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一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生起来,以后又没有了,上上下下、生生灭灭的那个状态,你是了知的。你了知那个心念的规律、以及状态,了解它,它在做什么事情,是怎么回事情,它的生住灭念的变化。它在干什么,你是清楚的。

  

  「分齐头数」对自己心中的念,你可以把它归类,分辨这是哪一类,一条一条的分门别类的,把它都厘清楚了。因为我们心念总是很多的,如果你不弄清楚,它是杂乱的;你这种对自己心念清楚的状况,是全面性的清楚,有系统的,都把它厘清楚,这就是「分齐头数」。

  

  「如是周遍四威仪中,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。」在你安居这三个月里面,你还是有行住坐卧这四威仪,在行住坐卧的当中,「分别念数,无不了知。」你心念再怎么变化,所有的心念你全都清楚。所以这不只是数息而已,是你的心念全部都清清楚楚,「渐次增进」愈做愈好,愈做愈进步,「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」,就会知道百千世界里面,任何一滴雨你都很清楚,都能分别清楚。

  

  「犹如目睹所受用物」,就好像看见你现在拿的笔,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一样,这么清楚。到这里,都还是对相的觉性,做到这样是觉性,但是是对相的觉性。所以就算做到这样,还是一样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,终不可取。」就算做到这些,都不可讲、也不可想的;有就有吧,当它是好事一桩。「是名『三观初首方便』。」这个就是修这三观的,开始的方便法。做到这样才是初开始的方便 法。

  

  「若诸众生遍修三种,勤行精进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。若后末世钝根众生,心欲求道不得成就,由昔业障,当勤忏悔,常起希望,先断憎爱、嫉妒、谄曲,求胜上心。三种净观,随学一事,此观不得,复习彼观,心不放舍,渐次求证。」

  

  「勤行精进」如果有一个人,把这三种修行方法,都努力的、全部都精进修行了,这个就叫做「如来出现于世」,就是佛出来了。只要有一个这样子的众生,他这样修,就是佛出现于世;那就变成正法时期了,就不是末法时期了。当然不容易啦,勤苦这么修,三个都修到了,那就是如来出现于世。但是以后的、末世的钝根众生,根器不是那么利根,比较迟钝的,虽然心还是想要求道,但是修不到、修不得、修不出来。

  

  「由昔业障」那都是因为过去业障的关系,怎么办呢?「当勤忏悔」你就要努力的、勤快的去忏悔,「常起希望」保持希望说:我还是有机会的啦!「先断憎爱、 嫉妒、谄曲,」先要把这几个毛病、习性断掉。憎爱,就是爱恨,断掉爱啊、恨啊、这样子的情。嫉妒心也要断掉。爱和恨,我想大家都知道的,嫉妒,我想大家也知道,大家都有的嘛!不过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嫉妒,问了很久以后,才晓得什么叫嫉妒。嫉妒是什么呢?就是看见别人好,心里面就不高兴,想要把它破坏,那就是嫉妒。我都没有这种心,看见人家好,我就好高兴。学了好久以后才晓得,「啊!有这样子嫉妒的事情喔!」

  

  谄曲的谄就是谄言害人,曲就是歪歪曲曲的,那个心思是复杂、歪歪曲曲的,要把这些东西断掉。很多修行人没有断掉,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;这些东西不断,就会制造业障。你过去的业障,也是由憎爱、嫉妒、谄曲所制造出来的。如果你现在这个习性没有断掉,你就还在继续造业。所以我们忏悔,是把过去造的,把它消除掉;这样不够啊,还要能够不再继续造。所以一定要断这个,否则,就会制造出以后的业报、业障,虽然你想修,也告诉你这样的修法了,你还是没办法,就是不会修出来,因为你有业障。

  

  为什么不会修出来?因为过去的业障把你阻挡了。所以要先把这个断掉,然后「求胜上心」积极的、努力的求好。「三种净观」这三种修法,你随便选一个修,如果修了半天也修不出来;再换下一个,再修。还是修不出来,再换下一个,三个轮流换,努力的修,不要放弃。那么慢慢的,还是会得证的。

  

  「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『圆觉汝当知:一切诸众生,欲求无上道,先当结三期,忏悔无始业。经于三七日,然后正思惟,非彼所闻境,毕竟不可取。奢摩他至静,三摩正忆持,禅那明数门,是名三净观。若能勤修习,是名佛出世。钝根未成者,常当勤心忏,无始一切罪,诸障若消灭,佛境便现前。』」

  

  「结三期」就是夏季的三月安居。这里就是综合前面所解说的内容,归结一句话,你修不好,主要还是业障的关系,业障就是让你修不出来。所以,修行的重点,反而不是那个修行的技巧、方法,不是这三观怎么做的问题,是业障要先消除。业障消除了, 佛境便现前,境界自己就现出来了。没有消掉业障,祂就是不会现前的。所以大家想要求道,想要佛境现前,可是又不愿意把业障消掉,也不愿意停止造业,那是相互冲突的、矛盾的,那是不可能做成功的。

  

  好,我想我们就讲到这里。大家有什么问题?

  

  【现场问答】

  

  问:吃肉时,观想心中夕阳照肉,可否为肉消业?

  

  师:不是,不是照那个肉,是照那个众生的灵。祝福它能够到好的地方去,不要为这个身体而生起痛苦,消除他失去身体的痛苦。这样做就可以消业了。

  

  问: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声闻?

  

  师:当然,如果你不知道的话,也没办法。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声闻,然后你自己不要去变成那样就好。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声闻,我想,要避免自己成为声闻,我也不知道怎么避免。至少你要做菩萨乘,修菩萨乘的话,那就不会成为声闻。所以你就专注,专注什么是菩萨乘,你要修学菩萨的修行。这样子的话就可以了。

  

  声闻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,他只管自己,他修行只修自己;没有办法帮别人,也不想帮别人。如果他已经晓得要修,他只是把自己修好,这样还是好的,更严重的,连声闻乘都不是,他心中只有自己,没有别人,目中无人。有没有这样的人?有啊!有这样的人。但是他们都不会知道,都不自知。如果你是心中只有自己,没有别人,当然不可能成为菩萨乘。

  

  菩萨乘都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,处处想着要帮别人。有这样的讲法,目的就是把那种心里只有自己的人筛选出去。一开始就让他知道,他不适合。他也不喜欢只为别人,那他怎么办呢?受不了,他自己就出局了。不过有的人,很勉强的,他也可以为别人。可是他把别人都看成是他自己;所以他还是在我相里面,只不过他的我相变大了。这样还是没有脱离,还没有超越。这样子的人,会跑到菩萨乘里面来混,在里面混吃混喝,这种人比较麻烦。

  

  问:做不到勤苦三昧,如何修?

  

  师:做不到就努力做,还有什么其他办法?你做不到,真正的原因就是业障。所以你要更努力的去忏悔业障,要断这个贪瞋痴慢妒。

  

  问:今天所说的觉,能觉一世界;此算是他心通的进阶版吗?也算神通的进阶版吗?

  师:也可以算神通啦!他心通也可以算啦!但这个是不可取的。

  

  问:十三地菩萨不以神通修成,但是否具有此能力?是否与不以神通修成相违背?

  

  师:这个我不太懂,十三地,祂没有说祂不以神通修成,没有说祂不要用呀。祂用的时候就用啦!只是祂用完就完了,根本不会去执着的,祂不会取的。但是祂是否具有此能力,祂当然有这个能力啊!怎么没有呢?祂初阶的方便就已经都有了,怎么修成功了还会没有?当然不是,当然有这个能力啊!是否与不以神通修成相违背?唉,十三地不以神通修成,那是你说的,跟你说的相违背。

  

  问:若佛灭后,施设形像,心存目想。这个形像是指肉身、或报身、或者化身、或咒轮?

  

  师:这样子想象,就是你的想象呀,跟那个肉身、报身、化身没关系,也跟什么咒轮没关系。那个咒轮都是你拿来想象的东西,就是你去想象的,你自己这么想,然后制造那个氛围。那个氛围就让你感受到,佛还在世,佛就在你身旁,就跟你在一起。就这样子。让你感受到这样。

  

  你没有办法这样子感受,就去想象,把这个氛围制造出来,自己就浸在里面;就好像看电影,看到后来就成佛了。看一个成佛的电影,看到里面,「哇!好陶醉。」就这样,你就变成了,就这样子呀!

  

  像我自己现在呢,我真的觉得,十方诸佛跟我就在一起啊,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这个我连想象都不用,就真的是这样呀!你还不能像我这样子做到的话,你就凭想象,这样子来把它制造成功。等于你自己拍一部成佛的电影,这样子看一看,很陶醉,就变成了,等于是这样子啦!

  

  问:何谓菩萨乘?

  

  师:何谓菩萨乘?菩萨乘就是菩萨乘啊!祂修六波罗蜜、六度万行、四无量心,祂要饶益一切众生,协助一切修行者修行。自己也要修,也想修成,这就是菩萨乘。那个只想自己修成的,那就是小乘。或者只希望我的亲朋好友、我的好伙伴修成,那是辟支佛乘。菩萨乘的话,就不管阿狗、阿猫,跟我有缘、无缘,都要平等看待,这就是菩萨大乘。

  

  问:涅槃不就是自性吗?

  师:你要这么说也可以。如果有人要说这两个不一样,也可以,都可以的。

  

  问:气静不下来怎么办?

  师:慢慢让它静下来,有办法让它静下来呀。

  

  问:何谓觉性的觉性?

  师:不可说,没办法说的。

  

  问:可否举例对觉性的觉?

  师:没办法说。

  

  问:无爱憎、无相,如何维系婚姻?

  

  师:没有爱恨才能真正维系一个超水准的婚姻呀!你有爱有恨,那就是打打闹闹的婚姻啦!你已经超越了爱憎,你们的婚姻那真是超级版的啦,这个还不能维持啊?这个才能维持,才是一个永恒的好婚姻。

  

《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