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圆觉经》讲座(十一)/20110212
主讲:智崇上师
时间:2011年2月12日
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综合科馆第一演讲厅
纪录:张春美、周雅容
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今天我们再继续讲《圆觉经》〈圆觉品第十一〉。
「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:『大悲世尊!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,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。』」长跪就是单膝跪地,叉手就是右手握拳这样一比。「净觉种种方便」,就是前面讲过的奢摩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;这三种修行方法怎么组合,在修行的当下会产生四种禅病等等。这些就是所谓的「广说净觉种种方便,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。」
「世尊!我等今者已得开悟,若佛灭后,末世众生未得悟者,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?」这时,圆觉菩萨要问祂今天的问题了。
「我等今者已得开悟」,我们菩萨已经开悟了,可是佛圆寂了以后,末法时期的众生,他们「未得悟者」没有开悟;「云何安居」怎么安居呢?安居的意思,是指安下心来,稳稳当当的修行。不是心安不下来,在那里忙东忙西的,不是这样子。他们怎么样才能把心安下来,稳稳当当的「修此圆觉清净境界」呢?祂的问题就是这个。
「『此圆觉中三种净观,以何为首?惟愿大悲,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。』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」在圆觉当中有三种修法,就是奢摩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,哪一个要先修呢?其实前面已经讲过,不是要你抽签吗?「惟愿大悲,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。」希望世尊,能够把这个重点教大家。这一个问题,已经是为末法时期的未悟众生问的,祂们自己没有这个问题。这个经典,本来就是要照顾未来、末法时期的众生。「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」说完了以后就五体投地,所谓五体投地,就是做大礼拜做三次。
「尔时,世尊告圆觉菩萨言:『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,以大饶益施诸众生,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』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」
这个时候,世尊就告诉圆觉菩萨说:「善哉!善哉!」用我们现在的话,就是很好!很好!「善男子!」称呼圆觉菩萨;你们能够请问如来这样子的方便,如何安居?怎么修这三种净观?以何为首?来帮助众生,那么我为你们说,你们就好好的听。这个时候圆觉菩萨就很高兴,要接受佛陀的开示,大众也静静的在听。
「善男子!一切众生,若佛住世,若佛灭后,若法末时,有诸众生具大乘性,信佛秘密大圆觉心,欲修行者,若在伽蓝,安处徒众,有缘事故,随分思察,如我已说。若复无有他事因缘,即建道场。」
世尊就说:任何一个众生,不管佛住世也好、佛灭了也好、已经到末法时期也好,如果有众生「具大乘性」,他具有修大乘的根器。这是一个条件。如果他具备的不是修大乘的根器,譬如他具备的是小乘根器,那在这里就不适合。除了要具备大乘的根器,还要有一个条件:「信佛秘密大圆觉心。」相信佛有秘密的大圆觉心;他不见得懂,但他会相信。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,就不在祂今天要讲的范围内。祂下面讲的,对你也没有用。
所以,只要你是具备大乘根性的,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:你是菩萨乘的。不是声闻乘、也不是缘觉乘、辟支佛乘,是菩萨乘的根器;又相信佛的秘密大圆觉心。「欲修行者」想要修行的话,「若在伽蓝」如果是在道场里面,「安处徒众」那就先要把自己的徒弟安顿好。「有缘事故」如果你的徒众们有问题、有事情,「随分思察」就随着个别的问题,观察清楚,把它厘清了,然后把他们安顿好、处理好,「如我已说」,就像我前面说过的。前面说过什么?就是这部经从第一品到第十品,每一品都有一位菩萨问一个问题。
这里是第十一品了,「有缘事故」你的徒众那些问题,你把它了解以后,你所面对的问题,应该都不会超出前面十品里面所说的。所以「如我已说」,就像我前面说的。所以前面祂就已经做了「随分思察」;你有什么问题,我就好好针对你的问题,解给你听、讲给你听,把你安顿好。「若复无有他事因缘」假如没事了,大家的问题都帮他们解了、安顿好了,「即建道场」那就建一个修行的道场。
「当立期限,若立长期,百二十日,中期百日,下期八十日,安置净居。若佛现在,当正思惟。若佛灭后,施设形像,心存目想,生正忆念,还同如来常住之日。」
那就定下一段时间;因为大家的问题都解了嘛,那么就定一段长的时间来修行。就定长的、中的、短的;我们看这个短的,也差不多要三个月。这个期限自己定,我们现在定的更短了,一日禅,就一天而已。照说那么短是不太有效的,祂现在已经举了三种时间,我想,我们至少就依祂那个最短的,最短就是八十天,「安置净居。」就准备一个安安静静的、修行的场所。
那个场所、那个静居,要怎么做呢?「若佛现在,当正思惟。」如果佛在世,我们就端正自己的思惟,保持正念,不要在那里胡思乱想。一个想修行的人,他们的胡思乱想大概都是什么呢?「喔,我要怎么度众生,要度这个、要度那个。」那都是在胡思乱想。你都已经把徒众安顿好、没事了;你自己要修的话,就不要再管闲事。如果还在那里东管闲事、西管闲事,还要做这个、做那个,那就不是正念,那都是攀缘。
「若佛灭后,」如果佛已经圆寂了,「施设形像,心存目想,生正忆念,还同如来常住之日。」就把佛像挂起来,把道场布置起来,心里想着佛,祂们都好像还在世一样,把环境布置得佛好像还在这里的那种气氛。我们现在可以有声光电的多种方式,更可以布置得「还同如来常住之日」,就好像佛还在一样。虽然佛圆寂了,但是我们把环境布置得好像佛还在,心里也这么想,那个气氛就像佛就在世了。
「悬诸幡华,经三七日,稽首十方诸佛名字,求哀忏悔,遇善境界,得心轻安,过三七日,一向摄念。若经夏首三月安居,当为清净菩萨止住,心离声闻,不假徒众。」
挂一些旗帜,装饰、布置环境,让这个环境使你觉得佛还在,并没有圆寂。经过三七二十一天。在这二十一天里,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,做什么事呢?「稽首十方诸佛名字,求哀忏悔,遇善境界,得心轻安,」向十方诸佛礼拜,「稽首」就是礼拜,「求哀忏悔」请求诸佛能够帮助你。你向诸佛忏悔自己过去曾经有过、不好的任何事情,请求忏悔;类似现在佛教界的拜忏。你把道场整理得很好,就在那里拜忏。这一拜二十一天。我们不是有八十八佛、也有三十五佛,你可以按照佛的名号,一个一个的拜,向四面八方去拜,这样拜了二十一天之后,就会「遇善境界,得心轻安」,就会有这样感应的。
这一段就教你怎么修,「过三七日」三七日过了以后做什么事?「一向摄念。」就一直保持刚才所说的那个善境界、心轻安。「若经夏首三月安居」就是做夏月的三月安居。在夏天的时候,就在那里修行三个月。这三个月,是不包含前面的二十一天的,那二十一天只是准备工作,暖身一下。那么在这三个月里面,要做到什么呢?「当为清净菩萨止住」这个止住的意思,就是要当一个清净的菩萨,一直保持清净就好了。也就是要一直保持前面讲的轻安,这个止住,意思就是做清净菩萨,保持清净就好了。
那个止住,就是到这样子就好了,不需要见光见影,要看到什么东西,就是保持轻安就好了。在这三个月里面,「心离声闻,不假徒众。」心要离开声闻乘,不要去想那些小乘的修行法,心要离开那一些东西,「不假徒众」不要又想着:我的徒弟怎么样啦?他们修得好不好啊?不要去想那些东西,不要去攀缘。
「至安居日,即于佛前作如是言:『我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某甲,踞菩萨乘,修寂灭行,同入清净实相住持,以大圆觉为我伽蓝,身心安居平等性智,涅槃自性无系属故。』」
「至安居日」就是夏首三月安居开始了;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,才开始要安居。很多人大概准备工作做完,就以为做完、结束了。不是,这些前面都还是准备工作。「即于佛前作如是言」就在佛前说:「我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某甲,」因为祂是为各种状况的人说的,所以你是和尚,就说「比丘某某」;你是尼姑,就说「我是比丘尼某某」,如果你是男性的居士,就「我是优婆塞某某」;如果你是女性的居士,那就优婆夷某某,就自己这么称。
「踞菩萨乘,」这是要说的话,我是菩萨乘;「踞菩萨乘,修寂灭行,同入清净实相住持,」你可以念成「同入住持清净实相」,祂的意思就是这个,同入、住持、清净实相。「以大圆觉为我伽蓝」,因为他是要相信秘密大圆觉心的,所以就以大圆觉心做为我的伽蓝,就是我的道场。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」,加一个于字就可以了,身心安居于平等性智;你把身和心,安居在平等性智。所谓平等就是没有差别、无差别,「涅槃自性无系属故。」 涅槃和自性互相没有牵绊和联系。你要入涅槃、要入自性,是义无反顾的,就是要进去;这两个没有什么牵连的关系,这就是平等。没有什么不一样、也没有什么牵连。
「『今我敬请不依声闻,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,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,不系徒众。』」
我今天请求,安居这个道场,不依照声闻乘的修行,我要与十方如来以及大菩萨一起,在这里安居三个月;我不要跟声闻罗汉和在一起。所以他就对佛说这些话。「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」,为了要修菩…
《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