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他们的事情,是那五比丘自己的事情。因为这五比丘在当时心是污浊的,以污浊的心接受你的供养,所以他要还的,那是他的罪业,他必须偿还的。
皇后听了以后就放心了,这样她就没有罪,还好。但是她说,扇提罗做了这样的事,受这样子的罪,怎么样结束啊?她也知道他们以前做过她的师父,她去拜过的,这样她心里面也很难过,就问佛怎么样可以把这个罪结束掉?她说:「我现在也不敢用这个扇提罗了,想要放了他们,不敢再驱使他了。」希望世尊说法开示,令他们的心解,改恶修善,免除罪苦。
佛说,想要让我来教化他们,那你就把他们叫来,把那个除粪的也一起叫来。所以皇后就派人去把他们找来,很快,这五个统统找来了。这五个扇提罗来了以后,站在佛的前面,世尊很慈悲,就用好话跟他们说:「你们怎么样呀?」因为祂还把他们当作五比丘,就说:「啊,你们现在怎么样啊,身体好吗?快乐吗?有没有苦恼?」这样问。这五人听了以后就生气回应:「你这个佛啊,真的不懂耶,我们是被人家昼夜驱使、鞭打,做事都做不完,都不能休息,哪有什么快乐?」对啊,他们的状况就是这样,所以他们的反应就是:「你供虾米诮话,问我们快乐不快乐!」他们就是这么反应。
佛就告诉他们:「你们今天会受这种苦,都是因为前世有邪浊谄曲。」邪浊就是心里面有邪见、污浊,谄曲是什么?就是歪曲的,把事理都歪曲了,真的说成假的、假的说成真的,好的说成坏的、坏的说成好的,就是谄曲。邪的说成正的、正的说成邪的,就颠倒是非。「怀不善心受人供养,罪业因缘展转所生,至于今身,偿罪因缘犹故未毕。」你这些债还没有偿完,没有还完。我是觉得,这利息好像高利贷,他只是一生做错,怎么还那么多生都还不完,这个真是很严重。我觉得惩罚很严重耶,所以千万不要干这种事情,这个真是太亏了,只是赚那么一生的温饱、财富而已,还这么多生还没有完。
「如果你们想要免除这些恶的果报,那么现在你只要诚心的忏悔,改恶修善,这么做就可以免除了。」哇,这也未免太方便了,只要你诚心的悔过,尤其在佛前,对不对?佛这么跟你说了,就可以免了。扇提罗听了佛讲这样子的话,不但不高兴,还更加生气。我猜他们怎么更加生气,「我受罪受这么多,还要我忏悔,我做错了什么呀?」是不是?一般都这样子,我有做错什么?我被人家欺侮,这么糟蹋,受这么多罪,还该我忏悔?还要诚心忏悔?哇,更加生气!所以就把身体反转不看佛,背对着佛。五个同时背对着佛,佛就用神力,变一个佛站在他们面前;他们又转身到另外一边,佛又变一个佛在他面前;又转身,又变一个。反正,四维上下都是佛,都面对着他们。这时扇提罗被佛围绕了,这五个人就怨叹大叫:「苦啊!我们是弊恶的罪人,我们已经这么苦了,你还要这样子逼我们。」这个时候,佛陀就把变出来的身收回来,跟其他大众、国王、太后、比丘讲:「你们看,是扇提罗他们不要呀,对不对?你们都看到啦!你们应该知道,众生的罪业有二种,一种是业障,一种是烦恼障。其罪轻者有烦恼障,重罪有业障。扇提罗他们,重的、轻的都有,这两种障,烦恼障和业障都有啦,他不受教化的,连我也没办法。」
这个时候,皇后就见到扇提罗不受佛化。佛要教他们,把罪业可以消掉,只要诚心跟着这么做,就可以把罪业消了。不要就是不要。皇后看了以后,心里面满悲伤的,就对五个人说:「从今以后,我不敢差使你们了,你们要往哪里,随你们自由,去快乐好了。」这五个扇提罗听了以后,就跪下来哭了:「皇后啊,我们五个人奉事你,很尽心很尽力,我们做错什么了?怎么要把我们赶走,我们这样要失业啦。如果我们做得不好,你告诉我们,为什么把我们赶走?教导我们,我们会尽力的。」
皇后说:「不要啦,对不起。」就是不行,这五个扇提罗不肯走。皇后就跟佛说:「我想要把他们放了,但是他们不肯走怎么办?」佛就说:「扇提罗他们的债还没有还完,是那个因缘的力量不让他走的。因缘的力量,也不让他接受佛的教化,所以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。你还是顺他的意吧,让他不要失业,让他恢复职位,让他有工作,能够把他的因缘债偿还完毕,债偿完了,他自己会结束的。」
佛告波斯匿王说:「你的夫人修福、谦虚、敬重,又直心清净,行于道业,功德无量。这样子的功德,火不能烧、水不能漂,小偷、强盗也抢不走。你国王的力量再强,也动不了她的,皇后受的是她的天福。如果人行恶心,贪现前利,如扇提罗,历世受殃,于今不息,虽遇圣化,如风过耳,罪业力故,反生怨嫉,窈窈冥冥,何时当免。这个无有了期啦!」世尊慈悲心的缘故,就告诉其他的比丘:「如我前说,人身难得,值佛时难,法难得闻,终寿亦难。汝等诸子,前身微善,得生人道,遇佛在世闻法信受,割断恩爱,离别父母兄弟妻子六亲眷属,出家为道如囚免狱,应舍恶从善,中表相应。」就是要表里一致,「言行无异,少欲知足,不贪世荣,忍饥耐渴,志在无为,研精学问,弃捐众恶,庄严智慧,修无漏业,出生死海。复以智慧,顺化天下,使行十善,是则名为自度度人,应菩萨业。」就与菩萨行相应。
这么一说以后,会中就有诸比丘,自己心里面想:「唉呀,我的身口意也不合道法。」所以有五百余人,就起来叩头忏悔,跟佛说:「三不善业我们都有,身口意不善我们都有。现在在佛前忏悔,希望佛原谅我们,从今以后誓不为非,当如法行,愿佛证知。」佛言:「诸子三界圣尊,众生之父,子今悔恶修善,甚是所欣,当随喜尔。」所以佛陀当时就接受他们的忏悔。这样子的忏悔等于是告解,就好像天主教的告解,集体告解。然后佛就说:「好,你们告解了,也忏悔了,就免你们的罪。」那个扇提罗如果这么做,从此以后就没罪了,这样做就没有罪了,结果他不要就是不要。
还有修的更差一点的,五百个比丘听到这样,也一样跟佛陀顶礼,然后说:「我们不适合修行,我们都为利养在修的,都是为了赚那些供养来修的。行为都像五比丘一样有邪恶,都受了人家的供养。现在负债已经很多了,不能再继续做下去,我们想还是还俗好了,可不可以啊?」佛就告诉那些比丘说:「好,我帮助你们,我接受。」
为什么呢?要入修行这一行是很艰难的,好像那个刀是两面刃的,又好像用毒一样,用不好会毒死的。你做不了的人还是不做比较好,你硬要这么做,又做不好,反而是受害。「你们现在已经相信这个业报了,也心里面有惭愧,要忏悔了,这样就可以灭罪了。那个罪就消了。」所以忏悔好重要喔!你要诚心的忏悔,这样就可以消罪了。而且还告诉他们,以后等到弥勒佛要成佛的时候,「你们就会再来,受弥勒佛的度化,现在你们还不适合。」又告诉这些比丘说:「没有东西吃想要填饱肚子,宁愿割自己的肉把肚子填饱,也不要欺骗,赚那些供养。那是很危险的,当心啊!」
这时佛的儿子罗
罗和那五十个小孩,听了以后也来讲:「我们也想还俗了,这五百个比丘他们都是长辈,我们是小孩,他们都可以还俗,我们更不可能修行成功。小沙弥还是比丘,接受人家的供养,这个太危险了,我们什么都不懂。」世尊不同意:「你们的因缘这么好,碰到我;我是佛,又是你的父亲,有这么好的机缘你都不好好学,你回家去,能够消除罪业吗?消不了啊,你跟我学的话还有机会消业,才学得到呀。」
祂这么讲,我就觉得,好像这句话也可以对那五百个比丘讲啊,为什么对五百比丘就同意了,对他的儿子和这五十个小沙弥就不同意呢?我觉得,佛陀是以因缘为考量。那五百个比丘的因缘,是要到弥勒佛那时候;而祂儿子的因缘是祂,就是要跟祂学的,这都是因缘。祂讲的理由,我觉得都不是真正的理由,真正的理由就是因缘。所以祂就劝他的儿子和那些小孩继续学。
我再跟大家说明一下,这个扇提罗现在是怎么样。三千年前左右,那个时候是石女,现在是怎么样?我可以告诉大家,现在又掉到地狱去了。在人道这么待一待,罪业还没有还完,又掉到地狱去了,真是不幸!看到这里,你就知道我们真要小心,修行人不可以随便乱做的。他如果是一般人,不要做比丘,混吃混喝,罪不会这么重。我们平常混吃混喝、赚点钱,哪有这么重的罪?不会有这么重的罪。打着修行人的招牌,去骗取钱财,这个是最笨的生意。当然其他的也不好,但是就算你要做骗子,也不要装出一个修行人然后去骗财,这个太严重了。
在这里也看出这个业力这么真实。从扇提罗的角度看事情,他觉得:「唉呀,这个世界真是没天理呀!」对他们来讲就是这样,这个社会怎么那么没天理。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人说这种话,我们就搞不清楚,到底他们是扇提罗还是不是。显然这里讲的因缘,时间是更长的;只看这一生,你真的看不出来。如果只看那五比丘当时的那一生,哇!他的宗教事业很成功耶,事业很发达啊!
我们看看现在,这样成功的也很多呀,我们看到了还会觉得,我们应该要效法一下。如果你只看当时的一生,他自己也很得意,他也觉得自己做的很成功:「你看,我要审度行事,调整、因应变化,很有智慧啊!你看做得多好,反应绩效多成功呀!」,哪里晓得,所有的灾祸就在你认为的成功里面,这样子多讽刺啊!
好,我们讲到这里,谢谢各位。
【现场问答】
问:请问理障和事障有何不同?也都是业障吗?
师:这边的障,指的不是业障。理障和事障是修行,你在修的时候,可能遇到的阻碍,是这个意思。不是这边讲的业障。
问:成佛的人是不是就可以知道别人的因果,前世的因果。为什么有的人,例如像我这样的人就不知道?
师:不是都知道,有的不知道。这个问题我去问过释迦佛,我说我都不知道,是不是修成的都应该会知道这些因果?祂说有的知道,有的不知道,不是统统知道。所以你的问题,我也问过。
问:用《零极限》那样子的方法,我们代为忏悔了,那其他人的问题就没有了。那么,我会不会损耗自己的功德?我们会不会要负担?
师:这里我是这样子看:我会赞同把它改成这样子来做,把它解释成这样子,就是不希望大家为了这样做去负担,因为这个负担会很重的。这样做是不是别人就变好了?那么我们就要负担?我的看法是:那个变好了,也是你心里面的变好,他有没有真的变好,是另外一件事情。所谓他变好了,是你看到的,你看到的还是你心里的东西,那个范围还是在你心里的范围。至于那些众生是不是真的就因此变好了,对你来讲是没有关连的,你这样做,还是在你心里的。
因为我们把自己看见的众生,就当作是我的,我执就是我的,所以那个变好,也是变到你看到的范围,你能够看到的范围的程度。这样子的话,我认为负担会比较适当一点。
问:被我知道的就当作我自己的事情,代为忏悔,是否会剥夺别人学习的机会?当事人无法学习自我承担,会不会有这个问题?
师:我觉得不会有这个问题,因为那也是你定义的。他自己有他自己定的范围,所以不会剥夺掉的。
问:最后一念,既然临终六根已崩坏,那最后一念是什么?
师:没有啊,你六根崩坏,你的最后不是最后一念,你后面很多念,没有什么最后一念;并没有你所定义的那个最后一念。在你那个身体死了的时候,你的念头没死啊,一直都在生生不息,没有所谓最后一念这样子的定义。
好,谢谢各位。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