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飯嗎?』

  

  野幹就回答:『生死的事情,每個人不一樣。有的人貪生怕死,有的人樂死怕生。什麼樣子的人是貪生的呢?就是那些做壞事的、愚癡的、不學佛的人,殺盜淫、欺詐的人。這種人是貪生畏死的,因爲他死了以後,會墮入叁惡道,那是很苦的。所以死對他是一個不好的事情,因爲死了以後會更慘。什麼人不怕死,樂于死呢?那些學佛的、做善事的人,他死了以後是升天的、會享福的,所以是不會怕死的。學好的話,還可以了生脫死,或者成羅漢、成辟支佛、成佛。死了以後,會得到永恒的幸福,當然不怕死;死了以後會得到永恒的痛苦,這當然怕死。』它說:『惡的人,死了以後就等于入獄;好的人,死了以後是出獄、升天,當然不同。所以有人怕死,有人樂死。』

  

  這麼解答了以後,天帝就問:『如你所教的話,救你的命是沒有功德,那麼其余的功德,一個是施食,一個是施法;請你教一教我們,施食有什麼功德?施法有什麼功德?』野幹就回答祂說:『布施飲食,只是救你一日之命;布施財物珍寶是給你一生的福氣,但是只是增加你的生死的纏縛。說法,這樣子的教化,就是法施,能令衆生出世間道。出世間道者,凡有叁種,一者羅漢、二者辟支佛、叁者佛道。此叁乘人,都是接受了法施,聽聞了佛法,如說修行。這樣就能夠免除叁惡道,受人天福樂。更好一點的話,就能夠了生脫死,成羅漢、辟支佛、佛道。這個就是法布施的功德。』

  

  天帝在後面還問了一件事情,既然它不怕死,祂是樂死的,天帝就問它:『你如果樂死的話,我把衣服放下去,你爲什麼要跟著爬上來?你就在底下死就好了嘛!』給了它這個難題。它怎麼回答?它說:『你把衣服放下來,我已經知道你要聽法,你要聽法所以才把衣服放下來的。如果我不上來、要等死的話,我就不能夠滿你的願,跟你講法。不能滿你的願,我就吝啬法施了。這樣子的話,我以後生生世世,會全部都不能如願。所以我不是爲了貪生,而是要爲你說法,是因爲要爲你說法才上來的。』」

  

  我想祂這麼辯解,別人也沒辦法,天帝也沒辦法。這是一個狡辯,天帝也接受了。接下來天帝又再問問題了,「祂說:『你現在,現這個野幹的身,是不是應化身?是變現出來的?』野幹回答說:『不是,不是應化身,是業報,是罪業報。是因爲我自己的罪業。』這些天人一聽說祂們的老師──野幹是業報身,聽了以後,非常的震驚而且傷心。」

  

  有人如果這樣聽了,也許反應是:「哦,原來你那麼差,你是業報,把你看錯了。哇!原來你該死的。」天人們的反應不是這樣,祂們反應是非常的震驚,又很傷心,而且更加恭敬要修行。聽到同樣的話,反應可能是兩極的;你會得到什麼報應,是跟你的反應有關的。

  

  「天衆就對野幹說:『我們本來以爲你是菩薩聖人,爲了來救度衆生,故意現出野幹身。現在卻聽到原來是業報身,到底是怎麼回事?爲什麼會這樣?請您告訴我們。』野幹就回答:『欲聞者善,你們這麼想聽,是很好的。我就說給你們聽。』野幹就說起它過去生的事。」它雖然是野幹,但是它識宿命,它能知道它過去世是怎麼樣。這個識知宿命的能力,就是般若智慧,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現。

  

  「它說祂過去生中,有一世生在波羅捺波頭摩城,是一個窮人家的小孩,名字叫做阿逸多,是剎利種姓。這在印度的種姓製度裏是第二級的,就是可以做國王的。雖然窮的人沒能做國王,但是要做國王的,就必須是這種階級出身。他很聰明,很好學;十二歲的時候就追隨了一個明師,在深山裏面學習。他學的時候,辛苦的承事,研精習學,決不懈怠。他的老師,也早晚都很努力的在教他。經過五十年,學了九十六種類的學問,經書記論、醫方咒術、占相吉凶,災異禍福,靡所不達。全部都會。」

  

  就是我們現在的算命、蔔卦這一類,還有醫術,醫病、健身什麼,這些玩意兒全部都會。「而且智慧很高,名聞四遠,很有名聲,學問很高;可是就是很窮。他覺得自己學了那麼多,卻沒有辦法供養老師報恩,他就想:『我來把自己賣掉,得到一筆錢,就可以奉養老師了。』想要賣身。」人家是賣身葬父,他是賣身報師,供養師父。

  

  「他告訴他的師父他想要這樣做。他師父就說:『我們是在山裏面修行的人,乞討就可以過日子了,也餓不死,又不缺少什麼東西,你爲什麼想要把自己賣掉來供養我?我又不缺什麼,你不要這樣做。』叫他不要這樣做。『你應該把我教你的東西,你學會的東西,去

  化天下的人民,這樣才是報師恩。』他聽了師父的話,沒有賣掉自己,就在山中乞食度日。不久以後,這個國家的國王死了,沒有人繼位。群臣商量:『我們就找來有名的學者,讓他們共同來辯解、講理。』一召,來了五百多人,就在七天裏面,互相辯論。阿逸多辯才高超,講論第一,沒有人能夠勝過他。所以群臣很歡喜,就請婆羅門,敦請阿逸多來做國王。

  

  阿逸多就想:『到底要不要接受?』這個機會讓他憂喜參半,又高興、又害怕、又擔心。說:『如果我做了國王,享受了這個權位富貴,一做錯事,就會掉到地獄去,這就不好了。可是如果我不接受的話,我很窮,我想要供養父母、師父都不能。』就在那裏反複這麼想。到後來,他決定冒險一試,就接受了。接受王位以後,第一件事情,就派忠臣把他的父母、師父接過來,做最好的供養,讓他們住在很好的宮殿、林園裏面。他做國王也做得很好,勤政愛民;跟他的夫人,就是皇後,還有采女,都修他師父所教的十善法。

  

  他這個國是很大的國,邊界還有兩個屬國。他這樣子好好的做國王,做了一百年,已經是一百六十二歲了。邊界那兩個小國,一直互相爭吵、戰爭,鬥來鬥去,帶了兵將不斷厮殺,但是誰也

  不了誰。其中一國名叫安陀羅,另外一國叫摩羅婆耶。安陀羅國王比較厲害,就召群臣商議,怎麼樣可以把摩羅婆耶滅掉。群臣裏面就有人說:『阿逸多王是我們的共主,他出生寒微,雖然做了國王,還是一副寒酸相,寒意猶存。從昔以來,一直奉持十善,所以不犯外色。』」所謂不犯外色,就是沒有搞外遇。他雖然有宮女,可是他的宮女都是老妪們。

  

  「所以他們就設計:『我們要在我們國裏面,找漂亮的、年輕的女子一百人,由忠良的臣子帶著,然後再准備一些寶物,一起送去貢獻給他。如果他收了,那就有辦法了。如果他收了的話,就請他撥一百萬的兵給我們;我們自己再准備一百萬兵衆,有兩百萬的兵,就可以把另外那一國滅了。』這麼算計以後,就真的這麼做。阿逸多王看到美女、寶物,就大歡喜,收下了。所以那個寒酸相,就會中這個計。他就問那個使者說:『你們國王送我這麼好的東西,希望得到什麼回報?』使者就對阿逸多王說:『摩羅婆國是大王所統,彼王頑嚚,不知化度,淫亂無道,不理國政。民被其毒,視之若怨。特從大王,請兵百萬,助往伏之。奉獻之誠,其正在此。』」

  

  你看,說得多好聽!他們送美女給阿逸多王,就是要阿逸多王淫亂嘛!但是他說:「你看那個摩羅婆國多淫亂!」說人家淫亂,其實就是自己淫亂,說人家著魔,就是自己著魔,已經完全呈現在這裏。然後又說,摩羅婆國的老百姓都被他們的國王害了,都把他當成冤仇;說的多冠冕堂皇。這些話都是反的,但是阿逸多王糊裏糊塗就中計了。「阿逸多王很高興,馬上就撥了百萬強兵給他帶去。」我想摩羅婆國和安陀羅國,這兩個國王恐怕是半斤八兩,沒有哪一個特別好,哪一個特別壞,但是安陀羅國王比較奸詐。

  

  「安陀羅國王得到阿逸多王的一百萬兵,自己國內,他又弄了一百萬兵,然後就去打摩羅婆國。死了一半兵,就是死了一百萬人,才把摩羅婆國打下來。打下來以後,摩羅婆王還有他的族人,全部被斬殺。阿逸多王得到了這一百美女,意迷情惑,忘失本志,奢淫著樂,不理國政。他的國家就開始亂,他下面的官也就開始亂搞;又遇到天災饑荒,結果就滅了。國滅了以後,阿逸多王也死了,死了以後就墮入地獄中。因爲他識知宿命,知道自己過去做了什麼壞事,所以他就趕快改惡修善,很快就從地獄道出來,升到餓鬼道。餓鬼道還是一樣,他還是識知宿命,很快再改過遷善,很快又出來,就升到了畜生道,成爲野幹。牠就是這麼來的。」

  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。我現在把後面的結果先說一說,這個阿逸多王,就是釋迦佛的前世。阿逸多王的師父,就是彌勒佛;帝釋天天主就是舍利弗,那八萬天人,就是跟著舍利弗的八萬菩薩。跟著舍利弗的八萬菩薩,在釋迦佛成道那個時候,就是打死不退的大菩薩。原來祂們早就都是至親的夥伴了。好,我們今天就到這裏,謝謝各位。

  

  【現場問答】

  

  問:如果我們的程度與能力還不夠,沒有辦法做到叁輪體空,而去教別人佛法,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報答師恩?

  

  師:如果還不能夠教別人,程度還不夠,怎麼樣子報答師恩?好好修行,把自己修好就是報答,就是最大的報答。

  

  好,如果沒有其他問題,我們就到這裏了。謝謝各位。

  

《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之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