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就不修止觀了嗎?我們就不修息妄念了嗎?不是。我們要修、要做的,但是我們不能認爲,這樣子做就可以成,就可以得到圓覺。這個觀點、這個論述是錯的。很多修空觀、修止觀的,就這麼認爲:「這樣修就可以修成道了。這樣子空觀空下去,什麼都沒有,空空空以後就成道了。」錯,這個就是止病。

  

  「四者滅病。若複有人作如是言:『我今永斷一切煩惱,身心畢竟空無所有,何況根塵虛妄境界?一切永寂,欲求圓覺。』彼圓覺性,非寂相故,說名爲病。」

  

  這個滅病,比那個止病還要更深;是同樣的,但是做得更深,所以說「寂滅」。但是我們不是修行要修寂滅嗎?沒錯,寂滅就是這個滅病。但是寂滅不會得到圓覺。我們修寂滅法,是要修的。你看他做到啦,「我今永斷一切煩惱。」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,「身心畢竟空無所有」身和心也沒有了,「何況根塵虛妄境界?」根塵,也就是這個身體、還有六塵,這個世間萬有也沒有了。「一切永寂」一切都沒有了。這樣就到了涅槃境界了嗎?那不是!那不是圓覺。這樣想要得到圓覺,得不到的。這是不是在修寂滅法?是在修,但是有這樣子的論述,這樣子的觀點,那是病,那就是滅病。

  

  所以這四個病,你看,作病有一點像修叁摩缽提,是吧?任病像在修禅那,止病像在修奢磨他、空觀,滅病是中觀裏面,更深的寂滅,全部都是佛法,都是佛法裏面要修的,結果每一個都會變成病。當你的觀點、認知有偏頗,有錯誤的時候,它就是病。所以祂這邊說病的時候,都是說:「若複有人作如是言」就是他提出這種主張、這種論述的,就是病。只要沒有這樣子的論述,那就不是病了,那就是修行的次第、修行的方法了。

  

  關于這四病,以前我問過我的師父 華藏祖師。因爲我當時看到這個的時候,嚇了一跳;這不都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嗎,怎麼它們是病呢?我搞不懂。我師父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,祂說:「這個,我們說它是病,它也是藥;它是可以互爲病、互爲藥的。譬如說你犯有作病,那你就用這裏面的止病來醫。對于作病而言,止病就是藥,它可以醫你的作病。任病、滅病也是互爲藥、互爲病的。」當時祂教我的,我就記得這樣子。當時我只想:「喔,它可以互爲病、互爲藥,那就不都是病了;因爲它也是藥,它可以互相製衡的。」現在我了解,何止互爲病、互爲藥,全部都可以。不一定要作病就對止病,不是哦,可以千變萬化的。既是病又是藥,對大家來講是太複雜了。

  

  因爲這個部分是要讓我們鑒別,告訴我們這四個病,讓我們鑒別有沒有選對善知識。只是這樣。至于怎麼去靈活運用,那太深了。那是善知識的事情,對于一個末世衆生而言,不需要深入到那麼深,我們只要能夠鑒別就好了,鑒別我們是不是找對了善知識。經過這樣子鑒別、確定找對了,那就要不顧性命供養,也不要去找渣,不要去踢館了。

  

  「離四病者,則知清淨。作是觀者,名爲『正觀』。若他觀者,名爲『邪觀』。」離開了四病,才真正的知道什麼是清淨。「作是觀者」認爲、了解這個作止任滅是病,明白在什麼樣狀況,它會變成是病。有這樣子的觀點,就是正觀,你的看法就是正確的,那就沒有病了。「若他觀者」如果做另外的看法,「名爲邪觀」那就是錯的、就是有病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欲修行者,應當盡命供養善友,事善知識。彼善知識欲來親近,應斷憍慢;若複遠離,應斷瞋恨。現逆順境,猶如虛空,了知身心畢竟平等,與諸衆生同體無異。如是修行,方入圓覺。」

  

  祂說,末世時期的衆生想要修行的話,你找到了善知識,就應當盡你的命去供養你的善知識;或者是跟你的善知識學修行、來成事。「彼善知識欲來親近,應斷憍慢;」這個善知識要跟你親近,要跟你好,這個時候你應斷驕慢。要注意,常常人家對你好,你就自以爲了不起了,這就是驕慢。「若複遠離,應斷瞋恨。」如果是善知識要拒絕你、要離開你、不見你、或者不跟你親近、不跟你好,那就不要怨恨。「他現在對別人好,對我不好了,可惡!」這就是瞋恨心、怨恨的心生出來了。這個狀況,就是孔子《論語》裏面的:「唯以小人難養也。近之則不遜,遠之則怨。」你不要做小人,不要有小人的反應。

  

  「現逆順境,猶如虛空,」人家跟你好、人家跟你不好;或者是現在很得意,春風得意,那就是順的,萬事不如意,樣樣都遇到挫折、阻礙,那就是逆境了,你要把這些境看成像是虛空。「了知身心畢竟平等」你要知道,身心畢竟都是平等的,逆境界、順境界,那都是平等的。「與諸衆生同體無異」跟其他的衆生,也都是平等的、一樣的。這樣子來修行,才能夠入圓覺,才能夠進得去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不得成道,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,故未解脫。若複有人觀彼怨家,如己父母,心無有二,即除諸病。于諸法中自他憎愛,亦複如是。」

  

  祂說,末法時期的衆生,之所以不能夠成道的原因,追根究底去找的話,最基本的原因,就是「由有無始」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有了,「自他憎愛一切種子」你的、我的、他的,所有的問題糾結在一起,還有愛啊、恨啊,你、我、他的恩怨情仇,有這樣子的種子在那裏,所以沒有解脫。那些東西,弄得你沒有辦法解脫。祂說了一個檢驗方法,「若複有人觀彼怨家,如己父母,」如果有人能夠把他的仇人、他的冤家,看成是跟自己親生父母一樣的,「心無有二」沒有分別,是一樣的,「即除諸病」就表示你消除了自他憎愛一切種子這樣子的病。不是前面那四病,那個四病可不是那麼簡單。

  

  這是指無始以來的,你的自他憎愛一切種子,這種病就消除了。當你心裏面,能夠把你的冤家,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一樣,沒有差別,這個應該就算做到了。這是告訴你檢查的方法,並不是要你去練習把冤家看成是父母,不是這樣。只是讓你去檢查自己,是不是可以做到,是不是在這個狀態。是讓你用這個方法去檢查的。因爲並不是你去努力去做到的;你做到就是做到,你心裏面就是沒有把冤家看成是仇人,沒有把仇人看成是仇人,這樣的話就可以了。

  

  以前我還聽過,有人還把父母當冤家的。我在馬來西亞就遇到這樣子的人,他說他沒有辦法學佛了,學佛要把冤家看成是父母。他說他把自己的父親就視爲他的冤家。爲什麼?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棄家了。當他父親比較得意的時候,抛棄了他們母子;老年的時候自己很潦倒,就要求他們來養他,要他們孝順。他都恨死他了,才不要孝順他呢!我說,那我也沒辦法。

  

  「于諸法中」不但是跟你的冤家沒有憎愛,就是在生活中也會有各種狀況。例如你在工作、在讀書、或者你在吃飯、在享樂……各種生活的狀況當中,「自他憎愛,亦複如是。」自他的、憎愛的種子,也一樣沒有了。要做到這樣就可以了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欲求圓覺,應當發心,作如是言:『盡于虛空一切衆生,我皆令入究竟圓覺,于圓覺中無取覺者,除彼我人一切諸相。』如是發心,不墮邪見。」

  

  這裏的應當發心,就是發願。「作如是言」發願說什麼呢?「盡于虛空一切衆生,」在空間裏面的所有一切衆生,我都要讓他進入、證到「究竟圓覺」,我都期待他們能夠證入圓覺。當然我自己也想在這個圓覺中,「無取覺者」,這個話很深喔,用我們習慣、熟悉的話來說,「無取覺者」意思就是,沒有能知、被知的差別,就是能所不二。「除彼我人一切諸相」彼我人,就是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相。

  

  「如是發心」這樣才是發心。什麼是發心?我們一天到晚很發心,心中沒有四相了,就叫發心。沒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相、沒有憎愛,這樣就叫發心。「如是發心」這樣發心,那就不會墮入邪見。這一段講了一個很清楚的事情,就是要去掉你心中的病,你最重的、最根本的那個病,就是「自他憎愛一切種子」,那就是你心中的病。你能夠把這個病消除了,就不墮邪見了。這裏告訴你怎麼修行,也告訴你找怎麼樣的人,怎麼發心、怎麼修行,這裏都講了,都交代了。

  

  「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『普覺汝當知:末世諸衆生,欲求善知識,應當求正見。心遠二乘者,法中除四病,謂作止任滅。親近無憍慢,遠離無瞋恨,見種種境界,心當生希有,還如佛出世。不犯非律儀,戒根永清淨,度一切衆生,究竟入圓覺。無彼我人相,當依正智慧,便得超邪見,證覺般涅槃。』」心裏面應該把善知識看成是稀有的,「還如佛出世」把善知識當作是佛出世。

  

  我想這個偈,就是前面的文裏面說的內涵,我們都已經解說過了,不再解說。至于這四病,怎麼去運用在修行上,這個還不是末世衆生大家立刻要做的。大家立刻要做的,是要把自己無始以來的,自他憎愛一切種子,這樣的病根把它消除。消除的方法,其實在前面第九章裏面就提到了,「對境不生」你面對著境界,心裏面不生出這個病,不反應出來,就可以消除了。

  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【現場問答】

  

  問:身是屬六入,而心是在六入之上,何以身心畢竟平等?

  

  師:還是平等的。這樣講,身和心也是平等的;別人的身心跟你也是平等的。經文裏面主要講的是,別人的身心跟你的身心是平等的。即使是自己的身和心,還是平等的。

  

  

  問:有時諸念得一切信,自然平等,爲何是病?怎樣的境界才不是病?

  

  師:這個我已經講過了,你沒有聽懂嗎?因爲他的觀點是病,他說做這樣子寂滅了、平等了,這樣就得到圓覺;其實是得不到。這個觀點錯誤、論述的觀點錯了,他的病在這裏。

  

  

  問:如果有人,只有掠去心中所有幻相,不去想任何作用,他的煩惱都沒有了,這樣有禅病嗎?

  

  師:沒有,提出那樣的主張就不是,沒有禅病。那個禅病是說,他作如是言,他提出這樣的主張,那個主張才是病。

  

  

  問:任病和滅病,互爲病互爲藥,希望進一步開示。

  

  師:你就是把這個任病,當滅病的藥。如果你犯有滅病,那麼現在你就讓你自己得任病,它就可以把你的滅病醫好。因爲任病對滅病來講,它就是藥。如果你犯了任病,那你就拿這個滅病當作藥,你就讓自己得滅病,那你的任病就醫好了。祂的互爲病、互爲藥的意思,就是這樣。

  

  

  問: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圓覺自性本自具足,只能隨順覺性清醒狀態。依作病造作、刻意,都是識心的運作,不是隨順覺性嗎?

  

  師:不是,識心的造作,不是。作病指的還不是這個造作而已,造作當然也是作病,當我們修六度萬行的時候,都是刻意去做的。這樣不叫做隨順覺性,這樣子叫做隨順識心,不是隨順覺性。

  

  

  問:任病隨諸法性,不等于隨順覺性,不清醒、不負責、沒智慧,隨諸法性也不等于。

  

  師:沒錯啊!不等于的。

  

  

  問:止病,刻意遠離塵勞,就是止,不是止病,就是止病的一種狀態,是嗎?

  

  師:不是,是止的一種狀態,並不是止病。止病是指「你用止,就可以得到圓覺」,這種主張、這種觀點。

  

  

  問:滅病就是斷滅相、死寂,不是活用,是嗎?不是真功夫。

  

  師:不見得。當然,如果死寂、不會活用,不是真功夫,是斷滅相的話,是滅病,是屬于滅病。但是還不是《圓覺》這個經裏面,剛才經裏面講的這個滅病。當然這樣子是滅病,沒錯。

  

  

  問:順境、逆境都是心性的流露呈現,所謂涅槃與娑婆,全憑一念明覺,或一念無明。這些境界,都是來幫助自己靈性的成長,讓自己早日清醒,發現自己的妄念、邪見、執著。

  

  師:對。

  

  

  問:爲所當爲,就是無所作爲,就是如是發心,是嗎?

  

  師:這裏,不是。不是套在這個如是發心。這邊如是發心,是要我們離,心不著相,也就是發無所住心,沒有住相的心。是要這個無所住相的心。「爲所當爲,就是無所作爲」,這個不是用在這個地方的,是在講其他的;細微上不適合說。這邊如是發心,指的是,我們的心要不住相;心不住相,要無所住而生心。無所住而生的心,那個發心就正確了。

  

  

  問:心靈本是起伏不定,五蘊影響,如何能知自己心靈?心靈能分辨清澈,自己正在作止任滅何種層次上?如何達到彼此平衡,如何用病,何時用病,如何用藥,何時用藥?

  

  師:這個問題都太大了,這個就要自己去揣摩,而且不要想得那麼高啦。做那個作止任滅,那是善知識他不能犯的,他要做的事情。你是求善知識的,你還在修,還不要做到那裏。你只要能夠去除自他憎愛種子,對境不生,就很厲害了。

  

  

  問:請問,現今地球生態變動劇烈,蜜蜂群體消失,數百萬只的魚群、鳥類死亡。不知您的看法如何?請慈悲開示,如何因應?2012年馬雅預言會成真嗎?這些狀態是法界深意的安排嗎?

  

  師:這些狀態不是什麼法界深意的安排,這些狀態是法界的自然現象。蜜蜂這樣子消失,然後最近又有什麼魚啊、鳥啊,這樣子的死亡,這些是什麼?他們要搬走了。這些死亡,大家不要看成是死亡,其實他是搬家了。他不要這個身體了,到別的地方去了。所以我們看到好像這是死亡,事實上是因緣。這個地方,他們已經覺得不適合他們住,不適合居留了,他們要到別的世界去了。他到別的世界去的時候,呈現出來的、我們看見的狀況,就是死亡。你們看見死亡,我看見的是搬家。

  

  2012年,那個馬雅的預言,只有部分會呈現。那個預言,是會有這個事情的;但是已經被改變了。所以還是會呈現一點,但是不會完全的呈現。這個也不是法界的深意安排,這是自然現象,因緣就是這麼走的。看得懂,我們就順著它;看都看不懂,當然也就不知道怎麼順、怎麼逆,只在那裏害怕。至少,我可以讓大家知道的,就是不用害怕。沒有預言那麼嚴重的事情,沒有。

  

  好,我們到這裏,謝謝各位。

  

《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