罪人,我們已經這麼苦了,你還要這樣子逼我們。」這個時候,佛陀就把變出來的身收回來,跟其他大衆、國王、太後、比丘講:「你們看,是扇提羅他們不要呀,對不對?你們都看到啦!你們應該知道,衆生的罪業有二種,一種是業障,一種是煩惱障。其罪輕者有煩惱障,重罪有業障。扇提羅他們,重的、輕的都有,這兩種障,煩惱障和業障都有啦,他不受教化的,連我也沒辦法。」
這個時候,皇後就見到扇提羅不受佛化。佛要教他們,把罪業可以消掉,只要誠心跟著這麼做,就可以把罪業消了。不要就是不要。皇後看了以後,心裏面滿悲傷的,就對五個人說:「從今以後,我不敢差使你們了,你們要往哪裏,隨你們自由,去快樂好了。」這五個扇提羅聽了以後,就跪下來哭了:「皇後啊,我們五個人奉事你,很盡心很盡力,我們做錯什麼了?怎麼要把我們趕走,我們這樣要失業啦。如果我們做得不好,你告訴我們,爲什麼把我們趕走?教導我們,我們會盡力的。」
皇後說:「不要啦,對不起。」就是不行,這五個扇提羅不肯走。皇後就跟佛說:「我想要把他們放了,但是他們不肯走怎麼辦?」佛就說:「扇提羅他們的債還沒有還完,是那個因緣的力量不讓他走的。因緣的力量,也不讓他接受佛的教化,所以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。你還是順他的意吧,讓他不要失業,讓他恢複職位,讓他有工作,能夠把他的因緣債償還完畢,債償完了,他自己會結束的。」
佛告波斯匿王說:「你的夫人修福、謙虛、敬重,又直心清淨,行于道業,功德無量。這樣子的功德,火不能燒、水不能漂,小偷、強盜也搶不走。你國王的力量再強,也動不了她的,皇後受的是她的天福。如果人行惡心,貪現前利,如扇提羅,曆世受殃,于今不息,雖遇聖化,如風過耳,罪業力故,反生怨嫉,窈窈冥冥,何時當免。這個無有了期啦!」世尊慈悲心的緣故,就告訴其他的比丘:「如我前說,人身難得,值佛時難,法難得聞,終壽亦難。汝等諸子,前身微善,得生人道,遇佛在世聞法信受,割斷恩愛,離別父母兄弟妻子六親眷屬,出家爲道如囚免獄,應舍惡從善,中表相應。」就是要表裏一致,「言行無異,少欲知足,不貪世榮,忍饑耐渴,志在無爲,研精學問,棄捐衆惡,莊嚴智慧,修無漏業,出生死海。複以智慧,順化天下,使行十善,是則名爲自度度人,應菩薩業。」就與菩薩行相應。
這麼一說以後,會中就有諸比丘,自己心裏面想:「唉呀,我的身口意也不合道法。」所以有五百余人,就起來叩頭忏悔,跟佛說:「叁不善業我們都有,身口意不善我們都有。現在在佛前忏悔,希望佛原諒我們,從今以後誓不爲非,當如法行,願佛證知。」佛言:「諸子叁界聖尊,衆生之父,子今悔惡修善,甚是所欣,當隨喜爾。」所以佛陀當時就接受他們的忏悔。這樣子的忏悔等于是告解,就好像天主教的告解,集體告解。然後佛就說:「好,你們告解了,也忏悔了,就免你們的罪。」那個扇提羅如果這麼做,從此以後就沒罪了,這樣做就沒有罪了,結果他不要就是不要。
還有修的更差一點的,五百個比丘聽到這樣,也一樣跟佛陀頂禮,然後說:「我們不適合修行,我們都爲利養在修的,都是爲了賺那些供養來修的。行爲都像五比丘一樣有邪惡,都受了人家的供養。現在負債已經很多了,不能再繼續做下去,我們想還是還俗好了,可不可以啊?」佛就告訴那些比丘說:「好,我幫助你們,我接受。」
爲什麼呢?要入修行這一行是很艱難的,好像那個刀是兩面刃的,又好像用毒一樣,用不好會毒死的。你做不了的人還是不做比較好,你硬要這麼做,又做不好,反而是受害。「你們現在已經相信這個業報了,也心裏面有慚愧,要忏悔了,這樣就可以滅罪了。那個罪就消了。」所以忏悔好重要喔!你要誠心的忏悔,這樣就可以消罪了。而且還告訴他們,以後等到彌勒佛要成佛的時候,「你們就會再來,受彌勒佛的度化,現在你們還不適合。」又告訴這些比丘說:「沒有東西吃想要填飽肚子,甯願割自己的肉把肚子填飽,也不要欺騙,賺那些供養。那是很危險的,當心啊!」
這時佛的兒子羅
羅和那五十個小孩,聽了以後也來講:「我們也想還俗了,這五百個比丘他們都是長輩,我們是小孩,他們都可以還俗,我們更不可能修行成功。小沙彌還是比丘,接受人家的供養,這個太危險了,我們什麼都不懂。」世尊不同意:「你們的因緣這麼好,碰到我;我是佛,又是你的父親,有這麼好的機緣你都不好好學,你回家去,能夠消除罪業嗎?消不了啊,你跟我學的話還有機會消業,才學得到呀。」
祂這麼講,我就覺得,好像這句話也可以對那五百個比丘講啊,爲什麼對五百比丘就同意了,對他的兒子和這五十個小沙彌就不同意呢?我覺得,佛陀是以因緣爲考量。那五百個比丘的因緣,是要到彌勒佛那時候;而祂兒子的因緣是祂,就是要跟祂學的,這都是因緣。祂講的理由,我覺得都不是真正的理由,真正的理由就是因緣。所以祂就勸他的兒子和那些小孩繼續學。
我再跟大家說明一下,這個扇提羅現在是怎麼樣。叁千年前左右,那個時候是石女,現在是怎麼樣?我可以告訴大家,現在又掉到地獄去了。在人道這麼待一待,罪業還沒有還完,又掉到地獄去了,真是不幸!看到這裏,你就知道我們真要小心,修行人不可以隨便亂做的。他如果是一般人,不要做比丘,混吃混喝,罪不會這麼重。我們平常混吃混喝、賺點錢,哪有這麼重的罪?不會有這麼重的罪。打著修行人的招牌,去騙取錢財,這個是最笨的生意。當然其他的也不好,但是就算你要做騙子,也不要裝出一個修行人然後去騙財,這個太嚴重了。
在這裏也看出這個業力這麼真實。從扇提羅的角度看事情,他覺得:「唉呀,這個世界真是沒天理呀!」對他們來講就是這樣,這個社會怎麼那麼沒天理。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人說這種話,我們就搞不清楚,到底他們是扇提羅還是不是。顯然這裏講的因緣,時間是更長的;只看這一生,你真的看不出來。如果只看那五比丘當時的那一生,哇!他的宗教事業很成功耶,事業很發達啊!
我們看看現在,這樣成功的也很多呀,我們看到了還會覺得,我們應該要效法一下。如果你只看當時的一生,他自己也很得意,他也覺得自己做的很成功:「你看,我要審度行事,調整、因應變化,很有智慧啊!你看做得多好,反應績效多成功呀!」,哪裏曉得,所有的災禍就在你認爲的成功裏面,這樣子多諷刺啊!
好,我們講到這裏,謝謝各位。
【現場問答】
問:請問理障和事障有何不同?也都是業障嗎?
師:這邊的障,指的不是業障。理障和事障是修行,你在修的時候,可能遇到的阻礙,是這個意思。不是這邊講的業障。
問:成佛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知道別人的因果,前世的因果。爲什麼有的人,例如像我這樣的人就不知道?
師:不是都知道,有的不知道。這個問題我去問過釋迦佛,我說我都不知道,是不是修成的都應該會知道這些因果?祂說有的知道,有的不知道,不是統統知道。所以你的問題,我也問過。
問:用《零極限》那樣子的方法,我們代爲忏悔了,那其他人的問題就沒有了。那麼,我會不會損耗自己的功德?我們會不會要負擔?
師:這裏我是這樣子看:我會贊同把它改成這樣子來做,把它解釋成這樣子,就是不希望大家爲了這樣做去負擔,因爲這個負擔會很重的。這樣做是不是別人就變好了?那麼我們就要負擔?我的看法是:那個變好了,也是你心裏面的變好,他有沒有真的變好,是另外一件事情。所謂他變好了,是你看到的,你看到的還是你心裏的東西,那個範圍還是在你心裏的範圍。至于那些衆生是不是真的就因此變好了,對你來講是沒有關連的,你這樣做,還是在你心裏的。
因爲我們把自己看見的衆生,就當作是我的,我執就是我的,所以那個變好,也是變到你看到的範圍,你能夠看到的範圍的程度。這樣子的話,我認爲負擔會比較適當一點。
問:被我知道的就當作我自己的事情,代爲忏悔,是否會剝奪別人學習的機會?當事人無法學習自我承擔,會不會有這個問題?
師:我覺得不會有這個問題,因爲那也是你定義的。他自己有他自己定的範圍,所以不會剝奪掉的。
問:最後一念,既然臨終六根已崩壞,那最後一念是什麼?
師:沒有啊,你六根崩壞,你的最後不是最後一念,你後面很多念,沒有什麼最後一念;並沒有你所定義的那個最後一念。在你那個身體死了的時候,你的念頭沒死啊,一直都在生生不息,沒有所謂最後一念這樣子的定義。
好,謝謝各位。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