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

  

《圓覺經》講座(十)20110108

  

  時間:2011年01月08日

  地點:臺北科技大學

  主講:智崇上師

  紀錄:張春美、周雅容

  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
  

  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大家早,我們今天來看《圓覺經》〈普覺品第十〉。

  

  「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」右繞叁匝,就是順時鍾在佛的外圍走叁圈;長跪叉手,長跪是單膝跪下,叉手是右手握拳這樣子一比,是一種當時的禮節。這個禮節西方現在還保有。「『大悲世尊!快說禅病,令諸大衆得未曾有,心意蕩然,獲大安隱。世尊!末世衆生去佛漸遠,賢聖隱伏,邪法增熾,使諸衆生求何等人?依何等法?行何等行?除去何病?雲何發心?令彼群盲,不墮邪見。』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」

  

  這一段,普覺菩薩對佛說,希望大悲世尊解說什麼是禅的病。禅病就是後面經文講到的,所謂「作、任、止、滅」這四種病。怎麼說是禅病呢?這是要修行修得很高以後才會得到的病,普通人想得也得不到,能夠得這樣子的病也不簡單了。請佛把這個病講清楚,「令諸大衆得未曾有,心意蕩然,獲大安隱。」使衆生都能夠得到,「心意蕩然」就是心可以打開,獲得安隱。「世尊!末世衆生去佛漸遠」,離開佛愈來愈遠了。這時候「賢聖隱伏」,賢人和聖者都隱藏了,不顯露。

  

  也就是說,顯露的大概不會是賢聖;賢聖多半都躲藏、隱伏了。這個時候「邪法增熾」,錯誤的、不好的法很興盛。所以我們如果追逐愈熱鬧的,以爲愈好,那大概不是,末法時期不是這樣。愈熱鬧的,可能是愈有問題的;愈清淡的、人數寥寥可數的,大概是比較好的。這個就是末法時期的狀況。像我們現在就是寥寥可數。

  

  「使諸衆生求何等人?」要衆生求怎麼樣的人?「依何等法?」依照怎麼樣的佛法?「行何等行?」做怎麼樣的修行?「除去何病?」消除怎麼樣的病?「雲何發心?」怎麼樣來發心?「令彼群盲」末世的衆生,對于修行、佛法,都好像是瞎子;他看不到真的。希望世尊能夠把禅病講清楚一點,使得這些瞎子也可以不墮入邪見。這當然要有一點功夫,瞎子就是看不見,要讓瞎子都不會墮入邪見,是要有點本事的。「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」

  

  「爾時,世尊告普覺菩薩言:『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谘問如來,如是修行,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,令彼衆生得成聖道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』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」

  

  「爾時」這個時候,世尊就告訴普覺菩薩,說「善哉!善哉!」很好,很好,「善男子」稱呼普覺菩薩。「汝等乃能谘問如來,如是修行」你們能夠來請問如來,怎麼修行?「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,」無畏就是不會畏懼,道眼就是修行、修道的那一個看法、觀點。也就是能夠給末世衆生,一個不會恐懼的修行觀點;衆生就能有正確的觀點,知道怎麼樣去做。這就是無畏道眼。「令彼衆生得成聖道」讓末世的衆生能夠修行成道。「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」你好好聽我爲你說。「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」這個時候,普覺菩薩就很高興來聽佛開示,大衆也一樣靜靜的來聽了。

  

  接下來世尊就開始說:「善男子!末世衆生將發大心,求善知識,欲修行者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,心不住相,不著聲聞、緣覺境界;」因爲普覺菩薩一開始就求「何等人」,問要找怎麼樣子的人,可以來跟隨他學習。佛說,末世的衆生,將要發大心、要求善知識、想修行的人,那麼他就要求教有一切正知見的人。所謂正知見,就是有正確的觀念和知識;知是知識,見就是觀念、見解。就要找正知見人,有正確的觀念和正知識的人。

  

  正知見的人是什麼樣子呢?「心不住相,不著聲聞、緣覺境界;」心是不住相的,就是要懂得無住生心,住心的話就不是啦。「不著聲聞、緣覺境界;」不會執著在聲聞和緣覺的境界。我們不是也要學聲聞嗎?我們不是也要修緣覺乘的嗎?這部經典講的是菩薩大乘,在菩薩大乘的觀點之下,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是正知見。所以這是立場、位階、層次的問題。如果是對聲聞乘說法的話,那就說聲聞乘是正知見,緣覺乘那還更高一點。現在要講的是菩薩大乘,所以就菩薩大乘的這一個層次來看,聲聞、緣覺境界都是著相、執著的。所以要修行的人,要找善知識,要他心不著相,也不著聲聞緣覺境界的相才可以。

  

  「雖現塵勞,心恒清淨,示有諸過,贊歎梵行,不令衆生入不律儀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藐叁菩提。」這樣子的人,他也現出塵世間的辛勞,他不一定過得很得意,他也許是很辛苦的;也不是沒有麻煩、困難,他是有塵勞的。「雖現塵勞,心恒清淨,」但是他的心是清淨的。你們要找怎麼樣是正知見人,祂就告訴你怎麼去找。「示有諸過,贊歎梵行」他是有過錯、有過失的,我們想要找一個正知見的人,會想說:唉喲!他應該是個完美的人,不能有過錯,也不要有塵勞,要過得輕輕松松、福福泰泰的呀!祂告訴你,不是這樣子。「示有諸過」他是會犯錯的,也就是他會有失敗的。但是他贊歎梵行,他不會因爲自己有貪嗔癡慢妒,就說貪嗔癡慢妒是好的。他不會這樣講,他會說貪嗔癡慢妒不好,我們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。

  

  有的人,自己犯了錯;比如說,他貪財貪得很凶,然後他就主張:貪是好的。有沒有這樣?有嘛,對不對!有贊歎這樣的。自己搞了貪的事情,他要自我一致嘛,他就會表達出:貪是好的。然後他有高傲的毛病,他就說:高傲是好的,高傲表示我很有自信。正知見人不會這樣,他雖然也會有高傲、也會有貪欲,這些過錯會表現出來;但他會說這個是不好,要謙虛才是好的,要布施才是好的,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,他會贊歎梵行。祂就教我們怎麼分辨,怎麼來找善知識,找這個正知見人。

  

  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。」他不會讓衆生,進到那種沒有紀律、沒有禮儀的狀態;不會使別人犯戒律,不會讓別人做犯戒的事情。「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羅藐叁菩提。」你找到這樣子的人,那麼你就能夠成就阿耨多羅藐叁菩提。阿耨多羅藐叁菩提就是菩提心。已經能夠入世,在世間運作的,這樣子才叫阿耨多羅藐叁菩提。如果只是菩提心,還沒有入世、不能夠運用,那個只是叫發菩提心。你的菩提心能夠入世運用了、成熟了,才叫做成就了阿耨多羅藐叁菩提,就是修行成道了。

  

  那麼大家會想:唉!這個正知見人,在我們末法時期才會是這樣子的,要現塵勞又有過錯,如果在正法時期就不會了。錯!正法時期照樣是這樣子,只不過過錯和毛病比較少一點,還是有。末法時期過錯和毛病多一點,只是這個差別。所以很多人要找到一個完美的師父,完美的正知見人,那就不用學了。因爲沒有,不存在的。

  

  爲什麼會這樣?因爲這個是世間呀,真那麼完美的話,他不會出現在這個世間。這個世間就是你要有毛病才入得來,你沒有毛病進不來的,你早就解脫、超越出去了,不會在這邊出現的。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一點,你是生活在這個世間,你現在是在娑婆世界,這個人世間是五濁惡世;你要五濁惡世裏面,有一個完美、清淨的、什麼毛病都沒有的人,他真是這樣子的話,根本進不來;他沒有辦法在這裏出現。這一點大家要知道。所以很多人都在追求完美,完美到後來就是沒有,什麼都沒有。

  

  「末世衆生,見如是人,應當供養,不惜身命。彼善知識,四威儀中,常現清淨,乃至示現種種過患,心無憍慢,況複抟財妻子眷屬。若善男子于彼善友,不起惡念,即能究竟成就正覺,心華發明,照十方剎。」

  

  你找到這樣子的人,就應當怎樣?你就要供養,而且不要命的供養。「不惜身命」就是要不要命的供養,比你的生命都還要重要。爲什麼?因爲這樣子你會得到慧命。這個生命是欲命,欲命跟慧命相比,慧命重要太多了。「彼善知識,四威儀中,常現清淨,」四威儀就是行住坐臥,在他的生活裏面,他的行住坐臥,「常現清淨」常現出清淨來。「乃至示現種種過患,心無憍慢,」即使行住坐臥當中現出種種過患,各種過失、錯誤、失敗,在四威儀當中現出種種過患的時候,「心無憍慢」他沒有驕慢。

  

  比如說,他貪財貪得很多,撈錢撈得很多;他不會得意的說:「我撈了這麼多!」用這樣子來向人家誇耀。不會。爲什麼?這樣誇耀就心不清淨啦,他不會這樣誇耀,他沒有驕慢,沒有覺得什麼了不起。是有這些問題,但是他不會有這樣子不清淨的、驕慢心出現。「況複抟財妻子眷屬。」搏什麼?拼才會贏,搏就是搏命演出,就是愛拼才會贏。他也在搏財,而且搏妻子、搏眷屬。要追一個美嬌娘,這一類的事情。他不是不做的,他是做的。如果女生的話,要找一個帥哥呀!這些都是。

  

  「況複抟財妻子眷屬」就是爭取好朋友呀,建立一些狐群狗黨啊;在這種狀況,他仍然是清淨的,不會有驕慢。他的心是清淨的,不會有驕傲,不會自以爲了不起、不得了。善知識是這樣子的德行。重點就是,他的心是清淨的,他沒有驕慢、沒有貪嗔癡慢妒。雖然他的作爲會有一些過犯、一些毛病,但是他心裏沒有這些東西。

  

  所謂沒有這些東西,就是對境不生。前一品有提到這些境,但是他對境不會生心,「對境不生」就是表示這一位善知識,他對境不生貪嗔癡慢妒、谄曲、嫉妒這些心。狀況已經出現了,發生在他身上了,他已經這樣做過了;但是他的心不會生起這些,現在要表達的狀況就是這樣。善知識是一個怎樣的人,正知見的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,就是這樣子的。

  

  「若善男子于彼善友,不起惡…

《《圓覺經》講座 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