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圓覺經》講座(十一)/20110212
主講:智崇上師
時間:2011年2月12日
地點:臺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第一演講廳
紀錄:張春美、周雅容
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今天我們再繼續講《圓覺經》〈圓覺品第十一〉。
「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『大悲世尊!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,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。』」長跪就是單膝跪地,叉手就是右手握拳這樣一比。「淨覺種種方便」,就是前面講過的奢摩他、叁摩缽提、禅那;這叁種修行方法怎麼組合,在修行的當下會産生四種禅病等等。這些就是所謂的「廣說淨覺種種方便,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。」
「世尊!我等今者已得開悟,若佛滅後,末世衆生未得悟者,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?」這時,圓覺菩薩要問祂今天的問題了。
「我等今者已得開悟」,我們菩薩已經開悟了,可是佛圓寂了以後,末法時期的衆生,他們「未得悟者」沒有開悟;「雲何安居」怎麼安居呢?安居的意思,是指安下心來,穩穩當當的修行。不是心安不下來,在那裏忙東忙西的,不是這樣子。他們怎麼樣才能把心安下來,穩穩當當的「修此圓覺清淨境界」呢?祂的問題就是這個。
「『此圓覺中叁種淨觀,以何爲首?惟願大悲,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。』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」在圓覺當中有叁種修法,就是奢摩他、叁摩缽提、禅那,哪一個要先修呢?其實前面已經講過,不是要你抽簽嗎?「惟願大悲,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。」希望世尊,能夠把這個重點教大家。這一個問題,已經是爲末法時期的未悟衆生問的,祂們自己沒有這個問題。這個經典,本來就是要照顧未來、末法時期的衆生。「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」說完了以後就五體投地,所謂五體投地,就是做大禮拜做叁次。
「爾時,世尊告圓覺菩薩言:『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,以大饒益施諸衆生,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』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」
這個時候,世尊就告訴圓覺菩薩說:「善哉!善哉!」用我們現在的話,就是很好!很好!「善男子!」稱呼圓覺菩薩;你們能夠請問如來這樣子的方便,如何安居?怎麼修這叁種淨觀?以何爲首?來幫助衆生,那麼我爲你們說,你們就好好的聽。這個時候圓覺菩薩就很高興,要接受佛陀的開示,大衆也靜靜的在聽。
「善男子!一切衆生,若佛住世,若佛滅後,若法末時,有諸衆生具大乘性,信佛秘密大圓覺心,欲修行者,若在伽藍,安處徒衆,有緣事故,隨分思察,如我已說。若複無有他事因緣,即建道場。」
世尊就說:任何一個衆生,不管佛住世也好、佛滅了也好、已經到末法時期也好,如果有衆生「具大乘性」,他具有修大乘的根器。這是一個條件。如果他具備的不是修大乘的根器,譬如他具備的是小乘根器,那在這裏就不適合。除了要具備大乘的根器,還要有一個條件:「信佛秘密大圓覺心。」相信佛有秘密的大圓覺心;他不見得懂,但他會相信。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,就不在祂今天要講的範圍內。祂下面講的,對你也沒有用。
所以,只要你是具備大乘根性的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:你是菩薩乘的。不是聲聞乘、也不是緣覺乘、辟支佛乘,是菩薩乘的根器;又相信佛的秘密大圓覺心。「欲修行者」想要修行的話,「若在伽藍」如果是在道場裏面,「安處徒衆」那就先要把自己的徒弟安頓好。「有緣事故」如果你的徒衆們有問題、有事情,「隨分思察」就隨著個別的問題,觀察清楚,把它厘清了,然後把他們安頓好、處理好,「如我已說」,就像我前面說過的。前面說過什麼?就是這部經從第一品到第十品,每一品都有一位菩薩問一個問題。
這裏是第十一品了,「有緣事故」你的徒衆那些問題,你把它了解以後,你所面對的問題,應該都不會超出前面十品裏面所說的。所以「如我已說」,就像我前面說的。所以前面祂就已經做了「隨分思察」;你有什麼問題,我就好好針對你的問題,解給你聽、講給你聽,把你安頓好。「若複無有他事因緣」假如沒事了,大家的問題都幫他們解了、安頓好了,「即建道場」那就建一個修行的道場。
「當立期限,若立長期,百二十日,中期百日,下期八十日,安置淨居。若佛現在,當正思惟。若佛滅後,施設形像,心存目想,生正憶念,還同如來常住之日。」
那就定下一段時間;因爲大家的問題都解了嘛,那麼就定一段長的時間來修行。就定長的、中的、短的;我們看這個短的,也差不多要叁個月。這個期限自己定,我們現在定的更短了,一日禅,就一天而已。照說那麼短是不太有效的,祂現在已經舉了叁種時間,我想,我們至少就依祂那個最短的,最短就是八十天,「安置淨居。」就准備一個安安靜靜的、修行的場所。
那個場所、那個靜居,要怎麼做呢?「若佛現在,當正思惟。」如果佛在世,我們就端正自己的思惟,保持正念,不要在那裏胡思亂想。一個想修行的人,他們的胡思亂想大概都是什麼呢?「喔,我要怎麼度衆生,要度這個、要度那個。」那都是在胡思亂想。你都已經把徒衆安頓好、沒事了;你自己要修的話,就不要再管閑事。如果還在那裏東管閑事、西管閑事,還要做這個、做那個,那就不是正念,那都是攀緣。
「若佛滅後,」如果佛已經圓寂了,「施設形像,心存目想,生正憶念,還同如來常住之日。」就把佛像挂起來,把道場布置起來,心裏想著佛,祂們都好像還在世一樣,把環境布置得佛好像還在這裏的那種氣氛。我們現在可以有聲光電的多種方式,更可以布置得「還同如來常住之日」,就好像佛還在一樣。雖然佛圓寂了,但是我們把環境布置得好像佛還在,心裏也這麼想,那個氣氛就像佛就在世了。
「懸諸幡華,經叁七日,稽首十方諸佛名字,求哀忏悔,遇善境界,得心輕安,過叁七日,一向攝念。若經夏首叁月安居,當爲清淨菩薩止住,心離聲聞,不假徒衆。」
挂一些旗幟,裝飾、布置環境,讓這個環境使你覺得佛還在,並沒有圓寂。經過叁七二十一天。在這二十一天裏,你在這樣的環境裏面,做什麼事呢?「稽首十方諸佛名字,求哀忏悔,遇善境界,得心輕安,」向十方諸佛禮拜,「稽首」就是禮拜,「求哀忏悔」請求諸佛能夠幫助你。你向諸佛忏悔自己過去曾經有過、不好的任何事情,請求忏悔;類似現在佛教界的拜忏。你把道場整理得很好,就在那裏拜忏。這一拜二十一天。我們不是有八十八佛、也有叁十五佛,你可以按照佛的名號,一個一個的拜,向四面八方去拜,這樣拜了二十一天之後,就會「遇善境界,得心輕安」,就會有這樣感應的。
這一段就教你怎麼修,「過叁七日」叁七日過了以後做什麼事?「一向攝念。」就一直保持剛才所說的那個善境界、心輕安。「若經夏首叁月安居」就是做夏月的叁月安居。在夏天的時候,就在那裏修行叁個月。這叁個月,是不包含前面的二十一天的,那二十一天只是准備工作,暖身一下。那麼在這叁個月裏面,要做到什麼呢?「當爲清淨菩薩止住」這個止住的意思,就是要當一個清淨的菩薩,一直保持清淨就好了。也就是要一直保持前面講的輕安,這個止住,意思就是做清淨菩薩,保持清淨就好了。
那個止住,就是到這樣子就好了,不需要見光見影,要看到什麼東西,就是保持輕安就好了。在這叁個月裏面,「心離聲聞,不假徒衆。」心要離開聲聞乘,不要去想那些小乘的修行法,心要離開那一些東西,「不假徒衆」不要又想著:我的徒弟怎麼樣啦?他們修得好不好啊?不要去想那些東西,不要去攀緣。
「至安居日,即于佛前作如是言:『我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某甲,踞菩薩乘,修寂滅行,同入清淨實相住持,以大圓覺爲我伽藍,身心安居平等性智,涅槃自性無系屬故。』」
「至安居日」就是夏首叁月安居開始了;做了這麼多准備工作,才開始要安居。很多人大概准備工作做完,就以爲做完、結束了。不是,這些前面都還是准備工作。「即于佛前作如是言」就在佛前說:「我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某甲,」因爲祂是爲各種狀況的人說的,所以你是和尚,就說「比丘某某」;你是尼姑,就說「我是比丘尼某某」,如果你是男性的居士,就「我是優婆塞某某」;如果你是女性的居士,那就優婆夷某某,就自己這麼稱。
「踞菩薩乘,」這是要說的話,我是菩薩乘;「踞菩薩乘,修寂滅行,同入清淨實相住持,」你可以念成「同入住持清淨實相」,祂的意思就是這個,同入、住持、清淨實相。「以大圓覺爲我伽藍」,因爲他是要相信秘密大圓覺心的,所以就以大圓覺心做爲我的伽藍,就是我的道場。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」,加一個于字就可以了,身心安居于平等性智;你把身和心,安居在平等性智。所謂平等就是沒有差別、無差別,「涅槃自性無系屬故。」 涅槃和自性互相沒有牽絆和聯系。你要入涅槃、要入自性,是義無反顧的,就是要進去;這兩個沒有什麼牽連的關系,這就是平等。沒有什麼不一樣、也沒有什麼牽連。
「『今我敬請不依聲聞,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,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,不系徒衆。』」
我今天請求,安居這個道場,不依照聲聞乘的修行,我要與十方如來以及大菩薩一起,在這裏安居叁個月;我不要跟聲聞羅漢和在一起。所以他就對佛說這些話。「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」,爲了要修菩…
《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