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薩的無上妙覺,就是圓覺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要修行成佛嘛!爲了要修成這麼一件大事情,「不系徒衆」不去跟那些徒衆再聯系、牽絆啦。因爲這個時候,是你自己要好好修的時候,不要還在那裏管東管西的。我們很多修行人,以爲管東管西就是他的修行,那不是的。自己要修的話,就是要這麼安靜的、專注的來修。這樣子的狀況,是不是有一點像我們一般講的閉關?這個就像是閉關,你們都不要來打擾我,我要好好修行了。所以這個就已經告訴你怎麼閉關了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此名菩薩示現安居,過叁期日,隨往無礙。」這個就叫做菩薩的安居,這叁個月的安居時間過了,你要去幹什麼就沒有關系了。你要幹什麼就去幹什麼,但是在這個時間,你要不系徒衆,專心的在那裏閉關。

  

  「善男子!若彼末世修行衆生,求菩薩道入叁期者,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

  

  這邊的「彼末世修行衆生」,指的是什麼?那個自稱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夷、優婆塞的,就是末世的衆生。不要以爲說,我不是末世衆生,我是比丘喔!不是,這邊指的一切末世衆生,有的人會自稱比丘、有的會自稱比丘尼、有的會自稱優婆塞、優婆夷。就是這樣子而已,都是末世衆生。不要以爲這一段話不是跟你說的。

  

  「求菩薩道入叁期者」爲了要求菩薩道,進到叁個月的夏月安居,這樣的人,在這叁個月裏面,會有很多境界的。所謂境界,就是見光、見影、見佛、見菩薩,又到這邊,又到那邊,這些狀況會跑出來的。「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這邊從文字上看起來,好像別人看到了境界,我從旁聽來了,就不可以講、不可以取。不是,你自己看見的也不行,都是不可取的。

  

  大家修的時候,一看到這些東西就很興奮,而且還想重現,很多人會跟我講這些。我說:「很好、很好,不要管它。」就是這樣,不要去取,是不可取的。所謂不可取,就是不可意念、也不可以說。你不要去想、也不要說,當然更不要去想把它重現。它現了就現了,如果你去取了,你就會被這些境界絆倒。這個是很重要、很重要的。

  

  因爲你一旦取了,就是執著。而且你所看見的,任何境界都是相,你這個相很高明!很偉大!讓你欣喜若狂。「喔!我證到了,我達到了!」「哪一個佛、哪一個菩薩,還跟我講話,還教我。」得意的不得了。這就是執著。只要一執著,就會被絆倒,你就會摔跤,就會墮入陷阱。有境界是不是不好呢?不是不好,但是你不能取,不能執著。出現境界是好事,感恩、謝謝,這樣就好了,不能取。

  

  「善男子!若諸衆生修奢摩他,先取至靜,不起思念,靜極便覺。如是初靜,從于一身至一世界,覺亦如是。善男子!若覺遍滿一世界者,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,皆悉能知,百千世界,亦複如是。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

  

  如果有衆生,在這個叁期日當中修奢摩他,也就是空觀,那怎麼做呢?「先取至靜」就把所有一切都靜下來;心靜下來、身體靜下來、意念也靜下來。我們一靜下來的時候,身上還會感覺有氣跑來跑去;也靜下來,管你什麼東西,都靜下來。所有一切,你要做的事情就是靜下來。把所有一切都靜下來,「不起思念」不要想東想西。

  

  思念若起,就是心沒有靜下來。你能夠不起思念,心靜下來,表示你的心已經不被識心所控製、所操縱了。如果你還在思念,就表示你的識心還在活動,沒有靜下來,所以你還在想、還在思維。你的思緒包含什麼東西呢?就是有分別、有愛憎。分別這個是好的、那個壞的,這個是高的、那個低的,這些都是識心的活動,它在牽引你。

  

  只要你有思念,就是識心沒有靜下來。我們常常是很不肯放棄這個思念的,爲什麼?我很會想的話,表示我很聰明,如果我都不會想了,那表示我比較笨。所以大家會以爲,自己想得很清楚、想得很有智慧、滿高明的。那是自以爲有智慧。其實那只是世間人的智慧,不是佛法的智慧。所以「先取至靜」,在至靜的時候,最難做的就是不思念。我們可以強迫身體不動,對不對?可是你的思念,它就一直在活動;只要它活動,就是沒靜下來。

  

  「靜極便覺」你靜到極致了,就覺了。這裏的覺,就是覺性顯現,這個覺性顯現是有深淺的區別。一種比較淺的覺性顯現,是對于相,顯現了相的覺性。覺性見到相以後,覺性反應出一個顯現,這個顯現是覺性,但那是面對相的時候所反應出來的,對相上的覺性。一般「覺性顯現」大概是指這種。還有一種覺性的顯現,是覺性的覺性。祂不是對相,而是覺性的覺性顯現,不是相的覺性。

  

  一般大概都是相的覺性會顯現,我正好反過來,我是覺性的覺性。我要做相上的覺性顯現還不會做,還要學習才會。所以這個東西,也沒什麼高下可言,就是你會不會的問題而已。對我來講,要顯現相上的覺性,我還要下功夫學才會。但是覺性的覺性我就很會,根本一做就是了。我開頭以爲,別人的覺性顯現也是覺性的覺性,我誤會了,現在我才弄清楚,「喔!他們不是!」大概一般所謂的覺性,就是對相所反應出來的。這個都是靜極便覺,就是顯現面對相的時候的覺性。

  

  這個覺性的顯現,用我的話來講,就是不經思維而有的feeling。沒有經過思維,思維是不起作用的,可是你就有一個清楚明白的feeling在那裏,那個就是覺性對相的覺性顯現。是一種對相的覺性的顯現。以前我誤以爲你們做到了我的那個覺性的覺性,我誤以爲是這樣子。這個地方,原來還有這麼大的差異性,沒有關系,這個feeling就是。我比較嚴格的定義,什麼是feeling,不經思維而清楚明白,這樣子的部分就是。「靜極便覺」的這個覺,指的就是這個東西。

  

  所以當你們這樣修的時候,會有這些feeling,很多人會有的。「如是初靜」這個是開始靜。「從一身至一世界」就從自己的一個身,然後擴大到自己的世界,都靜下來了。你可以感覺到,會有那個靜下來的feeling的。「覺亦如是」這個覺、feeling 也是一樣,這樣子靜下來了,而且擴大,從一身擴大到一世界。這個覺會擴大的,你的feeling會擴大的,你的feeling是會這樣子擴大的。這個「覺亦如是」,指的就是你的feeling,從這一身擴大到一世界。

  

  「善男子!若覺遍滿一世界者」你的那個feeling,已經遍布到你的世界了,整個世界都遍滿了。在這個世界中,「有一衆生起一念者」有一個人,他心裏面起了一個念頭,「皆悉能知」你都知道。那就是feeling,你就是feeling到了,是不起思念的。你看,你不起思念,反而能夠feeling到任何一個衆生起一個心念,「百千世界,亦複如是。」如果你的覺遍滿百千世界,百千世界中任何一個衆生起一個念,你都知道,都能feeling到。

  

  因爲那是覺嘛,那個覺就是能覺察的,就是feeling到了。如果你不能夠不起思念,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,你的覺就沒有辦法這樣。能夠feeling到這樣子的狀況,這才叫做智慧嘛!你在那裏很會思維,想東想西的都在想,那個算什麼智慧。你要曉得,所謂智慧是這樣,雖然做到這樣了,還是「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來就來,不能夠想念它。這句話,在〈圓覺品第十一〉裏面,每講一段就加一句。「咦,我要達到那個境界,現在又沒有了?趕快要練一練。」起這個念頭,就是取了。所以你根本不能取,這些念頭都不能有、也不能說的。「哇,我的境界達到什麼什麼了。」你到處去吹牛了,你就會被絆倒。所謂絆倒有很多狀況,就是從此以後,你就再也做不到,再也不會出現了,這也算是一種絆倒。只能讓你繼續吹牛,講講當年勇。

  

  「善男子,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,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,依種種門,漸次修行勤苦叁昧,廣發大願,自熏成種。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

  

  這個修法,就是先修叁摩缽提。叁摩缽提就是假觀。修叁摩缽提怎麼修?他不是不起思念,他「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,依種種門,漸次修行」,他在這裏是大想特想,想十方的如來,以及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薩,祂們是怎麼修行的。祂們怎麼樣一步一步修,「勤苦叁昧」怎麼樣子辛苦的、勤勞的,精進的去修這個叁昧,修的時候要發廣大的願。

  

  你自己就想象著,十方如來、十方菩薩怎麼修行、種種修法,然後自己也發大願要做到,要入到那個叁昧,這樣就是「自熏成種」。就好像熏出很多香味,把自己浸在那個香味裏面;那個憶想就好像是香味,把自己浸泡在這樣的香味裏面,熏久了自己也有香味了。當然這樣子憶想久了以後,就想象自己與十方如來、十方菩薩愈來愈像,覺得自己弄假成真了。這樣子是熏出來的,想象到極致,全心全意這樣子做,自己就變成想象中的樣子了。你本來沒有香味的,熏久了,身上也帶有香味了,對不對?就「自熏成種」自己把自己熏成菩薩種。

  

  還是一樣,就算你熏成了,你有什麼都一樣;「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都不可取,就這麼做而已。

  

  「善男子!若諸衆生修于禅那,先取數門,心中了知生、住、滅念,分齊頭數。如是周遍四威儀中,分別念數,無不了知。漸次增進,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,猶如目睹所受用物。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」

  

  「若諸衆生修于禅那,」如果他要修禅那,也就是中觀,「先取數門」這個數門,有人就把它解釋成數息法,數息法只是當中的一個,各種方法都可以。數門的意思,就是各種方便法都可以。所以你也可以數念法,不見得是數息法。「心中了知生、住、滅念」心裏面清楚自己心念,生、住、滅念的變化。清楚明白自己的心念,這…

《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