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圓覺經》講座 九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下面祂就舉例:「如湯銷冰」一個冰塊,用熱水把它溶了。湯是指熱水,熱水把冰溶了,「無別有冰」就沒冰啦。冰不見了,可是你知道冰是溶掉的,冰不見的時候,你心裏面是知道的。你有覺呀,冰被溶掉了,冰是不見了、沒有了、不存在了,可是你心裏存有一個覺,知道那個冰是溶掉的。「存我覺我,亦複如是。」你心裏存有什麼覺呢?覺有所了,那個「了」你能夠覺察到。雖然這個覺本身是不見的,但是你心裏會存有那個覺,你存有這個「知冰銷者」,你心裏存有一個:「啊,這個冰是銷掉的、溶掉的,雖然它不見了,但是它是溶掉的呀!」這就是壽命相,就是命根。

  

  用我的方法來說的話,其實滿簡單的。就是當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,移到無明與行之間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說,這個無明就是壽命相,也就是命根。你要把你的命斷掉,也就是欲命要斷掉的話,要把這一個能知與被知的界線,再移到本明與無明之間;這樣子的話,你就超越了這個壽命相,也就是超越了無明,進入本明。這樣才沒有在四相中。

  

  說到這裏,這四相其實就是一個相,就是我相。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我相,只不過愈來愈深的我相。現在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命相都超越了。所以《探究真心》裏面,我就說,這才是真我,若只到壽命相這裏,還是更深的我相而已。當然這個我相已經深到最深了,到本明這邊的話,就沒有我相了,而是無我。所以從頭到尾都是我相,愈來愈深的我相。壽命相就是最深的我相,我相的最根本,就是在壽命相這裏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不了四相,雖經多劫勤苦修道,但名有爲,終不能成一切聖果,是故名爲『正法末世』。」 如果末法時期的衆生,不能夠把這四相解決掉;那就是要把壽命相解決掉,光解決一個我相是不夠、不行的。當然你說,把最深的我相解決掉了也行,徹底的解決掉了,也是。「雖經多劫勤苦修道」雖然經過很長時間的勤苦修行,「但名有爲」這個樣子都是有爲,「終不能成一切聖果」是不可能修成的。所謂聖果,從羅漢開始就算聖果,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都是聖果。最低的聖果就是羅漢,連羅漢都成不了,「是故名爲正法末世」,所以這個就在末法時期。

  

  「何以故?認一切我爲涅槃故,有證有悟,名成就故。」爲什麼呢?因爲認一切我做爲涅槃,你證到涅槃還是我相,就是你自己。而且你又有證、又有悟,還有所了、還有所覺,都當作自己很有成就,這種成就都沒有解脫呀,都沒有成功呀。「譬如有人認賊爲子,其家財寶終不成就。」 這種狀況,就像你把賊當作自己的兒子,你家的財産當然被偷光了。你一直在有爲,這些有爲、這些四相都是賊呀,你把這些賊當作是修行,那當然是修不成啦。

  

  「何以故?有我愛者,亦愛涅槃,伏我愛根爲涅槃相。有憎我者,亦憎生死,不知愛者真生死故。別憎生死,名『不解脫』。雲何當知法不解脫?」爲什麼呢?因爲「有我愛者」因爲你對「我」是愛的,你對你的命是愛的;那你就會愛涅槃。你去愛涅槃,「伏我愛根爲涅槃相」,你的愛就藏在那個涅槃相裏面,你的我相就藏在那裏面。所以才說,這個是妄見涅槃。「有憎我者」我心中有恨的,「亦憎生死」對生死也恨,這個生死很可惡。你不知道,這個愛就是生死的根源,你對生死又去恨,那個生死就是愛的成果呀。你又要愛、又要去恨生死,那你這個恨不就是在恨這個愛嗎?「別憎生死」所以你這樣子的話,去恨這個生死,「名不解脫」。你自己矛盾嘛,怎麼叫做解脫呢?「雲何當知法不解脫」這樣子你就知道,這樣子有爲的修法是不會解脫的,是解脫不了的。

  

  「善男子!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,以己微證爲自清淨,猶未能盡我相根本。 若複有人贊歎彼法,即生歡喜,便欲濟度;若複誹謗彼所得者,便生瞋恨;則知我相堅固執持,潛伏藏識,遊戲諸根,曾不間斷。」

  

  「善男子!彼末世衆生習菩提者」,要修這個菩提行,要發菩提心來修佛法的、修道的修行者,「以己微證爲自清淨」以自己一點點的那個證,證悟,就當作自己清淨成就,「猶未能盡我相根本。」尚沒有辦法把這個我相根本清除,沒有辦法做到。怎麼樣就知道他沒有做到呢?很簡單,就是下面舉的這個例子。

  

  像有些人有點證,自己認爲自己已經修得清淨啦,「 若複有人贊歎彼法,即生歡喜,便欲濟度;」 如果有人說:「啊,你修得好棒!」哇,心裏就很高興,就想要來救他、想要來度人了。「若複誹謗彼所得者,」如果人家不是稱贊的,是罵你、毀謗你的,「便生瞋恨」這個人好壞,應該下地獄,這個沒有善根。「則知我相堅固」有這個狀況你就知道,我相是非常堅固、非常固執的,而且就潛藏在你的心裏,在你的六根裏面,在那裏遊走。不曾間斷、時時都在出現。所以這個例子、這個現象就告訴你,我相是多麼的堅固,藏得多深,你自己都不知道。

  

  「善男子!彼修道者,不除我相,是故不能入清淨覺。」 這裏就回答了淨諸業障菩薩的問題,爲什麼不能入清淨覺?「彼修道者,不除我相」,當然這個我相就包含了四相,那個修道者,他沒有把我相真正徹底消除的話,就沒有辦法入清淨覺。就是這樣呀,沒有辦法,我相就在那裏控製呀,這個地方交代得非常清楚。

  

  「善男子!若知我空,無毀我者。有我說法,我未斷故;衆生、壽命,亦複如是。」 有人證到我空,是不是我相就消除了?證到我空很深了喔,他知道我是空的,我是無的,而且知道這個我是沒有辦法毀壞的;就像我在講能知的時候說,真正的能知,你是沒有辦法毀壞他的。爲什麼?他不被你知呀,所以他也不被你打、不被你敲,所以你沒辦法毀他的。他懂到這裏了喔,但是「有我說法」現在我要說法了,我懂了這個很深的佛法了,要開始講了,「我未斷故」我還沒有斷呀,「我」要說法,就是證明我沒有斷,不需要別人證明啦!也許有人想,我說法怎麼不可以?我已經證到空啦,我已經無我啦,所以就大講無我法。這麼一講,還是有我在講,我還是沒有斷。這樣入得了清淨覺嗎?入不了,到這樣還入不了。你看看,「衆生、壽命,亦複如是。」就是證到衆生相、證到壽命相,還是一樣。你說證到衆生相,空了、無了;你證到壽命相空了、無了;還是一樣,還是不行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說病爲法,是故名爲『可憐愍者』。雖勤精進,增益諸病,是故不能入清淨覺。」 在末法時期,衆生「說病爲法」,這些法都還有病,不是法;還是有爲、還是有相,還是有病的,還是有我的。把這些東西當作法來修,「是故名爲可憐愍者。」這是很可憐的。當然這是從佛的角度來看的,我們從衆生的角度看,這些人也是很高的。「雖勤精進,增益諸病」雖然很努力、很精進,但是只讓病增加了,並沒有解脫。「是故不能入清淨覺」所以不能入清淨覺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不了四相,以如來解及所行處,爲自修行,終不成就。」 末法時期,衆生沒有把這四相解掉。要把它解掉,是要用如來的解法來解的,不是你自以爲的解法來解。所做的「及所行處」你的作法怎麼修呢?也要用如來的作法修法,不是你自以爲的。「爲自修行,終不成就。」你不能這樣的話,當然修不成。

  

  「或有衆生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見勝進者,心生嫉妒。由彼衆生未斷我愛,是故不能入清淨覺。」 還有衆生,「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」,認爲自己已經修到了,已經證到了;事實上他沒有證到、沒有得到。但是他自己不知道,他認爲他自己得到了、而且證到了。但要怎麼觀察出來,他是未得、他是未證呢?只要一個狀況出現,「見勝進者,心生嫉妒」看到別人修得比你好的時候,你心裏生出來的,你的反應是嫉妒,就證明了。「由彼衆生未斷我愛」,這個衆生沒有斷掉那個愛,對自己的愛沒有斷掉,也就是我相沒有斷。很容易檢查喔!這邊告訴你,是告訴你來自我檢查的,不是檢查別人。很多人喜歡檢查別人,不檢查自己;檢查別人與你修行何幹?一點關系都沒有。喜歡檢查別人的,那都是我相未除。一直在講別人怎麼樣子,批評別人的,也是一個證據;就是我相未除。你看到別人比你好,如果你沒有我相的話,就是高興;有我相在的話就是嫉妒,反應就自然如此,必然這樣。所以你就知道,「是故不能入清淨覺」。

  

  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希望成道,無令求悟,唯益多聞,增長我見。」末法時期的衆生,他們希望成道,可是他們的方法,對他們的悟道沒有幫助,只幫助他們怎麼樣呢?「唯益多聞」讓他增長見聞。這個見聞增多了,只是增長我見;還是我相,我見還是我相的東西,就是跳不出來呀。

  

  「但當精勤降伏煩惱,起大勇猛,未得令得,未斷令斷;貪瞋、愛慢、谄曲、嫉妒,對境不生;彼我恩愛一切寂滅。佛說是人漸次成就,」這就是今天最重要的重點,怎麼辦呢?我們就要「降伏煩惱,起大勇猛,未得令得,未斷令斷」。這個話講了也沒有用,做不到呀,是不是?下面才是告訴你要點。

  

  「貪瞋、愛慢、谄曲、嫉妒」貪心、瞋恨、愛就是愛心,慢就是驕傲我慢;谄就是谄媚,曲就是計較這些曲啊、直啊,計較曲直當然也包括了對錯、是非這一類的問題,以上這些都是心理反應,都是心裏面的意業。

  

  「對境不生」一個讓你貪的境出來了,你看到那個境,貪心不起。一個讓你瞋恨的境界在你面前出現,你的瞋恨、仇恨心生不起來。一個讓你愛的境出來了,你的愛心生不出來。一個讓你會驕傲的境來了,你看到人家都比你差,你會有驕傲的心,覺得我比你高明,那個心生不出來。ㄧ個可以巴結,可以谄媚的狀況出來了,你也生不出谄媚的心。是非曲折,那些是是非非、對對錯錯,那個境出來了,你也沒有計較的心。人家比你好,你不會産生嫉妒;嫉妒的心也生不出來。這叫做對境不生。這些境出來了,就在你面前,可是你這些心全部都生不出來。

  

  「彼我恩愛一切寂滅。」就是你你、我我,愛恨情仇都沒有了。這樣子的對境不生,才是真的無念叁昧。如果我們一定要把環境弄得很安靜,要閉關,要在那裏打坐,然後才能達到無念,這個沒有用。外境一來你就生心,是沒有用的。境來了不會生心,才是真正的功夫。佛說這樣的人,「漸次成就」就會成就。怎麼做呢?這個才是真正的要點。

  

  「求善知識,不墮邪見。」這樣子的人,你要去找你的善知識,不要墮入錯誤的作法、看法裏面去。「若于所求,別生憎愛,則不能入清淨覺海。」這又是要點了。你找到了一個善知識,「若于所求,別生憎愛」你對你找到的善知識,心裏面又想說,他好像不夠好耶,挑叁撿四的。你的憎愛心出來了,代表我愛未除,「則不能入清淨覺海」就進不去了、就修不成了。所以你們啊,對你們的師父不要挑叁撿四,挑叁撿四就完蛋了;就證明了我愛未除、我相未除。

  

  「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『 淨業汝當知;一切諸衆生,皆由執我愛,無始妄流轉。未除四種相,不得成菩提。愛憎生于心,谄曲存諸念,是故多迷悶,不能入覺城。若能歸悟剎,先去貪瞋癡,法愛不存心,漸次可成就。我身本不有,憎愛何由生?此人求善友,終不墮邪見。所求別生心,究竟非成就。』」

  

  我想這個偈就不用解釋了,前面都已經解釋得夠清楚了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,謝謝各位。現在大家可以問問題,

  

  【現場問答】

  

  問:未得令得,未斷令斷。請問要得什麼?要斷什麼?

  師:斷我相。斷我相根本呀!

  

  問:是故證取,方現我體。這個證取,是指被針刺到時,還是出現明點時?

  師:指被針刺到時;跟明點無關。

  

  問:有我說法,我未斷故。以此類推,有我吃飯,我未斷故。請問吃飯要如何吃才無我?

  師:唉呀!你不要問這個問題就無我了。

  

  問:對于已經結婚多年,和老婆已經恩愛習慣了,現在要彼我恩愛一切寂滅,覺得好難,請問師父要如何做?

  

  師:繼續恩愛。繼續恩愛,但是要明白,不要著相。當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繼續恩愛,就可以做到不恩愛,最終達到是名恩愛。你就可以嘗到「彼我恩愛一切寂滅」的況味了。所以這個跟你是不是繼續恩愛,還是開始要不恩愛了,沒有太大關系。你說不恩愛還是恩愛呀!你那樣做是沒有辦法達到的。真正達到的話,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

  

  問:在笛卡兒「心物二元論」的影響下,今日的物理學與心理學成爲分立,而無交集的兩門學科,是否因爲西洋人二分法的思維模式,使我們不易了解業力的本質?

  

  師:沒錯!你用二分法,用思維的這種方式,不可能了解業力的。因爲你是被業力推著轉的,那個業力是你的主宰呀,你根本就動不到他。他是你的能知,你根本就動不到他,所以你不會了解的。

  

  問:行善得福報,作惡得禍報,如何在物理學與心理學上理解這種現象?

  

  師:不需要。你從物理學去理解它幹什麼?從心理學上理解它幹什麼?不需要。這個叫做有爲法,修了沒有用。

  

  

  問:空指的是覺性,色指的是一切法嗎?

  

  師:不對,空就是空啊,並不見得是指覺性。色是指相,是一種相的代表。塵相就是色塵,相的代表。所以你以下的問題就不用問了,也不用答了,前面一開始就錯了。

  

  

  問:「有相世界所有一切相,都與覺性同體平等。」這句話敬請師父開示一遍。

  

  師:這是一個體證。有相世界這些相,也就是這些幻相、這些虛幻,他是從哪裏生出來的?他還是要從覺性生出來。也就是說,所有的一切相,就十二因緣來看,就是從本明一直這麼生下來的。本明就代表覺性,覺性就是這個本明,所有一切就是這麼生出來的。既然這些有相的、這個世界的一切,十二因緣以下,有相的所有一切,都是從本明生出來的,所以你說他跟本明是同體,OK的,因爲他就是從他生出來的。所以這句話是當然的。

  好,謝謝各位。

  

《《圓覺經》講座 九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