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就不修止观了吗?我们就不修息妄念了吗?不是。我们要修、要做的,但是我们不能认为,这样子做就可以成,就可以得到圆觉。这个观点、这个论述是错的。很多修空观、修止观的,就这么认为:「这样修就可以修成道了。这样子空观空下去,什么都没有,空空空以后就成道了。」错,这个就是止病。

  

  「四者灭病。若复有人作如是言:『我今永断一切烦恼,身心毕竟空无所有,何况根尘虚妄境界?一切永寂,欲求圆觉。』彼圆觉性,非寂相故,说名为病。」

  

  这个灭病,比那个止病还要更深;是同样的,但是做得更深,所以说「寂灭」。但是我们不是修行要修寂灭吗?没错,寂灭就是这个灭病。但是寂灭不会得到圆觉。我们修寂灭法,是要修的。你看他做到啦,「我今永断一切烦恼。」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,「身心毕竟空无所有」身和心也没有了,「何况根尘虚妄境界?」根尘,也就是这个身体、还有六尘,这个世间万有也没有了。「一切永寂」一切都没有了。这样就到了涅槃境界了吗?那不是!那不是圆觉。这样想要得到圆觉,得不到的。这是不是在修寂灭法?是在修,但是有这样子的论述,这样子的观点,那是病,那就是灭病。

  

  所以这四个病,你看,作病有一点像修三摩钵提,是吧?任病像在修禅那,止病像在修奢磨他、空观,灭病是中观里面,更深的寂灭,全部都是佛法,都是佛法里面要修的,结果每一个都会变成病。当你的观点、认知有偏颇,有错误的时候,它就是病。所以祂这边说病的时候,都是说:「若复有人作如是言」就是他提出这种主张、这种论述的,就是病。只要没有这样子的论述,那就不是病了,那就是修行的次第、修行的方法了。

  

  关于这四病,以前我问过我的师父 华藏祖师。因为我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,吓了一跳;这不都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吗,怎么它们是病呢?我搞不懂。我师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,祂说:「这个,我们说它是病,它也是药;它是可以互为病、互为药的。譬如说你犯有作病,那你就用这里面的止病来医。对于作病而言,止病就是药,它可以医你的作病。任病、灭病也是互为药、互为病的。」当时祂教我的,我就记得这样子。当时我只想:「喔,它可以互为病、互为药,那就不都是病了;因为它也是药,它可以互相制衡的。」现在我了解,何止互为病、互为药,全部都可以。不一定要作病就对止病,不是哦,可以千变万化的。既是病又是药,对大家来讲是太复杂了。

  

  因为这个部分是要让我们鉴别,告诉我们这四个病,让我们鉴别有没有选对善知识。只是这样。至于怎么去灵活运用,那太深了。那是善知识的事情,对于一个末世众生而言,不需要深入到那么深,我们只要能够鉴别就好了,鉴别我们是不是找对了善知识。经过这样子鉴别、确定找对了,那就要不顾性命供养,也不要去找渣,不要去踢馆了。

  

  「离四病者,则知清净。作是观者,名为『正观』。若他观者,名为『邪观』。」离开了四病,才真正的知道什么是清净。「作是观者」认为、了解这个作止任灭是病,明白在什么样状况,它会变成是病。有这样子的观点,就是正观,你的看法就是正确的,那就没有病了。「若他观者」如果做另外的看法,「名为邪观」那就是错的、就是有病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众生欲修行者,应当尽命供养善友,事善知识。彼善知识欲来亲近,应断憍慢;若复远离,应断瞋恨。现逆顺境,犹如虚空,了知身心毕竟平等,与诸众生同体无异。如是修行,方入圆觉。」

  

  祂说,末世时期的众生想要修行的话,你找到了善知识,就应当尽你的命去供养你的善知识;或者是跟你的善知识学修行、来成事。「彼善知识欲来亲近,应断憍慢;」这个善知识要跟你亲近,要跟你好,这个时候你应断骄慢。要注意,常常人家对你好,你就自以为了不起了,这就是骄慢。「若复远离,应断瞋恨。」如果是善知识要拒绝你、要离开你、不见你、或者不跟你亲近、不跟你好,那就不要怨恨。「他现在对别人好,对我不好了,可恶!」这就是瞋恨心、怨恨的心生出来了。这个状况,就是孔子《论语》里面的:「唯以小人难养也。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。」你不要做小人,不要有小人的反应。

  

  「现逆顺境,犹如虚空,」人家跟你好、人家跟你不好;或者是现在很得意,春风得意,那就是顺的,万事不如意,样样都遇到挫折、阻碍,那就是逆境了,你要把这些境看成像是虚空。「了知身心毕竟平等」你要知道,身心毕竟都是平等的,逆境界、顺境界,那都是平等的。「与诸众生同体无异」跟其他的众生,也都是平等的、一样的。这样子来修行,才能够入圆觉,才能够进得去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众生不得成道,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,故未解脱。若复有人观彼怨家,如己父母,心无有二,即除诸病。于诸法中自他憎爱,亦复如是。」

  

  祂说,末法时期的众生,之所以不能够成道的原因,追根究底去找的话,最基本的原因,就是「由有无始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,「自他憎爱一切种子」你的、我的、他的,所有的问题纠结在一起,还有爱啊、恨啊,你、我、他的恩怨情仇,有这样子的种子在那里,所以没有解脱。那些东西,弄得你没有办法解脱。祂说了一个检验方法,「若复有人观彼怨家,如己父母,」如果有人能够把他的仇人、他的冤家,看成是跟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的,「心无有二」没有分别,是一样的,「即除诸病」就表示你消除了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样子的病。不是前面那四病,那个四病可不是那么简单。

  

  这是指无始以来的,你的自他憎爱一切种子,这种病就消除了。当你心里面,能够把你的冤家,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一样,没有差别,这个应该就算做到了。这是告诉你检查的方法,并不是要你去练习把冤家看成是父母,不是这样。只是让你去检查自己,是不是可以做到,是不是在这个状态。是让你用这个方法去检查的。因为并不是你去努力去做到的;你做到就是做到,你心里面就是没有把冤家看成是仇人,没有把仇人看成是仇人,这样的话就可以了。

  

  以前我还听过,有人还把父母当冤家的。我在马来西亚就遇到这样子的人,他说他没有办法学佛了,学佛要把冤家看成是父母。他说他把自己的父亲就视为他的冤家。为什么?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弃家了。当他父亲比较得意的时候,抛弃了他们母子;老年的时候自己很潦倒,就要求他们来养他,要他们孝顺。他都恨死他了,才不要孝顺他呢!我说,那我也没办法。

  

  「于诸法中」不但是跟你的冤家没有憎爱,就是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状况。例如你在工作、在读书、或者你在吃饭、在享乐……各种生活的状况当中,「自他憎爱,亦复如是。」自他的、憎爱的种子,也一样没有了。要做到这样就可以了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众生欲求圆觉,应当发心,作如是言:『尽于虚空一切众生,我皆令入究竟圆觉,于圆觉中无取觉者,除彼我人一切诸相。』如是发心,不堕邪见。」

  

  这里的应当发心,就是发愿。「作如是言」发愿说什么呢?「尽于虚空一切众生,」在空间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,我都要让他进入、证到「究竟圆觉」,我都期待他们能够证入圆觉。当然我自己也想在这个圆觉中,「无取觉者」,这个话很深喔,用我们习惯、熟悉的话来说,「无取觉者」意思就是,没有能知、被知的差别,就是能所不二。「除彼我人一切诸相」彼我人,就是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相。

  

  「如是发心」这样才是发心。什么是发心?我们一天到晚很发心,心中没有四相了,就叫发心。没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相、没有憎爱,这样就叫发心。「如是发心」这样发心,那就不会堕入邪见。这一段讲了一个很清楚的事情,就是要去掉你心中的病,你最重的、最根本的那个病,就是「自他憎爱一切种子」,那就是你心中的病。你能够把这个病消除了,就不堕邪见了。这里告诉你怎么修行,也告诉你找怎么样的人,怎么发心、怎么修行,这里都讲了,都交代了。

  

  「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『普觉汝当知:末世诸众生,欲求善知识,应当求正见。心远二乘者,法中除四病,谓作止任灭。亲近无憍慢,远离无瞋恨,见种种境界,心当生希有,还如佛出世。不犯非律仪,戒根永清净,度一切众生,究竟入圆觉。无彼我人相,当依正智慧,便得超邪见,证觉般涅槃。』」心里面应该把善知识看成是稀有的,「还如佛出世」把善知识当作是佛出世。

  

  我想这个偈,就是前面的文里面说的内涵,我们都已经解说过了,不再解说。至于这四病,怎么去运用在修行上,这个还不是末世众生大家立刻要做的。大家立刻要做的,是要把自己无始以来的,自他憎爱一切种子,这样的病根把它消除。消除的方法,其实在前面第九章里面就提到了,「对境不生」你面对着境界,心里面不生出这个病,不反应出来,就可以消除了。

  

  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【现场问答】

  

  问:身是属六入,而心是在六入之上,何以身心毕竟平等?

  

  师:还是平等的。这样讲,身和心也是平等的;别人的身心跟你也是平等的。经文里面主要讲的是,别人的身心跟你的身心是平等的。即使是自己的身和心,还是平等的。

  

  

  问:有时诸念得一切信,自然平等,为何是病?怎样的境界才不是病?

  

  师:这个我已经讲过了,你没有听懂吗?因为他的观点是病,他说做这样子寂灭了、平等了,这样就得到圆觉;其实是得不到。这个观点错误、论述的观点错了,他的病在这里。

  

  

  问:如果有人,只有掠去心中所有幻相,不去想任何作用,他的烦恼都没有了,这样有禅病吗?

  

  师:没有,提出那样的主张就不是,没有禅病。那个禅病是说,他作如是言,他提出这样的主张,那个主张才是病。

  

  

  问:任病和灭病,互为病互为药,希望进一步开示。

  

  师:你就是把这个任病,当灭病的药。如果你犯有灭病,那么现在你就让你自己得任病,它就可以把你的灭病医好。因为任病对灭病来讲,它就是药。如果你犯了任病,那你就拿这个灭病当作药,你就让自己得灭病,那你的任病就医好了。祂的互为病、互为药的意思,就是这样。

  

  

  问: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圆觉自性本自具足,只能随顺觉性清醒状态。依作病造作、刻意,都是识心的运作,不是随顺觉性吗?

  

  师:不是,识心的造作,不是。作病指的还不是这个造作而已,造作当然也是作病,当我们修六度万行的时候,都是刻意去做的。这样不叫做随顺觉性,这样子叫做随顺识心,不是随顺觉性。

  

  

  问:任病随诸法性,不等于随顺觉性,不清醒、不负责、没智慧,随诸法性也不等于。

  

  师:没错啊!不等于的。

  

  

  问:止病,刻意远离尘劳,就是止,不是止病,就是止病的一种状态,是吗?

  

  师:不是,是止的一种状态,并不是止病。止病是指「你用止,就可以得到圆觉」,这种主张、这种观点。

  

  

  问:灭病就是断灭相、死寂,不是活用,是吗?不是真功夫。

  

  师:不见得。当然,如果死寂、不会活用,不是真功夫,是断灭相的话,是灭病,是属于灭病。但是还不是《圆觉》这个经里面,刚才经里面讲的这个灭病。当然这样子是灭病,没错。

  

  

  问:顺境、逆境都是心性的流露呈现,所谓涅槃与娑婆,全凭一念明觉,或一念无明。这些境界,都是来帮助自己灵性的成长,让自己早日清醒,发现自己的妄念、邪见、执着。

  

  师:对。

  

  

  问:为所当为,就是无所作为,就是如是发心,是吗?

  

  师:这里,不是。不是套在这个如是发心。这边如是发心,是要我们离,心不着相,也就是发无所住心,没有住相的心。是要这个无所住相的心。「为所当为,就是无所作为」,这个不是用在这个地方的,是在讲其他的;细微上不适合说。这边如是发心,指的是,我们的心要不住相;心不住相,要无所住而生心。无所住而生的心,那个发心就正确了。

  

  

  问:心灵本是起伏不定,五蕴影响,如何能知自己心灵?心灵能分辨清澈,自己正在作止任灭何种层次上?如何达到彼此平衡,如何用病,何时用病,如何用药,何时用药?

  

  师:这个问题都太大了,这个就要自己去揣摩,而且不要想得那么高啦。做那个作止任灭,那是善知识他不能犯的,他要做的事情。你是求善知识的,你还在修,还不要做到那里。你只要能够去除自他憎爱种子,对境不生,就很厉害了。

  

  

  问:请问,现今地球生态变动剧烈,蜜蜂群体消失,数百万只的鱼群、鸟类死亡。不知您的看法如何?请慈悲开示,如何因应?2012年马雅预言会成真吗?这些状态是法界深意的安排吗?

  

  师:这些状态不是什么法界深意的安排,这些状态是法界的自然现象。蜜蜂这样子消失,然后最近又有什么鱼啊、鸟啊,这样子的死亡,这些是什么?他们要搬走了。这些死亡,大家不要看成是死亡,其实他是搬家了。他不要这个身体了,到别的地方去了。所以我们看到好像这是死亡,事实上是因缘。这个地方,他们已经觉得不适合他们住,不适合居留了,他们要到别的世界去了。他到别的世界去的时候,呈现出来的、我们看见的状况,就是死亡。你们看见死亡,我看见的是搬家。

  

  2012年,那个马雅的预言,只有部分会呈现。那个预言,是会有这个事情的;但是已经被改变了。所以还是会呈现一点,但是不会完全的呈现。这个也不是法界的深意安排,这是自然现象,因缘就是这么走的。看得懂,我们就顺着它;看都看不懂,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顺、怎么逆,只在那里害怕。至少,我可以让大家知道的,就是不用害怕。没有预言那么严重的事情,没有。

  

  好,我们到这里,谢谢各位。

  

《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