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

  

《圆觉经》讲座(十)20110108

  

  时间:2011年01月08日

  地点:台北科技大学

  主讲:智崇上师

  纪录:张春美、周雅容

  整理:周雅容、梁玉明

  

  各位先生、各位女士大家早,我们今天来看《圆觉经》〈普觉品第十〉。

  

  「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」右绕三匝,就是顺时钟在佛的外围走三圈;长跪叉手,长跪是单膝跪下,叉手是右手握拳这样子一比,是一种当时的礼节。这个礼节西方现在还保有。「『大悲世尊!快说禅病,令诸大众得未曾有,心意荡然,获大安隐。世尊!末世众生去佛渐远,贤圣隐伏,邪法增炽,使诸众生求何等人?依何等法?行何等行?除去何病?云何发心?令彼群盲,不堕邪见。』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」

  

  这一段,普觉菩萨对佛说,希望大悲世尊解说什么是禅的病。禅病就是后面经文讲到的,所谓「作、任、止、灭」这四种病。怎么说是禅病呢?这是要修行修得很高以后才会得到的病,普通人想得也得不到,能够得这样子的病也不简单了。请佛把这个病讲清楚,「令诸大众得未曾有,心意荡然,获大安隐。」使众生都能够得到,「心意荡然」就是心可以打开,获得安隐。「世尊!末世众生去佛渐远」,离开佛愈来愈远了。这时候「贤圣隐伏」,贤人和圣者都隐藏了,不显露。

  

  也就是说,显露的大概不会是贤圣;贤圣多半都躲藏、隐伏了。这个时候「邪法增炽」,错误的、不好的法很兴盛。所以我们如果追逐愈热闹的,以为愈好,那大概不是,末法时期不是这样。愈热闹的,可能是愈有问题的;愈清淡的、人数寥寥可数的,大概是比较好的。这个就是末法时期的状况。像我们现在就是寥寥可数。

  

  「使诸众生求何等人?」要众生求怎么样的人?「依何等法?」依照怎么样的佛法?「行何等行?」做怎么样的修行?「除去何病?」消除怎么样的病?「云何发心?」怎么样来发心?「令彼群盲」末世的众生,对于修行、佛法,都好像是瞎子;他看不到真的。希望世尊能够把禅病讲清楚一点,使得这些瞎子也可以不堕入邪见。这当然要有一点功夫,瞎子就是看不见,要让瞎子都不会堕入邪见,是要有点本事的。「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」

  

  「尔时,世尊告普觉菩萨言:『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谘问如来,如是修行,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,令彼众生得成圣道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』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」

  

  「尔时」这个时候,世尊就告诉普觉菩萨,说「善哉!善哉!」很好,很好,「善男子」称呼普觉菩萨。「汝等乃能谘问如来,如是修行」你们能够来请问如来,怎么修行?「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,」无畏就是不会畏惧,道眼就是修行、修道的那一个看法、观点。也就是能够给末世众生,一个不会恐惧的修行观点;众生就能有正确的观点,知道怎么样去做。这就是无畏道眼。「令彼众生得成圣道」让末世的众生能够修行成道。「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」你好好听我为你说。「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」这个时候,普觉菩萨就很高兴来听佛开示,大众也一样静静的来听了。

  

  接下来世尊就开始说:「善男子!末世众生将发大心,求善知识,欲修行者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,心不住相,不着声闻、缘觉境界;」因为普觉菩萨一开始就求「何等人」,问要找怎么样子的人,可以来跟随他学习。佛说,末世的众生,将要发大心、要求善知识、想修行的人,那么他就要求教有一切正知见的人。所谓正知见,就是有正确的观念和知识;知是知识,见就是观念、见解。就要找正知见人,有正确的观念和正知识的人。

  

  正知见的人是什么样子呢?「心不住相,不着声闻、缘觉境界;」心是不住相的,就是要懂得无住生心,住心的话就不是啦。「不着声闻、缘觉境界;」不会执着在声闻和缘觉的境界。我们不是也要学声闻吗?我们不是也要修缘觉乘的吗?这部经典讲的是菩萨大乘,在菩萨大乘的观点之下,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是正知见。所以这是立场、位阶、层次的问题。如果是对声闻乘说法的话,那就说声闻乘是正知见,缘觉乘那还更高一点。现在要讲的是菩萨大乘,所以就菩萨大乘的这一个层次来看,声闻、缘觉境界都是着相、执着的。所以要修行的人,要找善知识,要他心不着相,也不着声闻缘觉境界的相才可以。

  

  「虽现尘劳,心恒清净,示有诸过,赞叹梵行,不令众生入不律仪。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。」这样子的人,他也现出尘世间的辛劳,他不一定过得很得意,他也许是很辛苦的;也不是没有麻烦、困难,他是有尘劳的。「虽现尘劳,心恒清净,」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。你们要找怎么样是正知见人,祂就告诉你怎么去找。「示有诸过,赞叹梵行」他是有过错、有过失的,我们想要找一个正知见的人,会想说:唉哟!他应该是个完美的人,不能有过错,也不要有尘劳,要过得轻轻松松、福福泰泰的呀!祂告诉你,不是这样子。「示有诸过」他是会犯错的,也就是他会有失败的。但是他赞叹梵行,他不会因为自己有贪嗔痴慢妒,就说贪嗔痴慢妒是好的。他不会这样讲,他会说贪嗔痴慢妒不好,我们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。

  

  有的人,自己犯了错;比如说,他贪财贪得很凶,然后他就主张:贪是好的。有没有这样?有嘛,对不对!有赞叹这样的。自己搞了贪的事情,他要自我一致嘛,他就会表达出:贪是好的。然后他有高傲的毛病,他就说:高傲是好的,高傲表示我很有自信。正知见人不会这样,他虽然也会有高傲、也会有贪欲,这些过错会表现出来;但他会说这个是不好,要谦虚才是好的,要布施才是好的,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,他会赞叹梵行。祂就教我们怎么分辨,怎么来找善知识,找这个正知见人。

  

  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。」他不会让众生,进到那种没有纪律、没有礼仪的状态;不会使别人犯戒律,不会让别人做犯戒的事情。「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。」你找到这样子的人,那么你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。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就是菩提心。已经能够入世,在世间运作的,这样子才叫阿耨多罗藐三菩提。如果只是菩提心,还没有入世、不能够运用,那个只是叫发菩提心。你的菩提心能够入世运用了、成熟了,才叫做成就了阿耨多罗藐三菩提,就是修行成道了。

  

  那么大家会想:唉!这个正知见人,在我们末法时期才会是这样子的,要现尘劳又有过错,如果在正法时期就不会了。错!正法时期照样是这样子,只不过过错和毛病比较少一点,还是有。末法时期过错和毛病多一点,只是这个差别。所以很多人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师父,完美的正知见人,那就不用学了。因为没有,不存在的。

  

  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这个是世间呀,真那么完美的话,他不会出现在这个世间。这个世间就是你要有毛病才入得来,你没有毛病进不来的,你早就解脱、超越出去了,不会在这边出现的。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一点,你是生活在这个世间,你现在是在娑婆世界,这个人世间是五浊恶世;你要五浊恶世里面,有一个完美、清净的、什么毛病都没有的人,他真是这样子的话,根本进不来;他没有办法在这里出现。这一点大家要知道。所以很多人都在追求完美,完美到后来就是没有,什么都没有。

  

  「末世众生,见如是人,应当供养,不惜身命。彼善知识,四威仪中,常现清净,乃至示现种种过患,心无憍慢,况复抟财妻子眷属。若善男子于彼善友,不起恶念,即能究竟成就正觉,心华发明,照十方剎。」

  

  你找到这样子的人,就应当怎样?你就要供养,而且不要命的供养。「不惜身命」就是要不要命的供养,比你的生命都还要重要。为什么?因为这样子你会得到慧命。这个生命是欲命,欲命跟慧命相比,慧命重要太多了。「彼善知识,四威仪中,常现清净,」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,在他的生活里面,他的行住坐卧,「常现清净」常现出清净来。「乃至示现种种过患,心无憍慢,」即使行住坐卧当中现出种种过患,各种过失、错误、失败,在四威仪当中现出种种过患的时候,「心无憍慢」他没有骄慢。

  

  比如说,他贪财贪得很多,捞钱捞得很多;他不会得意的说:「我捞了这么多!」用这样子来向人家夸耀。不会。为什么?这样夸耀就心不清净啦,他不会这样夸耀,他没有骄慢,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。是有这些问题,但是他不会有这样子不清净的、骄慢心出现。「况复抟财妻子眷属。」搏什么?拼才会赢,搏就是搏命演出,就是爱拼才会赢。他也在搏财,而且搏妻子、搏眷属。要追一个美娇娘,这一类的事情。他不是不做的,他是做的。如果女生的话,要找一个帅哥呀!这些都是。

  

  「况复抟财妻子眷属」就是争取好朋友呀,建立一些狐群狗党啊;在这种状况,他仍然是清净的,不会有骄慢。他的心是清净的,不会有骄傲,不会自以为了不起、不得了。善知识是这样子的德行。重点就是,他的心是清净的,他没有骄慢、没有贪嗔痴慢妒。虽然他的作为会有一些过犯、一些毛病,但是他心里没有这些东西。

  

  所谓没有这些东西,就是对境不生。前一品有提到这些境,但是他对境不会生心,「对境不生」就是表示这一位善知识,他对境不生贪嗔痴慢妒、谄曲、嫉妒这些心。状况已经出现了,发生在他身上了,他已经这样做过了;但是他的心不会生起这些,现在要表达的状况就是这样。善知识是一个怎样的人,正知见的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,就是这样子的。

  

  「若善男子于彼善友,不起恶…

《《圆觉经》讲座 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