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萨的无上妙觉,就是圆觉,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要修行成佛嘛!为了要修成这么一件大事情,「不系徒众」不去跟那些徒众再联系、牵绊啦。因为这个时候,是你自己要好好修的时候,不要还在那里管东管西的。我们很多修行人,以为管东管西就是他的修行,那不是的。自己要修的话,就是要这么安静的、专注的来修。这样子的状况,是不是有一点像我们一般讲的闭关?这个就像是闭关,你们都不要来打扰我,我要好好修行了。所以这个就已经告诉你怎么闭关了。
「善男子!此名菩萨示现安居,过三期日,随往无碍。」这个就叫做菩萨的安居,这三个月的安居时间过了,你要去干什么就没有关系了。你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,但是在这个时间,你要不系徒众,专心的在那里闭关。
「善男子!若彼末世修行众生,求菩萨道入三期者,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
这边的「彼末世修行众生」,指的是什么?那个自称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夷、优婆塞的,就是末世的众生。不要以为说,我不是末世众生,我是比丘喔!不是,这边指的一切末世众生,有的人会自称比丘、有的会自称比丘尼、有的会自称优婆塞、优婆夷。就是这样子而已,都是末世众生。不要以为这一段话不是跟你说的。
「求菩萨道入三期者」为了要求菩萨道,进到三个月的夏月安居,这样的人,在这三个月里面,会有很多境界的。所谓境界,就是见光、见影、见佛、见菩萨,又到这边,又到那边,这些状况会跑出来的。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这边从文字上看起来,好像别人看到了境界,我从旁听来了,就不可以讲、不可以取。不是,你自己看见的也不行,都是不可取的。
大家修的时候,一看到这些东西就很兴奋,而且还想重现,很多人会跟我讲这些。我说:「很好、很好,不要管它。」就是这样,不要去取,是不可取的。所谓不可取,就是不可意念、也不可以说。你不要去想、也不要说,当然更不要去想把它重现。它现了就现了,如果你去取了,你就会被这些境界绊倒。这个是很重要、很重要的。
因为你一旦取了,就是执着。而且你所看见的,任何境界都是相,你这个相很高明!很伟大!让你欣喜若狂。「喔!我证到了,我达到了!」「哪一个佛、哪一个菩萨,还跟我讲话,还教我。」得意的不得了。这就是执着。只要一执着,就会被绊倒,你就会摔跤,就会堕入陷阱。有境界是不是不好呢?不是不好,但是你不能取,不能执着。出现境界是好事,感恩、谢谢,这样就好了,不能取。
「善男子!若诸众生修奢摩他,先取至静,不起思念,静极便觉。如是初静,从于一身至一世界,觉亦如是。善男子!若觉遍满一世界者,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,皆悉能知,百千世界,亦复如是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
如果有众生,在这个三期日当中修奢摩他,也就是空观,那怎么做呢?「先取至静」就把所有一切都静下来;心静下来、身体静下来、意念也静下来。我们一静下来的时候,身上还会感觉有气跑来跑去;也静下来,管你什么东西,都静下来。所有一切,你要做的事情就是静下来。把所有一切都静下来,「不起思念」不要想东想西。
思念若起,就是心没有静下来。你能够不起思念,心静下来,表示你的心已经不被识心所控制、所操纵了。如果你还在思念,就表示你的识心还在活动,没有静下来,所以你还在想、还在思维。你的思绪包含什么东西呢?就是有分别、有爱憎。分别这个是好的、那个坏的,这个是高的、那个低的,这些都是识心的活动,它在牵引你。
只要你有思念,就是识心没有静下来。我们常常是很不肯放弃这个思念的,为什么?我很会想的话,表示我很聪明,如果我都不会想了,那表示我比较笨。所以大家会以为,自己想得很清楚、想得很有智慧、满高明的。那是自以为有智慧。其实那只是世间人的智慧,不是佛法的智慧。所以「先取至静」,在至静的时候,最难做的就是不思念。我们可以强迫身体不动,对不对?可是你的思念,它就一直在活动;只要它活动,就是没静下来。
「静极便觉」你静到极致了,就觉了。这里的觉,就是觉性显现,这个觉性显现是有深浅的区别。一种比较浅的觉性显现,是对于相,显现了相的觉性。觉性见到相以后,觉性反应出一个显现,这个显现是觉性,但那是面对相的时候所反应出来的,对相上的觉性。一般「觉性显现」大概是指这种。还有一种觉性的显现,是觉性的觉性。祂不是对相,而是觉性的觉性显现,不是相的觉性。
一般大概都是相的觉性会显现,我正好反过来,我是觉性的觉性。我要做相上的觉性显现还不会做,还要学习才会。所以这个东西,也没什么高下可言,就是你会不会的问题而已。对我来讲,要显现相上的觉性,我还要下功夫学才会。但是觉性的觉性我就很会,根本一做就是了。我开头以为,别人的觉性显现也是觉性的觉性,我误会了,现在我才弄清楚,「喔!他们不是!」大概一般所谓的觉性,就是对相所反应出来的。这个都是静极便觉,就是显现面对相的时候的觉性。
这个觉性的显现,用我的话来讲,就是不经思维而有的feeling。没有经过思维,思维是不起作用的,可是你就有一个清楚明白的feeling在那里,那个就是觉性对相的觉性显现。是一种对相的觉性的显现。以前我误以为你们做到了我的那个觉性的觉性,我误以为是这样子。这个地方,原来还有这么大的差异性,没有关系,这个feeling就是。我比较严格的定义,什么是feeling,不经思维而清楚明白,这样子的部分就是。「静极便觉」的这个觉,指的就是这个东西。
所以当你们这样修的时候,会有这些feeling,很多人会有的。「如是初静」这个是开始静。「从一身至一世界」就从自己的一个身,然后扩大到自己的世界,都静下来了。你可以感觉到,会有那个静下来的feeling的。「觉亦如是」这个觉、feeling 也是一样,这样子静下来了,而且扩大,从一身扩大到一世界。这个觉会扩大的,你的feeling会扩大的,你的feeling是会这样子扩大的。这个「觉亦如是」,指的就是你的feeling,从这一身扩大到一世界。
「善男子!若觉遍满一世界者」你的那个feeling,已经遍布到你的世界了,整个世界都遍满了。在这个世界中,「有一众生起一念者」有一个人,他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,「皆悉能知」你都知道。那就是feeling,你就是feeling到了,是不起思念的。你看,你不起思念,反而能够feeling到任何一个众生起一个心念,「百千世界,亦复如是。」如果你的觉遍满百千世界,百千世界中任何一个众生起一个念,你都知道,都能feeling到。
因为那是觉嘛,那个觉就是能觉察的,就是feeling到了。如果你不能够不起思念,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,你的觉就没有办法这样。能够feeling到这样子的状况,这才叫做智慧嘛!你在那里很会思维,想东想西的都在想,那个算什么智慧。你要晓得,所谓智慧是这样,虽然做到这样了,还是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来就来,不能够想念它。这句话,在〈圆觉品第十一〉里面,每讲一段就加一句。「咦,我要达到那个境界,现在又没有了?赶快要练一练。」起这个念头,就是取了。所以你根本不能取,这些念头都不能有、也不能说的。「哇,我的境界达到什么什么了。」你到处去吹牛了,你就会被绊倒。所谓绊倒有很多状况,就是从此以后,你就再也做不到,再也不会出现了,这也算是一种绊倒。只能让你继续吹牛,讲讲当年勇。
「善男子,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,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,依种种门,渐次修行勤苦三昧,广发大愿,自熏成种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
这个修法,就是先修三摩钵提。三摩钵提就是假观。修三摩钵提怎么修?他不是不起思念,他「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,依种种门,渐次修行」,他在这里是大想特想,想十方的如来,以及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,祂们是怎么修行的。祂们怎么样一步一步修,「勤苦三昧」怎么样子辛苦的、勤劳的,精进的去修这个三昧,修的时候要发广大的愿。
你自己就想象着,十方如来、十方菩萨怎么修行、种种修法,然后自己也发大愿要做到,要入到那个三昧,这样就是「自熏成种」。就好像熏出很多香味,把自己浸在那个香味里面;那个忆想就好像是香味,把自己浸泡在这样的香味里面,熏久了自己也有香味了。当然这样子忆想久了以后,就想象自己与十方如来、十方菩萨愈来愈像,觉得自己弄假成真了。这样子是熏出来的,想象到极致,全心全意这样子做,自己就变成想象中的样子了。你本来没有香味的,熏久了,身上也带有香味了,对不对?就「自熏成种」自己把自己熏成菩萨种。
还是一样,就算你熏成了,你有什么都一样;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都不可取,就这么做而已。
「善男子!若诸众生修于禅那,先取数门,心中了知生、住、灭念,分齐头数。如是周遍四威仪中,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。渐次增进,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,犹如目睹所受用物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
「若诸众生修于禅那,」如果他要修禅那,也就是中观,「先取数门」这个数门,有人就把它解释成数息法,数息法只是当中的一个,各种方法都可以。数门的意思,就是各种方便法都可以。所以你也可以数念法,不见得是数息法。「心中了知生、住、灭念」心里面清楚自己心念,生、住、灭念的变化。清楚明白自己的心念,这…
《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