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饭吗?』
野干就回答:『生死的事情,每个人不一样。有的人贪生怕死,有的人乐死怕生。什么样子的人是贪生的呢?就是那些做坏事的、愚痴的、不学佛的人,杀盗淫、欺诈的人。这种人是贪生畏死的,因为他死了以后,会堕入三恶道,那是很苦的。所以死对他是一个不好的事情,因为死了以后会更惨。什么人不怕死,乐于死呢?那些学佛的、做善事的人,他死了以后是升天的、会享福的,所以是不会怕死的。学好的话,还可以了生脱死,或者成罗汉、成辟支佛、成佛。死了以后,会得到永恒的幸福,当然不怕死;死了以后会得到永恒的痛苦,这当然怕死。』它说:『恶的人,死了以后就等于入狱;好的人,死了以后是出狱、升天,当然不同。所以有人怕死,有人乐死。』
这么解答了以后,天帝就问:『如你所教的话,救你的命是没有功德,那么其余的功德,一个是施食,一个是施法;请你教一教我们,施食有什么功德?施法有什么功德?』野干就回答祂说:『布施饮食,只是救你一日之命;布施财物珍宝是给你一生的福气,但是只是增加你的生死的缠缚。说法,这样子的教化,就是法施,能令众生出世间道。出世间道者,凡有三种,一者罗汉、二者辟支佛、三者佛道。此三乘人,都是接受了法施,听闻了佛法,如说修行。这样就能够免除三恶道,受人天福乐。更好一点的话,就能够了生脱死,成罗汉、辟支佛、佛道。这个就是法布施的功德。』
天帝在后面还问了一件事情,既然它不怕死,祂是乐死的,天帝就问它:『你如果乐死的话,我把衣服放下去,你为什么要跟着爬上来?你就在底下死就好了嘛!』给了它这个难题。它怎么回答?它说:『你把衣服放下来,我已经知道你要听法,你要听法所以才把衣服放下来的。如果我不上来、要等死的话,我就不能够满你的愿,跟你讲法。不能满你的愿,我就吝啬法施了。这样子的话,我以后生生世世,会全部都不能如愿。所以我不是为了贪生,而是要为你说法,是因为要为你说法才上来的。』」
我想祂这么辩解,别人也没办法,天帝也没办法。这是一个狡辩,天帝也接受了。接下来天帝又再问问题了,「祂说:『你现在,现这个野干的身,是不是应化身?是变现出来的?』野干回答说:『不是,不是应化身,是业报,是罪业报。是因为我自己的罪业。』这些天人一听说祂们的老师──野干是业报身,听了以后,非常的震惊而且伤心。」
有人如果这样听了,也许反应是:「哦,原来你那么差,你是业报,把你看错了。哇!原来你该死的。」天人们的反应不是这样,祂们反应是非常的震惊,又很伤心,而且更加恭敬要修行。听到同样的话,反应可能是两极的;你会得到什么报应,是跟你的反应有关的。
「天众就对野干说:『我们本来以为你是菩萨圣人,为了来救度众生,故意现出野干身。现在却听到原来是业报身,到底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会这样?请您告诉我们。』野干就回答:『欲闻者善,你们这么想听,是很好的。我就说给你们听。』野干就说起它过去生的事。」它虽然是野干,但是它识宿命,它能知道它过去世是怎么样。这个识知宿命的能力,就是般若智慧,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现。
「它说祂过去生中,有一世生在波罗捺波头摩城,是一个穷人家的小孩,名字叫做阿逸多,是剎利种姓。这在印度的种姓制度里是第二级的,就是可以做国王的。虽然穷的人没能做国王,但是要做国王的,就必须是这种阶级出身。他很聪明,很好学;十二岁的时候就追随了一个明师,在深山里面学习。他学的时候,辛苦的承事,研精习学,决不懈怠。他的老师,也早晚都很努力的在教他。经过五十年,学了九十六种类的学问,经书记论、医方咒术、占相吉凶,灾异祸福,靡所不达。全部都会。」
就是我们现在的算命、卜卦这一类,还有医术,医病、健身什么,这些玩意儿全部都会。「而且智慧很高,名闻四远,很有名声,学问很高;可是就是很穷。他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,却没有办法供养老师报恩,他就想:『我来把自己卖掉,得到一笔钱,就可以奉养老师了。』想要卖身。」人家是卖身葬父,他是卖身报师,供养师父。
「他告诉他的师父他想要这样做。他师父就说:『我们是在山里面修行的人,乞讨就可以过日子了,也饿不死,又不缺少什么东西,你为什么想要把自己卖掉来供养我?我又不缺什么,你不要这样做。』叫他不要这样做。『你应该把我教你的东西,你学会的东西,去
化天下的人民,这样才是报师恩。』他听了师父的话,没有卖掉自己,就在山中乞食度日。不久以后,这个国家的国王死了,没有人继位。群臣商量:『我们就找来有名的学者,让他们共同来辩解、讲理。』一召,来了五百多人,就在七天里面,互相辩论。阿逸多辩才高超,讲论第一,没有人能够胜过他。所以群臣很欢喜,就请婆罗门,敦请阿逸多来做国王。
阿逸多就想:『到底要不要接受?』这个机会让他忧喜参半,又高兴、又害怕、又担心。说:『如果我做了国王,享受了这个权位富贵,一做错事,就会掉到地狱去,这就不好了。可是如果我不接受的话,我很穷,我想要供养父母、师父都不能。』就在那里反复这么想。到后来,他决定冒险一试,就接受了。接受王位以后,第一件事情,就派忠臣把他的父母、师父接过来,做最好的供养,让他们住在很好的宫殿、林园里面。他做国王也做得很好,勤政爱民;跟他的夫人,就是皇后,还有采女,都修他师父所教的十善法。
他这个国是很大的国,边界还有两个属国。他这样子好好的做国王,做了一百年,已经是一百六十二岁了。边界那两个小国,一直互相争吵、战争,斗来斗去,带了兵将不断厮杀,但是谁也
不了谁。其中一国名叫安陀罗,另外一国叫摩罗婆耶。安陀罗国王比较厉害,就召群臣商议,怎么样可以把摩罗婆耶灭掉。群臣里面就有人说:『阿逸多王是我们的共主,他出生寒微,虽然做了国王,还是一副寒酸相,寒意犹存。从昔以来,一直奉持十善,所以不犯外色。』」所谓不犯外色,就是没有搞外遇。他虽然有宫女,可是他的宫女都是老妪们。
「所以他们就设计:『我们要在我们国里面,找漂亮的、年轻的女子一百人,由忠良的臣子带着,然后再准备一些宝物,一起送去贡献给他。如果他收了,那就有办法了。如果他收了的话,就请他拨一百万的兵给我们;我们自己再准备一百万兵众,有两百万的兵,就可以把另外那一国灭了。』这么算计以后,就真的这么做。阿逸多王看到美女、宝物,就大欢喜,收下了。所以那个寒酸相,就会中这个计。他就问那个使者说:『你们国王送我这么好的东西,希望得到什么回报?』使者就对阿逸多王说:『摩罗婆国是大王所统,彼王顽嚚,不知化度,淫乱无道,不理国政。民被其毒,视之若怨。特从大王,请兵百万,助往伏之。奉献之诚,其正在此。』」
你看,说得多好听!他们送美女给阿逸多王,就是要阿逸多王淫乱嘛!但是他说:「你看那个摩罗婆国多淫乱!」说人家淫乱,其实就是自己淫乱,说人家着魔,就是自己着魔,已经完全呈现在这里。然后又说,摩罗婆国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国王害了,都把他当成冤仇;说的多冠冕堂皇。这些话都是反的,但是阿逸多王糊里糊涂就中计了。「阿逸多王很高兴,马上就拨了百万强兵给他带去。」我想摩罗婆国和安陀罗国,这两个国王恐怕是半斤八两,没有哪一个特别好,哪一个特别坏,但是安陀罗国王比较奸诈。
「安陀罗国王得到阿逸多王的一百万兵,自己国内,他又弄了一百万兵,然后就去打摩罗婆国。死了一半兵,就是死了一百万人,才把摩罗婆国打下来。打下来以后,摩罗婆王还有他的族人,全部被斩杀。阿逸多王得到了这一百美女,意迷情惑,忘失本志,奢淫着乐,不理国政。他的国家就开始乱,他下面的官也就开始乱搞;又遇到天灾饥荒,结果就灭了。国灭了以后,阿逸多王也死了,死了以后就堕入地狱中。因为他识知宿命,知道自己过去做了什么坏事,所以他就赶快改恶修善,很快就从地狱道出来,升到饿鬼道。饿鬼道还是一样,他还是识知宿命,很快再改过迁善,很快又出来,就升到了畜生道,成为野干。牠就是这么来的。」
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。我现在把后面的结果先说一说,这个阿逸多王,就是释迦佛的前世。阿逸多王的师父,就是弥勒佛;帝释天天主就是舍利弗,那八万天人,就是跟着舍利弗的八万菩萨。跟着舍利弗的八万菩萨,在释迦佛成道那个时候,就是打死不退的大菩萨。原来祂们早就都是至亲的伙伴了。好,我们今天就到这里,谢谢各位。
【现场问答】
问:如果我们的程度与能力还不够,没有办法做到三轮体空,而去教别人佛法,我们可以怎么做来报答师恩?
师:如果还不能够教别人,程度还不够,怎么样子报答师恩?好好修行,把自己修好就是报答,就是最大的报答。
好,如果没有其他问题,我们就到这里了。谢谢各位。
《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之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